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进行了分蘖成穗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成穗率随播期推迟而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降低的趋势;分蘖所经历的总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分蘖能力也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弱,且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明显;所以,冬性及半冬性品种应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2.
用云南稻品种(籼粳各二)与普通稻品种(籼粳各一)杂交,其F_2的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株高、主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百粒重六性状均出现了广泛的分离,从中可以选择出综合性状较好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栽培的水稻品种,大都属于中熟秈稻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植株高大、松散,茎叶繁茂,耐肥和抗倒伏力不强,一般生产水平较高的每亩约有12—14万穗,平均结实粒在100粒左右,千粒重约25克,构成每亩600—700斤的产量。在此基础上要求增加穗数或粒数,主要问题是植株间通透条件不良,抗倒伏力减弱,加以七、八月降雨次  相似文献   

4.
对甘薯麦蛾生物学习性及其发生规律等进行了观察研究。该虫在永州一年发生5代,田间世代重迭,8~10月为严重为害阶段。提出了针对该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韩国直播稻品种K2及其杂种后代材料耐旱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苗期连续干旱法,在温室条件下,对韩国直播稻品种K2及其杂种后代材料耐旱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直播种K2的耐旱性微弱。此结果说明,水稻耐直播与耐干旱属不同的水稻品种特性。(2)耐旱性较弱的K2的杂交后代的耐旱性存在超新现象,说明从耐旱性一般品种的杂交后代中选择耐旱性提高的材料是可能的。(3)各参试材料的耐旱能力强弱与浸水处理后的新根发生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新根发生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材料耐旱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苗期连续干旱法 ,在温室条件下 ,对韩国直播稻品种K2 及其杂种后代材料耐旱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 1)直播种K2 的耐旱性微弱。此结果说明 ,水稻耐直播与耐干旱属不同的水稻品种特性。 ( 2 )耐旱性较弱的K2 的杂交后代的耐旱性存在超亲现象 ,说明从耐旱性一般品种的杂交后代中选择耐旱性提高的材料是可能的。 ( 3 )各参试材料的耐旱能力强弱与浸水处理后的新根发生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新根发生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材料耐旱性强弱的数量化指标加以应用。 ( 4 )参试材料的新根发生量与其植株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因此在同一条杂交组合同一育种世代群体的耐旱性鉴定中 ,植株高度也可作为耐旱性强弱的指标加以利用。 ( 5 )杂交中稻籼优 63、协优 5 7耐旱性表现突出 ,这一结果证明 ,可以将耐旱水稻品种选育思路与杂交稻品种选育思路结合起来 ,将提高水稻品种耐旱性作为增强水稻品种的适应性与高产、优质育种目标一起 ,纳入到杂交稻的选育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7.
根据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生存率、发育进度、蜜露量、群体建立与感虫对照品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了野栽杂种后代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显示,野栽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生级别为1~3级,存活率为22%~40%,蜜露量为7.4~14.4 mm2,种群数量为14~32头/雌,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TN1.试验结果表明:野栽杂种后代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为抗牛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稻米垩白率不同的 6个粳稻品种 ,以 Grif f ing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 15个杂交组合及部分反交组合 ,对杂种 F1及 F2 稻米垩白率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稻米垩白率正反交 F1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稻米垩白率除受细胞核基因的作用外还受细胞质基因的作用 ,以垩白率较低的品种作母本 ,其 F1垩白率较低 ,部分组合还表现超亲优势 ;中亲值与 F1、F2 稻米垩白率平均值间以及 F1与 F2 稻米垩白率平均值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各组合 F2 均出现了超亲变异 ,其超亲变异既有偏向于低垩白率方向的组合 ,也有偏向于高垩白率方向的组合 ,在双亲垩白率差异小的组合中 F2 群体出现垩白率低于低亲的单株多 ;在大部分组合中垩白率与千粒重呈正相关 ,与单株产量既有呈正相关的组合 ,也有呈负相关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前言 株高是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之一,是高产育种的重点目标性状。自从矮杆小麦品种广泛应用于生产之后,国内外对小麦株高遗传变异的研究日趋重视。一些报导(2、3、5、  相似文献   

10.
小麦高产品种分蘖特性与成穗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①品种成穗分蘖主要是1级和2级分蘖,即由Ⅰ、Ⅱ、Ⅲ、Ⅰp、Ⅳ、Ⅰ1、Ⅱp、Ⅱ1等蘖位构成;3级分蘖几乎不能成穗.②高产品种2级分蘖成穗具有较大的生态适应变幅,是品种个体在成穗数目上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的因素.③成穗分蘖多为冬前及冬季分蘖,冬后分蘖基本不能成穗.④品种成穗的多少,主要在于1、2级分蘖成穗保证率的大小及其稳定性;品种分蘖成穗保证率与分蘖生出的同伸性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育种实践中,可通过分蘖同伸性的选择,提高品种的成穗率.⑤春性品种分蘖具较强的越冬滞育性,冬性品种冬季分蘖滞育性相对软弱.  相似文献   

11.
营口稻区主要是指辽河下游滨海盐碱地区,包括大洼县、盘山县、营口县西部平原区的六个乡,盖县西海农场、青石岭,团山乡等地。是辽宁省三大稻区之一和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建国以来,生产发展很快。同1949年比较水田面积增长9倍,单产增长4倍,总产增长58倍。三十年来,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情况表明,种植业产量的增长与采用优良品种密切相关。一个优良品种,象一座生产力高的“绿色工厂”,通过光合作用这部巨大机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产生出各种产品,满足人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采用5种诱导培养基和3种分化培养基对4个野生稻种与9个栽培稻品种组配的杂种后代进行花药培养,结果筛选出2种较好的诱导培养基:Ⅰ籼稻培养基,并以水稻蛋白300mg/l代替水解酪蛋白,甘氨酸2mg/l代替脯氨酸100mg/l;  相似文献   

13.
分蘖是玉米生产中的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玉米产生分蘖的特点、原因,提出了预防对策,以期为防止玉米分蘖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观察不同结荚习性(有限结荚习性、无限结荚习性)芸豆品种的开花和结荚全过程,分析其开花和荚果形成规律,可为不同结荚习性芸豆品种的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英国红(有限结荚习性)和张芸1号(无限结荚习性)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调查了芸豆的生育期和经济性状,并分析了植株开花和荚果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英国红开花时间(7月8日)较早,花期(38 d)较短,成熟较早(全生育期122 d),开花次序由植株中部开始逐渐向上、向下开放;张芸1号开花时间(7月11日)较晚,花期(40 d)较长,成熟较晚(全生育期144 d),开花次序由植株中下部开始依次向下、向上开放。但二者分枝上的开花次序均为由内向外依次开放。2个品种荚和荚皮鲜重及干重进入快速积累的开始时间均早于籽粒,其中,英国红荚、籽粒和荚皮的增重迅速且快于张芸1号,而张芸1号的增长速率相对较为平稳,但是最终,二者的籽粒鲜重和干重均相近。  相似文献   

15.
16.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起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起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起插秧集中在5/0-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如何促进与控制甘蔗分蘖生长的培土、间苗等技术措施,我们在本院农场进行试验,供试品种为台糖134。1963年进行不同下种量与主茎和分蘖生长习性观察。1964年除继续进行不同下种量试验外,为了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主茎和早期分蘖迅速生长,进行了提早高培土与一般分次  相似文献   

18.
杭白菊绿盲蝽生物学习性及其在不同品种菊花上分布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绿盲蝽在杭白菊上生物学习性、比较其对于3个主栽品种菊花的嗜好性,遂将其各个虫态养于菊苗上,逐日观察,描述了各个虫态形态特征,记述了若虫各龄历期、成虫历期天数。盛花期的田间调查发现:晚小洋菊花上绿盲蝽个数最多(21.5±3.6头/330cm~2),早小洋菊花上的个数略次之(19.1±4.5头/330cm~2),异种大白菊花上的最少(7.5±1.5头/330cm~2),前2个品种与后1个品种虫数差异皆显著。连续4日,每块黄板、绿板和白板上累积诱捕绿盲蝽平均数分别为9.5±1.6头、8.1±1.7头和4.9±1.2头,前2个品种与后1个品种差异分别达显著水平。认为菊花香气和黄色可引诱绿盲蝽。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玉米产生分蘖的生理特性及原因,指出分蘖对玉米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防止玉米分蘖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辽粳5号×筑波糯 F_1~F_6及其亲本根粗数据,进行了基因效应和遗传变异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根粗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其显性度大于效能比;最少有效因子数目为4对左右;水陆稻杂种根粗优势可以利用;采用常规方法能够从水陆稻杂交后代中选出稳定的粗根系统,选择方法宜在早代混合进行,F_4~F_5开始分系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