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其内涵深意与内在机理.将茶文化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探索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与积极创业价值观的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创新,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创新创业人才保障和支...  相似文献   

2.
在茶文化背景下,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共享经济模式是基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教育改革愈发深入,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与日俱增,通过对茶文化的合理使用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共享经济模式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展开分析,探讨共享经济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可以较为有效的提升人们思想道德修养,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念。在互联网+背景下,将茶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联系,优势较为明显,既能够充分展现出茶文化的作用,又能够为学生创新提供新思路,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了茶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价值,分析了茶文化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需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了当下的教育潮流趋势,和国家发展与崛起的灵魂和原动力。近年来,高校致力于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行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措施、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双创"政策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更优的教育发展平台。本文将依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茶文化理念,就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理念下,未来工程人才培养将向着复合型人才、交叉性人才方向发展。工程人才的知识构成更加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和"的思想不谋而合。高校公选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像一条纽带,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专业以外的知识,还对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同样与茶文化中"和"的思想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国自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对农林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最终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既具备创新能力又具有创业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农林大学茶专业学生为例,分析了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结合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创新创业高校教育实施路径,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音乐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还能够创新教育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与音乐创新能力。可以说,音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中华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使茶文化有了更加宽广的传播途径。本文就以高校音乐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内容,研究其对中华茶文化传承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更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茶文化作为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高校应当重视运用茶文化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服务机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基于茶文化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服务路径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人才将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多年,但成效并不显著。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茶文化视角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的要求。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引起了各国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创客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是创新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创新知识体系,创新教学制度,创新合作模式,创新文化环境,通过多举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庄严使命。  相似文献   

11.
王蓉 《福建茶叶》2024,(2):123-125
新时期的教育活动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目标,在高校教育中,以能力教育、思想教育为核心的人才教育模式已经基本成型。构建指向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劳动教育模式,积极挖掘多元化文化资源,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现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论述,思考在茶文化视角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优化高校劳动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创新驱动战略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背景要求。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改变教育模式,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在新时代,高校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的要求,按照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创业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社会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将传统茶文化融合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促进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充分融合传统茶文化,能够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优势,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体育人才。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社会音乐人才培养期间融入传统茶文化,由此来帮助学生积累社会艺术实践经验,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探索出培养社会创新音乐人才的有效方案及手段,真正达到塑造创新型音乐人才的教学目标。本文就以高校社会音乐人才培养融入传统茶文化为内容,进而实现培养社会音乐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就"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类别和要求进行简要说明,接着对现阶段国内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据此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推广茶文化理念,不仅能够优化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充足的文化自信。本文拟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问题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思想理念内涵认知,通过探究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构建的实施要求认知,从而真正理解基于茶文化思想构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已在各个领域形成,在此背景下,给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机遇。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把教育面向未来,推进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以此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如今国家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而高校身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就必须要建立一份规范、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视,但因为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导致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而如何建立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崔伟 《福建茶叶》2017,(12):171-172
近些年,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校教育得到了长足进步,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注重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尽管高校人才素质教育有了显著成效,但是其创新性还不够明显,导致一些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创新思维。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更加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投入和提升。针对这一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厚思想底蕴和精神价值,对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大有裨益。本文从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偏差、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两者的融合路径等方面入手,在中国茶文化视阈下谈一谈高校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的发轫之初就带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其"精行俭德"思想具有关于修养和教化的主旨和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实现对"人"的教育,将茶文化"精行俭德"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层面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