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西昌邛海湖官坝河入湖口枯水期水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西昌邛海湖支流官坝河入湖口枯水期的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官坝河的总氮、总磷含量呈上升趋势;有机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5d生化需氧量呈上升趋势。点源污染是邛海湖营养元素含量逐年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邛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优势种,污染指示种和硅藻指数等指标的分析表明,邛海浮游植物的污染指标种占40.4%,优势种多为β-中污带指示种,水质评价为β-中污染,浮游植物生物量碳重量为230mg/m^3,硅藻指数为142.4,表明水体处于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原湖泊西昌邛海生态与环境保护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高原湖泊西昌邛海生态与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宏观调查与研究,分析了造成西昌邛海生态与环境污染的因素,对西昌邛海的水质情况进行了长达6年的监测与检测,提出了防止内陆湖泊富营养化和生物安全的意见与举措.  相似文献   

4.
刘宇翔  熊金银  黄璨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60-12161,12295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其开展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由于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邛海湿地旅游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从邛海湿地现有的保护措施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在邛海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邛海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0-2008年邛海公园水质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0-2008年邛海公园主要水质参数的实测资料,运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方法对邛海公园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邛海公园5 d生化需氧量(BOD5)、溶解氧、粪大肠菌群和总磷都呈上升趋势;总氮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邛海海河口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2000~2008年邛海海河口主要水质参数的实测资料,运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对邛海海河口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来邛海海河口5日生化需氧量(BOD5)、溶解氧、粪大肠菌群、总氮都呈上升趋势;总磷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填补关于四川省西昌市邛海湿地留鸟的专题研究的空白,通过路线调查法,于2014年对邛海风景区生态湿地中的留鸟数量进行统计调查,分析邛海风景区生态湿地中留鸟的频率指数等级。结果表明:留鸟32种,隶属9目19科,其中优势种共3种,占留鸟总种数的9%;普通种共4种,占留鸟总种数的13%;其余均为稀有种,占邛海留鸟总种数78%。说明邛海风景区生态湿地中的留鸟以稀有种为主,优势种和普通种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8.
马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88-10490
[目的]探索影响邛海湖湿地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巢址选择的因素,为保护邛海周边生物环境、保护和利用鸟类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邛海湖湿地夜鹭巢址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影响夜鹭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植被高度、树胸径、隐蔽度、距水(邛海)距离和距公路的距离。[结论]距水距离、植被高度和树胸径是影响夜鹭营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邛海公园的概况,分析了邛海公园的植物配置现状及配置原则,提出了植物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0年西昌邛海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邛海水质富营养化状态。[方法]利用2010年邛海4个监测点数据,运用模糊数学模型,计算其水质营养级别。[结果]青龙寺、二水厂和邛海公园监测点水质属中营养化状态,海河口水质较差,呈中-富营养状态。[讨论]水土流失、农业施肥、包括防水和渔业养殖是导致邛海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合理化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西昌市邛海湖鹅掌河入湖口枯水期水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万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40-17042
研究以西昌邛海湖南侧入口支流——鹅掌河2005~2008年枯水期入湖水质为研究对象,以国标法为检测标准,通过对流域枯水期入湖水的pH、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的实验检测与肯达尔检验科学核算,得出这一流域近几年枯水期入湖水质状况除TP外,其他指标均为地表水Ⅰ类~Ⅱ类,TP略超地表水Ⅱ类标准,但总体较好。以鹅掌河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为依据,分析了对鹅掌河流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的污染源,希望为鹅掌河流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湖水质现状与主要污染物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对太湖进行水化学及水生生物学分析采样,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法对太湖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评价与分析。水质污染评价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太湖的主要污染物为氮(N)、磷(P)和有机耗氧量(CODMn)。总磷(TP)所占的污染负荷指数最大(34.34%~54.34%),平均污染指数为48.36%。叶绿素a(Chl-a)与TN、TP和CODM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P<0.01)、0.666(P<0.01)和0.740(P<0.01)。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太湖的水质状态,发现太湖4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值均在60~70之间,平均值为65.54,各季节的水质状态差异较小。太湖水质整体上已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部分区域已呈严重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对太湖进行水化学及水生生物学分析采样,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法对太湖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评价与分析。水质污染评价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太湖的主要污染物为氮(N)、磷(P)和有机耗氧量(CODMn)。总磷(TP)所占的污染负荷指数最大(34.34%~54.34%),平均污染指数为48.36%。叶绿素a(Chl-a)与TN、TP和CODM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P<0.01)、0.666(P<0.01)和0.740(P<0.01)。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太湖的水质状态,发现太湖4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值均在60~70之间,平均值为65.54,各季节的水质状态差异较小。太湖水质整体上已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部分区域已呈严重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东湖水质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佳燕  王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783-1784
[目的]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检测技术综合评价东湖水体的污染程度。[方法]采集来自9个样点的东湖湖水直接处理蚕豆根尖,检测各组水样对根尖细胞形成微核的诱导效应,并评价对应水体的污染程度。[结果]东湖9个样点的湖水处理蚕豆根尖细胞后的微核率为2‰~8‰,部分水样污染较为严重。其中,3个样点水样形成的微核率均高于5‰,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水样(P〈0.01),其污染达中度污染水平,表明东湖水体中存在一定致突变性,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结论]东湖水体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效应,可显著诱导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上升,表明湖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较为严重的采样点主要位于排污口、旅游人群高密集区和交通干线附近的湖水水体。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水环境承载力及主要污染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研究鄱阳湖水环境承载力、水污染主导因子及其主要来源,为科学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鄱阳湖水资源承载力0.5216,表明鄱阳湖水资源对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承载空间;水质承载指数6.179,说明流域范围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鄱阳湖的水质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4.295,反映出鄱阳湖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水环境较差的水质性缺水的生态问题仍然存在,防治流域水污染刻不容缓。鄱阳湖水体中BOD、COD的年纳污量虽小于Ⅲ类水质控制纳污量,但TN的年纳污总量介于Ⅲ类水和Ⅳ类水质的控制纳污量之间,TP年纳污量大于Ⅳ类水质的控制纳污量,TN和TP成为湖区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鄱阳湖水体中的COD、TN、TP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污水和非点源污染,其中非点源污染的贡献率最大,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应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区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向速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292-1293
在浅析鄱阳湖水环境状况及非点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非点源污染特点与成因,重点阐述了鄱阳湖区域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技术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杨帆  陶春元  黄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37-17539
[目的]研究鄱阳湖滨湖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方法]在分析鄱阳湖水质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都昌段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结果]鄱阳湖都昌段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都昌县珍珠产业和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水土流失加剧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引起的。在鄱阳湖流域环境现状与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外源污染负荷削减、河流湿地恢复和水生态系统构建等途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农村面源污染控制项目的初步实施,削减了示范区农业面源污染量,使出水水质基本稳定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河流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了30%左右,从而削减了进入鄱阳湖的污染负荷。[结论]该研究为鄱阳湖滨湖带环境整治提供了技术集成与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