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中的思政课程作为理论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向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瓶颈,茶文化对于由理论向实践的变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总结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与实践活动,概括了思政课程的设置以及内容与实践方式。重点分析茶文化精髓对与高校思政课程实践的融入方式。最后,说明了茶文化思维方式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吴禹江 《福建茶叶》2021,(2):177-179
茶文化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其拥有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可对当下民办高校思政课程有所引导.作为民办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思政课程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就站在茶文化视角下,对民办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展开分析,从思政课程教学现状入手,随后分析茶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意义,最后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焦德健 《福建茶叶》2021,(1):149-151
茶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对接,应生成具有前瞻性、实效性的教育新策略.这是思政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人才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高校可基于茶礼丰富与拓展思政教学形式、利用品茶活动做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构建智慧化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通过文化、技术、知识的深度融合,开创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陈郁 《福建茶叶》2023,(3):101-103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各地区高校要主动加强优秀传统茶文化与英语实践教学的科学融合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并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英语学习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英语教师通过将茶文化合理引进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有效完善课堂英语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积极参与到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传播事业中,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本文将对课程思政下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对茶文化内涵进行简述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茶文化视角对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茶文化视角的农林类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进而提出若干茶文化视角下的农林类高校思政教育策略和具体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肖晔 《福建茶叶》2021,(1):191-193
伴随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是目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涵盖诸多内容,对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茶文化不但可以完善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政思维,还可以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进而促进中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健...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内涵丰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茶文化德育功能的基础上,就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点进行研究,对茶文化在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中的整合性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艺术设计构成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最基础的课程体系,对后期课程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许多构成基础课当中,延续了包豪斯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通过分阶段、分课程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构架,并与后期的实践课程相背离。由此,本文以“基于高校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作为重要研究视角,希望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不断提升高校艺术设计构成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9.
张育辉 《福建茶叶》2023,(4):167-169
茶文化是茶和文化的融合体现,也是茶艺和茶精神的结合。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为《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提供文化支撑,促进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提升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对此,依据茶文化的内涵,分析茶文化、课程思政与《基础会计》课程内在关联,并从优化《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弘扬茶文化维度,论述课程思政视角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茶文化融入价值,从会计发展史、会计业务核算、法律法规、复式记账维度,提出课程思政视角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茶文化融入内容及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样的情况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在茶文化视角下应以思政教育强化就业指导,进而使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是当前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条件,使得思政教育正逐步渗透到高校整体教育中,摆脱教育误区,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中的不足,以此作为高校发展的途径。因此,应建立就业指导教育融合思政教育的体系,不断创新高校培养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思政教育是高校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重塑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学校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型人才。而社会型人才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忽略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与我国教育的根本理念相违背。优势理念是一种从本我出发的思想观念,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因此,本文先论述了优势视角下的茶文化观念,然后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重点探析了优势视角下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前,各高校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的学习上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教与学相分离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此类课程改革,诸多高校也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但是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特选取茶文化的角度,从茶文化的精髓出发,针对于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改革现状,提出几点从茶思想中总结而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思政教育将传统茶叶文化的多元理论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推动高校教育政策的施行。以茶道太极思维、饮茶文化思维、茶德教育思维为主,导入在高校资助育人政策中,协调了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缺乏人文素养和心理建设的短板。针对贫困生教育资源不均、阶段性扶持出现断层的特点,以茶文化思政教育下的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开启校企合作帮扶模式,推进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将茶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教学工作中,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学制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优化,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且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和三观的科学建立有着积极作用。从茶文化思想内涵入手,简析茶文化内涵对高校教学的价值,结合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学引入茶文化的意义,提出课程思政背景下关于茶文化与高校教学有效融合策略,以期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理念,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与人才。课程思政目标强调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学科知识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茶文化环境下思政与数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改善传统数学专业教育现状,运用茶文化和思政精神时刻影响、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先分析茶文化起源与特征,根据数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数学专业教育对思政融入的误区,提出茶文化视角下思政融入数学专业教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包含深厚的哲学思想与优秀的价值理念,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人的心性,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渗入。可以这样认为,在解决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时,适度借鉴茶文化的思想观念,将其引入到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够明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不但展现着我国劳动民族的智慧,还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可为当前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培育符合岗位需要的设计人才,各大院校开始纷纷的构建全新课程体系,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意义,将更多的文化内涵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全面优化设计专业人才的...  相似文献   

18.
刘会 《福建茶叶》2022,(2):195-197
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具备较高的德育价值.近年来,国内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深入,课程思政大力推进,研究高职院院校思政课程融入茶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在历史的积淀下拥有许多文化遗产,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文化不仅为我国文化领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为我国高职数学课堂“课程思政”提供了助力,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视野、增强能力、拓展认知、发散思维,使得中职院校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不断培养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数学思想在茶文化的影响下逐步树立,将“文理”有效结合,全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高职学生数学课堂整体成效,促使数学学科成为促进高职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杨付红 《福建茶叶》2022,(4):244-246
茶文化视角下《出纳实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工作的推进,主要任务需明确茶文化在现代人才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以及充分了解该项工作推进的现实意义.教育工作者既要提出《出纳实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新思路,还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