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为害杨属树种。1980年以来在我省低海拔地区的杨树栽培区普遍发生,受害严重林地株虫口密度达千条以上,致使树叶吃光,染成灾害,至今该虫的发生面积仍然有增无减。为了寻求新的生物防治措施,我们于1980年在太谷县调查时,发现大量幼虫感染死亡,乃将虫尸收集,其中对“t—01”(虫尸编号)经81—83年反复回接,作了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经鉴定证明为一种核多角体病毒,定名为 Baculovirus candida“A”,俗称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搞清病原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了室内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野外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害虫的死因一般都是感染颗粒病毒而死的,死后的尸体仍带有病菌、病毒等病源体,如菜园里的菜青虫、麦田里的粘虫、棉田的棉铃虫和地老虎等虫死后尸体中都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病菌或病毒,这些病菌或病毒都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如果将这些死虫尸体集中起来,通过人为的手段将病菌或病毒扩散到其它活虫身上,致使活虫感染病毒而死是一种理想的杀灭害虫方法。其做法是将虫尸收集至一定数量后,然后捣烂成泥浆,按虫泥浆每100克加水50毫升,浸泡24小时,滤出虫液,再兑水50公斤,加洗衣粉50克充分搅拌均匀后即成"药液",将这些"药液"喷…  相似文献   

3.
美国白蛾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自1979年发生美国白蛾以来就开展了生物(仿生物)药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经过十几年的试验、推广、应用确,定了几种药剂的防治方法。1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 1防治方法将美国白蛾2~3龄幼虫喂食喷过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树叶进行接毒,接毒后5~7d收取虫尸,盛在暗色瓶内放在冰箱(-4℃)或冻库内(-10℃)保存,或制成粗提纯剂放在冰箱或冷库内保存。第一代防治用头年第二代虫尸提纯剂,5×10PIB mL,第二代防治用当年第一代虫尸稀释液,2×10PIB mL。1 2防治效果从防治效果看出(见表1),2~3龄幼虫的死亡高峰为第8天至第9天,3龄为第1…  相似文献   

4.
镇来县莫莫格机械林场人工引迁颗粒体病毒防治杨扇舟蛾效果显著,他们采取采集致病死亡虫尸,经研碎过滤稀释成液体后,喷洒在杨树林内,使幼虫感染致病。据该厂科技人员试验表明,稀释成200、1000、5000、10000两个浓度(虫尸125市斤)的病毒喷洒液于1984年  相似文献   

5.
一、试验材料 (一)病毒繁殖试验主要材料:小圆木、小方条,塑料薄膜,塑料窗纱,蚊帐布,手持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养虫笼等; 广东型马尾松毛虫cpv病毒(尸虫)。 (二)病毒防治试验广东型马尾松毛虫cpv病毒(尸虫),甘油保存液;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72年分离获得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简称 D.CPV)后,经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迄今已在揭西等10余个县(市)4万余亩面积对马尾松毛虫进行了推广性防治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部份林间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供试病毒为广东省林科所于1972年分离获得的 D.CPV16号。经过虫体复制,将虫尸加入50%甘油后保存于冰箱(-10℃),或把虫尸加工成粗提病毒悬液,加入50%甘油后保存于冰箱(2—4℃)1个  相似文献   

7.
纵带球须刺蛾是八宝树、柿和橄榄等许多林木和果树的害虫。在广州一年发生1—3代。幼虫一般7—8龄。它可感染一种疾病,经电镜观察表明,是属一种核多角体病毒病。多角体为四面体、六面体或不规则形,大小约为0.7—1.5μm。具外膜的病毒粒子杆状,长约260—320 nm,宽约60—70 nm。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成束或单个排列。每个病毒束一般有2—7个病毒粒子。此病毒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因剂量、虫龄的不同而有差异。在自然情况下,它常诱致流行病,是控制此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此病毒不感染家蚕和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8.
松毛虫CPV的增殖、提取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室内、林间的卵块增殖和套笼、挂笼、围栏、林间等4 种幼虫增殖上详细介绍了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复制技术。通过对虫尸干燥粉碎法、中肠提取法、虫尸磨浆法和整虫切碎提取法等4 种感病虫的病毒提取方法, 以及影响病毒回收率因素的介绍, 系统地记述了感病松毛虫的CPV提取技术。还对病毒的林间应用技术,防治效果的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1989~1991年用采自自然界中感染NPV的大袋蛾虫尸,制取300千克病毒粗提物。用5种浓度的病毒液进行防治大袋蛾试验,筛选出4.8×10~6PIB/ml为适宜防治浓度,防治效果达93.5~96.7%,三年防治500公顷,共15万株树,防治树比未防治树净增产值4.80元,产投比为22.6∶1。  相似文献   

10.
<正> 粉白灯蛾[Alphaea phasma (Leech)]属鳞翅目灯蛾科的一种植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据在昆明及其附近地区调查,寄主达110多种,分别隶属于55科94属。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危害果树、蔬菜和观尝植物等。1980年8月,在本所林地发现有5龄自然罹病死亡的幼虫。虫尸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一、材料和方法 1.样品采集:1980年8月在昆明黑龙潭云南省林科所林地采到自然死亡的粉白灯蛾幼虫虫尸,置冰箱中保存备用。 2.多角体的分离:将死虫装入指型管,加少量无菌水置冰箱中自解一周后,用玻璃棒  相似文献   

11.
利用死虫治活虫梁仰贞许多农林害虫有时会感染某些微生物致病死亡,其尸体内存在着活性致病微生物。利用这样的死虫制作虫尸制剂,用于防治害虫,具有成本低廉、简便高效的优点。一、使昆虫致病的微生物及其致病特点能侵染昆虫致病死亡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病毒三大类。...  相似文献   

12.
黄刺蛾 Cnidocampa flauescens (Walk-er)俗名洋辣子,是“三北”防护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多年来,四平市杨树人工林受害面积达40多万亩,株虫口密度达550~670头,初孵幼虫近千头,树叶、杂草全被吃光,造成严重为害。在虫害调查时,发现大量病死虫尸,经鉴定其虫尸溶液含大量核型多角体病毒,为杆状病毒 A 亚组病毒,是典型的多粒包埋型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几年来,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被怀疑为是病毒致死的虫尸,难于鉴别。1974年曾先后在广州近郊区龙眼洞和广东省东莞县黄江公社发现松毛虫突然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虫龄一般为5-6龄。在现场几乎每株树下都有虫尸,大树下一般10-30条,多的可达150多条。落地的虫尸不久即发黑、弯曲。吊在松枝、松针上的虫尸,头大尾小,皮  相似文献   

14.
<正>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oponica)又名白果蚕或白毛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辽宁等省。我省西部和西北部也有一定分布。主要危害核桃、漆树、银杏、盐肤木、柿、梨、李、苹果及枫杨、桦木、栎类等经济林木和用材树种。根据对银杏大蚕蛾各种有关研究报告和文献的查考,在防治该虫危害的方法中,至今尚未见有铁杏大蚕蛾病毒的报道。1988年在湖北竹溪县核桃林中进行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工作中,收集到罹病虫尸,后对其分离并经光镜、电镜观察,从中发现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5.
<正> 两色绿刺蛾(Parasa bicolor walker)是毛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1978年柳州地区林科所150亩毛竹林发生两色绿刺蛾为害,林间幼虫大量罹病死亡。虫尸经分离、提纯鉴定,其病原体为一种颗粒体病毒。这种病毒为我国首次分离获得,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一、感染症状幼虫被两色绿刺蛾颗粒体病毒感染后,体节略肿胀,体色由紫黄渐变灰白色,不食不动,死后虫体液化,流出乳白色的脓液。脓液中含有大量的颗粒体病毒。二、病毒形态提纯的颗粒体病毒样品以金属铬进行投  相似文献   

16.
从湖北省蒲圻市羊楼洞茶场的丽绿刺蛾罹病虫尸中分离到一株颗粒体病毒。电镜观察表明颗粒体大小约360—390×170—280纳米,内含一个约280×70纳米的棒状病毒粒子。室内感染试验表明这种颗粒体病毒毒办较高,且不能感染同科或不同科的其它昆虫幼虫。  相似文献   

17.
一次纯化菌种的工作,已有许多单位创造了先进经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用孢子移植法纯化菌种。据试验观察,只要选择适当的虫尸和合理的消毒处理,一般经移植一次即纯化。具体做法是: 1.虫尸的选择:在林中(最好是未放过菌) 及时选择新鲜、孢子层厚、颜色乳白、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微生物防治技术水平,近几年来,我们从白蚁死亡虫尸中分离出一种寄生真菌,经过培养比较和接种等试验,对白蚁、马尾松毛虫、油茶尺蠖等防治均有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过程中的各种观察结果,综合整理如下: 一、死亡虫尸的观察与分离培养1974年6月9日,我们在本所内的桃树根旁,挖回一些黄翅大白蚁,放在室内养虫缸拌土保湿饲养,6月11日发现一头有翅白蚁附在缸壁上长满了白色菌丝,其它白蚁已全部死亡,有的已腐烂。而变白虫尸则由草绿色逐渐转为灰黑色。这时,我们转接在6令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虫体上,12天长满白色菌丝,14  相似文献   

19.
<正> 红缘灯蛾(Amsacta lactinea Cramer)、双线盗毒蛾(Porthesia scintillans Walker)和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 Walker)为园林中杂食性的害虫。1983年4至5月间,在校园内和广州天河苗圃先后发现这三种害虫幼虫病死尸。经检查和电镜观察,发现虫尸含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白蛾NPV大面积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至1985年连续三年利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2311公顷的大面积试验,防治效果平均为91.9%。防治第一代美国白蛾使用头年第二代美国白蛾发生期生产的感病致死虫尸,其制剂浓度为2—3×10~7PIB/ml;防治第二代美国白蛾使用当年第一代生产的感病致死虫尸,其制剂浓度为1.5-2.0×10~7PIB/ml,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如使用粗提纯液防治,其制剂浓度为1.3×10~7PIB/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防治龄期为2—3龄。用感病致死虫尸稀释液防治美国白蛾其死亡高峰为13一15天,死亡结束时间为18—19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