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AOKO Fujimori 《茶叶》1992,18(1):58-59
常绿茶树的嘌呤代谢与其他多数有机体不同,因为它具有一从嘌呤核苷酸到咖啡碱的特殊代谢途径。尽管在花等器官中观察到咖啡碱,其生物合成主要在叶片中。茶叶咖啡碱含量的季节变化已有报道,茶叶的嘌呤代谢在年周期中似乎有相当大的波动。本研究检测了茶叶嘌呤代谢的季节性变化,并测定了咖啡碱生物合成中几个关键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咖啡碱在早期发育阶段(4~6月)的茶丛叶片中,由腺嘌呤核苷酸合成,合成速率看来主要取决于N-甲基转  相似文献   

2.
外文摘译     
本研究测定了斯里兰卡茶叶不同品种微量金属、磷、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在73个茶样中 Zn、Cu、Fe、Pb 和 Cd 的含量范围及平均值(括号内)如下:Zn22.5—62.5(35.0ug/g),Cu10.0—25.0(17.8ug/g),  相似文献   

3.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也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饮料。锰与铜是茶树体内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它们直接参与叶绿素和咖啡碱的形成,茶树生长发育与锰、铜含量关系密切,并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因此,用简便的分析方法来测定茶叶中的锰和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提出用非水溶性卟啉—meso—四—13—甲氧基—4—羟基苯基卟啉(简称TMHPP)与锰、铜形成有色络合物,研究了最佳络合条件,制订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茶叶中的咖啡碱是茶叶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其分析方法通常有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的实验手续一般比较繁琐,影响因素较多,分析速度也较慢,难以适应现代研究工作的需要。应用伏安法测定茶叶咖啡碱,迄今未见报道。作者采用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以阳极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咖啡碱,对咖啡碱在不同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了各种茶叶样品处理方法,找到了咖啡碱测定最佳体系,应用于不同品种茶叶咖啡碱含量的测定,结果良好。试样处理好后,几分钟内即可测出结果。方法简便快速,仪器设备价廉,可作为茶叶中咖啡碱的快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低pH沉淀法检测茶叶中结合咖啡碱的可行性和优势,旨在为更精确地定量茶叶中的咖啡碱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以绿茶水提物、红茶水提物和普洱茶(熟茶)水提物为材料,应用低pH沉淀法检测了试样中的结合咖啡碱含量,并结合氯仿萃取法对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低pH沉淀法能够准确、简便地检测茶叶中的结合咖啡碱,其中普洱茶(熟茶)水提物中的结合咖啡碱含量最高(含2.59%),而绿茶和红茶水提物中只有极少量的咖啡碱为结合态(含量分别为0.04%和0.07%)。  相似文献   

6.
茶叶中咖啡碱和可可碱的电泳—扫描定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咖啡碱、可可碱是茶树体内嘌呤碱代谢的主要形式,与茶树体内碳氮代谢和茶叶品质密切相关。茶叶中咖啡碱的测定已有许多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咖啡碱与可可碱的同时测定。由于采用了纸电泳分离和扫描定量,使得本方法具有微量、快速和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可降解咖啡碱真菌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筛选出可降解咖啡碱的菌株,采用咖啡碱液体筛选培养基从不同阶段普洱茶发酵样中筛选目标菌株,结合菌落特征、分生孢子结构以及18 S r DNA序列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将目标菌株接种至茶叶内进行单菌种发酵,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咖啡碱、茶碱、可可碱、3-甲基黄嘌呤等嘌呤碱含量。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样中筛选出一株有效降解咖啡碱的菌株,此菌株在48 h内对咖啡碱的降解率为87.7%。经鉴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序列相似性为99.8%。在聚多曲霉茶叶单菌种发酵中,咖啡碱含量急剧下降,在发酵结束时仅占干物质重的(0.414±0.077)%;茶碱质量分数大幅度上升,由最初的不足0.1%上升至(2.129±0.246)%,成为主要的嘌呤碱;可可碱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3-甲基黄嘌呤有大幅度增加,增幅达130%。本文首次从发酵茶叶中筛选出可降解咖啡碱的菌株,探究了微生物发酵中咖啡碱的转化产物,为低咖啡碱普洱茶的开发提供了菌种。  相似文献   

8.
林智 《中国茶叶》2007,29(1):24-25
低咖啡碱茶是一种适合于对咖啡碱敏感的特定人群如神经衰弱者、孕妇、老人、儿童等饮用的新型茶类。它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如超临界萃取、热水浸渍等方法,将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大部分脱除,同时尽可能保留茶叶原有的有效成分和风味。目前,对低咖啡碱茶中咖啡碱含量没有统一标准,欧、美等国一般要求咖啡碱含量低于0.5%,中国、日本将咖啡碱含量低于1%的茶叶称为低咖啡碱茶:低咖啡碱茶首先是德国研发成功的,德国Halssen&Lyon公司拥有多项低咖啡碱茶生产专利,并开发出多种低咖啡碱茶产品。日本于1985年开发出热水浸渍法生产低咖啡碱茶的方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低咖啡碱绿茶加工技术,研制成功应用热水浸渍原理脱茶叶咖啡碱的去除机,茶叶中咖啡碱脱除率为70%,其他有效成分则可保留90%以上,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相似文献   

9.
咖啡碱是茶叶重要的滋味物质,具有兴奋、抗癌、抗肥胖、抗菌等作用。本文从茶叶咖啡碱的性质,功效,含量测定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杜利成  宋开平 《茶叶》2000,26(2):94-95
本文简述了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方法简便、准确,能适用于实验室及工业生产中对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热水浸提法生产低咖啡因绿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咖啡碱(又名咖啡因)是传统茶叶饮料中的主要呈味物质和生理效应成分之一。尽管目前普遍认为适量咖啡碱对健康成年人一般无害,然而,过量服用咖啡碱,尤其是在短时间内服用,可能会导致某些人患咖啡碱病(亦称咖啡碱神经质)。该病症主要是焦燥不安、失眠、易醒、腹泻、头痛以及心悸。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平时不喝或很少喝咖啡或茶饮料的人对咖啡碱的敏感性要比嗜咖啡或嗜茶者大得多。对儿童、妇女以及某些病患者来说,茶叶中的咖啡碱成了他们望茶生畏的主要原因。为此,近年来一些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纷纷着手研制低咖啡因或脱咖啡因茶。脱咖啡碱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乙酸乙酯或二氧化碳提取法,这类方法成本高,工艺复杂。咖啡豆脱咖啡碱的方法除了溶剂直接提取外,还有水浸提法,其终产品的咖啡碱含量可下降95%以上。水浸提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用于成品茶叶的脱咖啡因却因茶的特殊性而难以实施。鉴此,本研究从茶叶初制工艺着手,探讨在绿茶初制过程中采用水浸提法去除一定量咖啡因的可行性,并就有关工艺条件进行多种比较试验,进而确定低咖啡因绿茶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2.
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茶树的不同部分(茶芽、老熟叶、小枝、粗枝和根系)CTC红茶和传统红茶、泡制1分钟和5分钟的茶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根据这些测定结果,计算和讨论了1000公斤商品茶叶中每种元素的含量、泡制后每种元素进入茶汤中的数量,以及人们通过喝茶对各种元素的可能吸收量。在茶树同化的各种元素中,茶芽(用于制造商品茶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含N、P、K和Mg较高,而老熟叶含Al、Ba、Ca、Cd、Mn、Pb和Sr较高。泡制时进入红茶茶汤的各种元素中,K的含量最高(>10000微克/克茶叶),其次是P(700—1200微克/克),Mg(300—700微克/克)Ca和Al(每种150—300微克/克),Mn(60—150微克/克),Cu、Na、Si和Zn(每种6—50微克/克),B、Ba、Cr、Fe、Ni和Pb(每种1—6微克/克),Sr、Co和Cd(每种<1微克/克)。进入茶汤的某种元素占该元素在茶叶中的总量的比例表明,Ba、CaFe和Sr的可溶性较低(小于总量的10%),Al、B、Cd、Co、Cr、Cu、Mg、Mn、P、Pb、Si和Zn的可溶性中等(10—50%),K、Na和Ni的可溶性最高(>50%)。在泡制1分钟和5分钟的茶汤中所有元素的溶解度的总平均结果表明,1分钟溶解进入茶汤的数量占5分钟的68%。  相似文献   

13.
制茶废料提取咖啡碱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茶叶》2002,28(4):208-209
咖啡碱是一种生物碱类医药原料,在自然界,咖啡碱主要存在于茶叶、咖啡豆、可可、可拉果等经济作物中。根据化验结果,咖啡碱在咖啡中的含量为O.6%~1.5%,而在茶叶中的含量可达2%~5%。一般制茶的废料(如茶末、茶屑)中约含有2%~2.5%。在国外,天然咖啡碱主要来源于生产咖啡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在我国茶叶产量多,各种制茶废弃物非常丰富,因而充分利用制茶废料提取咖啡碱,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工艺简便,成本较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咖啡碱是茶叶中重要成分之一,摄入过量的咖啡碱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负面作用,特别对敏感人群,因此限制了茶和茶制品的摄入剂量。近20年来,国内外系统研究了茶叶包括原茶和速溶茶的降低咖啡碱的技术,如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热水脱除选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等。本文即是通过对获得低咖啡碱茶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的形式对该领域的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5.
茶叶中嘌呤碱的薄层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含有多种嘌呤碱,以咖啡碱含量最高,约占茶叶干重的1—5%;其次是可可碱和茶碱,分别约占茶叶干重的0.05%和0.002%。由于这几种嘌呤碱在化学结构上极为相似,而其含量却差异悬殊,就使得它们的同时分离测定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色层分离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茶叶中嘌呤碱分离测定的柱层析法、液相色谱法等。作者采用薄层扫描法分离测定绿茶中的嘌呤碱,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0095 SRIVASTAVA,R.A.K.等不同氮素水平与成茶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India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1982)20(2)152—155(En 17,ref)在三种 N 水平的三块地段上研究了无性系 TV—1茶树利用氮素与茶叶品质有关的有机物合成酶的关系。随着 N 施用的增加,碳水化合物减少。300公斤/公顷与200公斤/公顷相比,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咖啡碱和氨基酸)减少,表明与化合物有关的合成酶类受到抑制。在不同的氮肥用率下,多酚类几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茶叶咖啡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茶叶咖啡碱的药理作用、测定方法和脱咖啡碱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今后对茶叶咖啡碱理论研究和低咖啡碱茶的生产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袅20 印度尼西亚茶叶出口量(1959--1990:,~) 单位:公吨资料来源: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年撤装21 印度尼西亚茶叶出口量和值(108,8—1991年)┏━━━━━━┳━━━━━━━━━━━━━━━━━━━━━━━━━━━━━━━━━━━━┳━━━━━━━━━━━━━━━━━━━━━━━━━━━━━━━━━━━━━━━━━━━━━┓┃ ┃ 公 吨 ┃ 千 黄 元 ┃┣━━━━━━╋━━━━━┳━━━━━┳━━━━┳━━━━━┳━━━━━━┳━━━━━━╋━━━━━┳━━━━━━━━━━┳━━━━━━━┳━━━━━━┳━━━━━━…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茶叶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主要依据是(一)饮茶有益健康的认识深入人心,世界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从1950年到1980年,世界人均消费量(由205克增至410克)翻了一番。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开始,茶叶进口的年增长率逐步扩大,1960—1970年为2.09%,1970—1980年为2.54%,1980—1985年已达4.06%。今后十五年将保持3%的  相似文献   

20.
将用~(14)C标记的甲硫氨酸、黄嘌呤核苷和7—甲基黄嘌呤核苷喂饲离体茶树新梢。在摄取后的培养初期,甲硫氨酸的甲基基团就被结合进7—甲基黄嘌呤核苷(约10%)。在24小时内就约有50%的黄嘌呤核苷的放射性经 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3、7—二甲基黄嘌呤(可可碱)迅速结合进咖啡碱。7—甲基黄嘌呤核苷也以高速率转化成咖啡碱。本研究结果提出咖啡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如下: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3、7—二甲基黄嘌呤(可可碱)→咖啡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