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yeiliana Clinton)小种的分化,使原来抗丝黑穗病的亲本系或杂交组合变成不抗或高感。高粱丝黑穗病每年都有发生,但因年份、茬口不同,发病率也不一样。70年代我国普遍推广以 Tx3197A 配制的杂交种,由于 Tx3197A 对丝黑穗1号小种免疫,使其有效地控制了丝黑穗病的为害,这是运用寄主抗性防治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后来因为丝黑穗病菌小种的分化,产生了2号生理小种,抗性寄主变为感性寄主,Tx3197A 系统的杂交种也由抗病变为感病或高感。80年代初辽宁省农科院开始用对丝黑穗病2号小种为免疫寄主的 Tx622A 系统不育系组配杂交种,头4年抗病的 Tx622A 系统杂交种种植约392万亩,起到了防治丝黑穗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粱丝黑穗病菌小种对美国小种鉴别寄主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人工土壤接种高梁丝黑穗病菌方法,用中国高梁丝黑穗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对美国国高梁丝黑穗病菌小种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在Tx7078,SA281,Tx414,TAM2571和ATx622等一套鉴别寄主上的测定结果,我国高梁丝黑穗病菌的3个生理小种与美国的4个生理小种对寄主致病力完全不同。中国和美国的生理小种不属于同群。应根据我国高梁丝黑穗病菌的小种对寄主致病力反应,有效地引进外来抗性资源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45位于I染色体上,与抗病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9.6%和10.4%,距离抗病基因的遗传图距分别约为9.6 cM和10.4 cM。【结论】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可能受2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筛选SSR标记时发现,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较易在保持系群体中找到,在恢复系群体中DNA片段多态性较少,表明恢复系和保持系在抗性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用近年来我国高粱产区普遍流行的高粱丝黑穗病菌优势小种,即3号生理小种,通过土壤接种法对1190份中、外高粱不育系、恢复系及品种进行了抗病性评价,鉴定出抗病性为0级免疫不育系30份,中国高粱品种37份,国外种质资源87份。此外,用病菌3号小种接种测定74份对2号小种免疫和52份对2号小种表现高抗的资源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号小种的致病力强于2号小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45位于I染色体上,与抗病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9.6%和10.4%,距离抗病基因的遗传图距分别约为9.6cM和10.4cM。【结论】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可能受2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筛选SSR标记时发现,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较易在保持系群体中找到,在恢复系群体中DNA片段多态性较少,表明恢复系和保持系在抗性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1992 ̄1993年,采用人工土壤接菌方法,用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和3号小种冬孢子,分别接种15份高粱同核异质品系。结果表明,不同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大多数同核异质品系间对不同小种的反应无显著差异,但Tx398的同核异质品系间对2号小种的感病程度有差异。不同小种均对同质异核品质间的致病力表现出显著差异。高粱品系对高粱丝黑穗病的抗性主要由细胞核基因决定,与细胞质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高粱丝黑穗病抗病基冈的SSR标记,以高粱抗病亲本(7050B、2381R)和感病亲本(Tx622B、矮四),及其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用CTAB法从叶片中提取高粱基因组DNA,通过SSR技术对高粱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0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94对.其中1个SSR位点Xtxp80与高梁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病基因相关.采用Mapmarker软件,对2381Rx矮四组合的98个F2,单株的SSR扩增结果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高粱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与SSR位点Xtxp80连锁,距离为8.3cM.  相似文献   

8.
高粱抗丝黑穗病抗性评价技术及抗源鉴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高梁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采用种子接种、土壤接种和皮下组织注射接种方法对75份中外高梁试材进行同步抗性评价,明确了7050A·B、Tx378A·B、10625、TNS30、&U81、莲塘矮、GW4386、GW4388 等38份高梁育种试材在不同接种方法下对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小种均表现免疫,是具有对高粱丝黑穗病菌多抗性的育种试材。本研究中采用寄主皮下组织注射接种技术鉴定抗病高梁资源在我国尚为首次应用,是高梁抗病育种中良好的抗病资源鉴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高粱的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筛选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抗丝黑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对高粱丝黑穗病菌1、2、3、4号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的材料961541为母本,以对1、2、3号生理小种免疫、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的材料V4B及高感材料PI550607为父本,进行杂交,构建F2群体。采用菌土法在播种时进行田间接种,抽穗后对抗/感亲本、F1及F2群体材料进行发病率调查。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SSR)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对961541/V4B的F2群体进行抗病基因的定位分析。【结果】961541/V4B组合中,抗病亲本961541发病率为0,感病亲本V4B发病率为21.5%,F1发病率为0,F2群体发病率为7.25%;961541/PI550607组合中,高感亲本PI550607的发病率为64.81%,F1及F2群体发病率分别为0和5%。适合性检验表明,2个组合的F2群体的抗、感病株比率均符合15﹕1(χ2=0.201、0.322,P>0.05),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所试274对SSR引物中共有53对引物在抗、感亲本间存在差异。利用筛选出的53对引物进一步对抗、感池进行特异引物筛选,仅位于高粱第1染色体上的SSR引物Xtxp325在抗、感池间表现差异。其中,抗池与免疫材料961541的带型一致,感池与鉴别寄主V4B的带型一致;选取5对引物(Xtxp325、Xtxp302、Xtxp32、Xtxp340和Xtxp248)进行连锁图谱构建,构建的连锁图谱全长355.3 cM,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Shs1与Xtxp325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7.7 cM。【结论】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构建的连锁图谱全长355.3 cM,与发表的连锁图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病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上,Shs1与Xtxp325的遗传距离为27.7 cM。  相似文献   

10.
高粱抗丝黑穗病的遗传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黑穗病是高粱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生产区每年都有发生,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由于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Yeiliana clinton〕有明显地分化现象,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因此导致原来抗病的种质退化。70年代我国推广美国 Tx3197A 系统杂交种,当时因 Tx3197A 对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免疫,曾组配了一批抗性优良的组合,后来由于小种的变化,Tx3179A 由免疫逐步演变成高感。由 Tx3179A 组配的杂交种也就由免疫、高抗变成高感。例如1977年海城县高粱丝黑穗病发病率达15%,最多达30%,损失粮食达250万公斤,1978年辽中县高粱丝黑穗发病率达15%,损失粮食达1350万公斤,1979年高粱五重点产区营口县丝黑穗病发病率为11.5%,锦州市为17%,鞍山市为12%,朝阳地区为5%。80年代初,引用推广 Tx622A,重新获得抗性,使高粱生产推进了一步。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11.
高粱育种资源丝黑穗病抗性鉴定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人工接菌方法 ,对国内外高粱育种资源中的 10 2份主干亲本系进行高粱丝黑穗病 3号生理小种抗病鉴定。结果表明 ,参试材料中 35份材料表现免疫 ,4 4份材料表现高抗 ,8份材料表现抗病 ,9份材料表现中抗 ,6份材料表现感病。同时对这些育种资源在我国高粱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东北三省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采用国际通用番茄叶霉病鉴别寄主谱,利用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参照国外N·Hubbeling氏叶霉病生理小种分化表(1971),仿照P.Day分类方法,对东北三省郊区大棚番茄叶霉病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东北三省郊区大棚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为小种1,2,3;小种1,3和小种3;而以小种1,2,3为主.  相似文献   

13.
广西大豆锈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自广西3个地区的6个大豆锈病病原菌株,分别用10个鉴别寄主进行鉴定,根据病原菌致病力强弱所产生的病斑反应型,广西大豆锈病菌有生理小种存在,初步定为Ⅰ,Ⅱ,Ⅲ和Ⅲ号生理小种,I和Ⅱ号小种致病力次之,Ⅳ号生理小种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地区棉花枯萎镰刀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石河子不同生态环境选取棉花枯萎镰刀菌的3个代表菌株,用当前国内外统一使用的一套主要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依据它们在这些寄主上的致病结果,确认它们为棉花枯萎镰刀菌7号小种。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丝黑穗菌生理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妇人指等5个玉米自交系作鉴别寄主。鉴别来自新疆等9个省的玉米丝黑穗菌的致病力及其酸性磷酸酯酸脂酶和脂酶同功酶试验,初步认为玉米丝黑穗菌在我国至少存在5个不同生理小种,其中1号小种分布较普遍,为优势小种,其他则较少。  相似文献   

16.
以高粱抗、感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部分品种(S95062B、7050B、2381R、LR625;622A、622B、矮4)为材料,利用微卫星标记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抗病基因的引物筛选.通过比较各因子对电泳体系的影响,建立了一个高粱微卫星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优化体系:电泳时间为92~105 min;银染温度为27.8~29.0 ℃;显色温度为32℃左右.  相似文献   

17.
应用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致病性情况进行了鉴定,共划分为4个不同的致病类型,其中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29.34%,辽宁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18.00%,说明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应用RAPD技术对4个省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进行了分析,不同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40~0.64之间,在0.58的相似系数水平上共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505号和506号菌株相似性最大,相似系数达到0.64;504号和507号菌株相似性最小,相似系数达到0.40,说明丝黑穗病菌存在着丰富的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高粱新杂交种熊杂4号选育报告胡广群温景文王文华孙克威薛全义杨旭东(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铁岭市农科所高粱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省近年播种面积在400万亩左右,根据高粱生产上存在的不抗倒伏、抗病性差、丝黑穗病严重等问题,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  相似文献   

19.
连种抗线大豆品种(系)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选择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在大庆和安达地区采集连抗线品种(系)不同年限的土样7份。在盆栽条件下重新用标准品种鉴定选择后的线虫群体的生理小种类型。其结果表明,大庆土样,连种抗线品种10年已改变为6号小种,连种3年也改变为4号小种;安达土样,连种抗线品种6年改为14号小种,连种4年改为1号小种,连种3年仍为3号小种,轮作均为3号小种。  相似文献   

20.
高粱丝黑穗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旭  陈亮  李钥莹  李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90-15291
参考各种病菌对不同植物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综述了丝黑穗病原茵及其生理分化、我国高粱抗病杂交种选育历程、抗性遗传机制及抗病育种策略等,指出研究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对选育抗病亲本和杂交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