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3月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猪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2006年夏秋之季,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并且提出各地防控猪病的指导意见。那么,规模化养猪场如何从自身做好猪病的防控工作?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3.
4.
5.
6.
猪“高热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份以来,在南方大部分地区不断发生猪病疫情,它是以高热、厌食、嗜睡、呕吐、拉稀、便秘、呼吸困难,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腹式呼吸,全身皮肤发红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任何日龄的猪都可发病,一般先从中大猪发病,死亡率80%-100%。此次疫情发病快,治愈率低,死亡率高,传播迅速,[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自2006年以来,每年的夏秋、秋冬交替的季节猪发生所谓的“高热病”,从临床症状、解剖及实验室诊断来看,所谓的“高热病”是猪流感、猪瘟、伪狂犬、副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一类热性传染病的总称,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高热病在母猪、中大猪、断奶仔猪都有发生,除仔猪外,基本都表现呼吸困难、结膜潮红、流眼屎、粘膜肿胀(口唇青紫、肛门水肿等)、衰竭、走路摇摆,该病死亡率很高。笔者从这几年高热病的诊治情况来看,高热病是可防可控的。 相似文献
8.
9.
夏秋季节是猪高热病的发病季节,本文介绍了猪高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措施。探讨了发病原因、防制措施、治疗措施和防治体会。 相似文献
10.
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变异株或混合经典型蓝耳病病毒引起的所谓“高热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又在中国中部地区开始较为频繁的发生.虽然今年的“高热病”与过去的表现相比有所改变,但九鼎集团通过几年的摸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防治经验。现将主要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一)发病情况2009年6月30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姜镇某养猪场饲养的130头肥猪,其中30多头发病,呈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皮肤发红、呼吸加快等症状。畜主曾自己治疗5d,效果不明显,同时另有60多头猪也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等症状。经过本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后,病情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3.
14.
猪“高热病”的流行发生状况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6月以来.一种被称为”高热病”、”无名高热“的灾难性临床疾病袭击各种规模的养猪场.我国养猪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这次疫情最初(6-7月份)较为集中发生于我国的南方少数省份,后逐渐扩散和蔓延到我国大部分养猪省份和地区.至今疫情仍未平息。发病猪临床上以体温升高、皮肤发红为特征.而且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故暂定名为”猪高热病”。此次疫病的流行和发生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一些猪场因此而倒闭。据估计疫病的流行造成病死及淘汰猪数量达数千万头.这对中国的养猪业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6.
17.
猪“高热病”疫情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入夏以来,一种以高热、呼吸道症状为主,以体温持续升高、咳嗽、气喘等为主要特征的猪“高热病”在南方诸多地区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不同地区曾出现了以高热、不食、呼吸困难、皮肤病变等为主要症状,剖检以淋巴结肿大、瘀血、出血,心脏水肿、冠状动脉瓣出血,肺水肿、间质性肺炎、肾瘀血、出血、苍白、脾肿大坏死等为主要病变的"猪高热病",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研究表明,本病有的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单一病因引起,有的是以猪蓝耳病为主,混合或继发感染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猪链球病菌、猪附红细胞体病等混合病因引起。致病的复杂性增加了诊断和防控的难度。为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本人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以科学免疫、严格卫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预防措施为主,并及时正确诊断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猪高热病不仅致死率高,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不能有效防控,将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对预防此类疾病、提高生猪产量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重点分析了猪高热病的临床症状、致病机理、致病诱因等情况,探讨了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提出了预防和治疗猪高热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猪“高热病”以高热、食欲减退或废绝、皮肤发绀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传染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传播速度快,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当前养猪业生产现状,对该病在日常饲养管理中预防措施、暴发时的控制措施以及临床防控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有效防控猪“高热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