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998年荆门市有水稻18万hm2,其中早稻1.6万hm2,晚稻2万hm2、中稻14.1万hm2。早晚稻主要分布于沙洋、京山。1998年三化螟在我市中等偏重发生,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11998年我市三化螟发生特点1.1发生时间偏早7月初即见2代三化螟... 相似文献
3.
4.
5.
三化螟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曾给我区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广西发生较轻 ,损失较小。但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 ,农业结构调整及防治措施不当等原因 ,1 999~2 0 0 1年较 2 0世纪 90年代中前期呈迅速回升态势 ,损失也在加重 (见插图 )。因此加强对水稻三化螟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应引起各级植保部门及广大农民的重视。现笔者粗浅分析近年三化螟在我区发生回升明显的原因并就综合防治策略提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1 发生特点1 .1 越冬虫源基数大 ,冬后死亡率低 据 1 999年统计融安等 42个县 (市… 相似文献
6.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市稻区的主要害虫。50~70年代经常猖獗,每隔1~2a就有一次中等偏重发生或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但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生明显减轻,据统计,1971~1980年大发生、... 相似文献
7.
乐至县水稻三化螟曾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发生且为害较重.随着70年代末期一季杂交中稻的普遍推广.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发生非常轻。从2007年开始.三化螟在局部区域少量发生.2009年高寺镇简乐村3.3hm2稻田连片发生.有2块稻田产量损失在80.0%以上:在大佛镇圣寿寺村6.7hm2连片发生.其中5块稻田产量损失在80.0%以上,一般严重田块减产10%~30%。近年来水稻三化螟在乐至县大佛、宝林、盛池等地大量发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损失逐步加重,已成为影响乐至县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1993年晚稻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1993年桂林市晚稻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大发生,为80年代以来为害最重的一年。阳朔县植保站于9月14日在定点系统观测区调查第四代卵量,高的达600块/亩,平均为379...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那陈镇为单位,以三化螟为例来分析探讨乡(镇)级病虫测报信息的应用问题,仅供参考。1 那陈镇三化螟测报信息的应用情况1.1 信息来源及内容:我镇发布到农户手上的预报信息来源主要有县级病虫测报站发布的中、短期测报和镇农技站根据本地实际发布的短期测报。其内容一般包括发生依据分析、发生期,(含羽化期、孵化期、防治适期等)、发生程度和防治方法,介绍使用药剂种类及稀释浓度等。1.2 信息发布传递方式 上述病虫情预报信息的传递和组织防治是口头传播,由技术干部和村级农技员深入村、坡调查宣传,或召开乡、村、坡干部会组织防治,… 相似文献
10.
1999年,中稻三化螟在襄樊市发生严重,具体表现为发生面积大,发生量大,为害重,主要原因与越冬基数、气候因子,中稻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11.
平乐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 ,属典型的桂东北丘陵地气候 ,水稻常年双季复种面积 2 .4万 hm2 次。 三化螟在该县 1 a发生 4代 ,世代区分明显。三化螟由于发生面广、受害后难以补救 ,历来是该县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搞好预测预报是防治三化螟的重要前提 ,本文以 1~ 3月份降水量及冬后残留虫量作为预测因子 ,对当年早稻三化螟主害代发生量 (即发生面积 )进行中长期预测。1 建立预测模型 本文以平乐县 1 990~ 1 999年 1~ 3月份降水量、冬后虫源基数 (即三化螟冬后残留密度加权平均值 )和每…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是我县水稻的常发性害虫 ,2 0世纪 (下文同 ) 5 0年代至 80年代初期发生较重 ,80年代中期以后 ,虽有个别年份某个世代发生有所上升 ,达中等或中等偏重程度 ,但绝大多数年份各代为轻发生、局部中等偏轻 ,常年发生面积、残虫密度、为害率均较低。总体来说 ,我县近十多年来三化螟为轻发生。现将其发生情况和原因分析如下 :1 基本发生情况1 .1 发生程度轻、面积小 我县属三化螟 4~ 5代发生区 ,历年灯下均有 5代成虫 ,第 2、 4代为主害代 ,常以第 4代幼虫和第 5代幼虫混合越冬。分析1 987~ 2 0 0 1年 1 5 a有记录的 72代次的发生情况 …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三化螟是以幼虫钻蛀到稻株体内为害 ,造成枯心或白穗 ,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天等 2 0 0 0年三化螟在水稻上大发生 ,发生面积 0 .98万 hm2 ,占种植面积的 61 .6% ,比 1 999年多 0 .37万 hm2 ,是 1 985年以来发生程度最重 ,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虽经防治后 ,仍损失粮食 2 5 .31万 kg,相当于 80 hm2 的粮田颗粒无收。现将其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如下。1 三化螟大发生情况及特点1 .1 发生期推迟 测灯下成虫始见日为 4月 7日 ,比1 999年推迟 32 d,始盛日 4月 1 3日比 1 999年推迟 1 1 d。各代灯下成虫盛发期分别为 :越冬代 4月 1 3~ 1 9日… 相似文献
14.
三化螟是余干县水稻为害的一种重要害虫,20世纪60、70年代为害较重,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40%-60%,1964年、1974年为害最重,发生面积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9.52%、76.27%,白穗率分别为14.13%、16.20%;1983-1998年,受耕作制度、水稻品种等因素影响,三化螟下降为次要害虫,发生面积仅占1.20%-9.00%;90年代后期,三化螟呈明显回升趋势,1999年中等发生,2000年大发生,现就大发生原因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三化螟种群消长因子分析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是襄樊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水稻常年种植一季中稻。一般年份三化螟一年发生3代,主要以1代为害苗期,2、3代则主要造成枯心、白穗,直接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近几年,由于耕作制度、气候因素以及防治技术的变更,三化螟继70年代之后再次回升成为水稻主要害...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由于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三化螟越冬,以及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为三化螟提供了有利的生长发育条件,三化螟种群数量大辐度回升,成为永安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三化螟在当地每年发生4代,发生面积达2 000hm2左右,虽经大力防治,但稻谷损失仍达400 000㎏。为了筛选防治三化螟的有效药剂,2002年笔者应用50%吡虫啉·乙酰WP等几种农药进行防治三化螟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药剂为50%吡虫啉·乙酰WP;30%三唑磷EC;10%吡虫啉WP;75%乙酰甲胺磷WP;20%三唑磷EC。 试验在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连晚水稻田进行,该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永安市现阶段水稻三化螟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原因,提出治理三化螟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调整栽培制度,持续严控虫源基数和适期药剂防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通过对荆州地区1954年以来三化螟历史资料和荆州1954年以来气象历史资料的相关统计分析,揭示了三化螟大量发生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