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糠虾(A组)、小杂鱼(B组)与蛤肉(C组)3种饵料投喂对菊黄东方鲀肌肉营养及品质的变化,笔者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并分析了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的营养成分及部分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但不显著(P>0.05);而粗脂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中EAA的含量为C组>B组﹥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AA含量为C组(6.17%)﹥B组(6.09%)>A组(6.06%),其中A组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EAAI指标来看,C组>B组>A组,C组为A组的1.26倍。经研究表明,在营养、口感味道品质方面C组要优于B组,B组要优于A组。  相似文献   

2.
控释肥用量对旱作夏玉米叶片含氮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控释肥用量对夏玉米氮素营养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0、682、1023、1364 kg/hm2共4种施肥量,研究了叶片含氮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施肥量、叶位和取样时期的主效显著,施肥量×叶位互作不显著,而施肥量×取样时期互作显著。出苗后,玉米叶片含氮量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降到最低;玉米叶片含氮量均表现为中位叶的值最大,而上位叶和下位叶的相对大小出现波动。各部位叶片氮素含量随施肥量发生变化,但时空分布模式并未发生改变。玉米中位叶叶片含氮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施肥量为1023 kg/hm2时均达到最大值。玉米中位叶可以作为监测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指示性叶位。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预防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ges)鱼互相残食现象,提高育苗成活率。本研究以红鳍东方鲀为实验对象,于2011年4-7月期间,选取全长9.8~24.9 mm的红鳍东方鲀进行试验观察。研究了密度、浑浊度、饥饿、投喂状态、规格对每种鱼苗相互残食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全长9.8~24.9 mm的红鳍东方鲀幼鱼相互残食现象很激烈,死亡主要是由头先型相互残食引起的。投喂状态、个体大小差异、放养密度、饥饿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相互残食行为影响极显著,投喂不充分是导致红鳍东方鲀幼鱼发生相互残食的主要原因,当密度为4尾/L时,投喂不充分,相互残食死亡率最高为58%。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杂交东方鲀(菊黄♀×暗纹♂)胚胎孵化和早期仔鱼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盐度条件,比较其在0、5‰、10‰、15‰、20‰、25‰、30‰、35‰、40‰、45‰等10个盐度梯度下,杂交东方鲀的受精卵发育和仔鱼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杂交东方鲀受精卵在5‰~45‰盐度范围内均可孵化,适宜盐度为15‰~35‰,孵出期(y)与孵化时间(x)的存在着非线性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1245.366+15.543x-0.048x2(R2=0.911)。仔鱼生长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5‰~30‰,在该范围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东方鲀受精卵发育与仔鱼生长的适宜盐度为15‰~30‰,在该盐度范围内,杂交东方鲀能正常的发育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小麦源库间碳、氮代谢活性的相互关系,以春小麦品种龙麦33和克旱19为材料,在抽穗期分别用2%尿素、5%蔗糖和清水喷洒叶面,抽穗后分6次取样,测定旗叶和子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氮含量,分析小麦源(旗叶)与库(子粒)之间碳氮代谢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龙麦33与克旱19尿素处理的子拉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1.8%和4.5%,蔗糖处理的分别增加7.3%和-7.2%;尿素处理的旗叶氮含量分别增加16.3%和0.5%,蔗糖处理分别增加9.4%和2.5%。尿素处理的子粒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8.6%和-6.2%,蔗糖处理的分别增加11.0%和2.8%。灌浆期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而成熟期氮含量逐渐增加,两者共同造成了子拉氮与可溶性糖含量比值随着灌浆成熟逐渐增加。在小麦生育后期,氮代谢对小麦子粒形成的调控效应大于光合碳代谢。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碳氮物质积累分配特征及与籽粒蛋白质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普通小麦品种为材料,对不同供氮水平下植株碳、氮物质积累分配特征及与籽粒蛋白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籽粒积累的氮素主要来自前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的再分配,但不同品种存在着差异。低蛋白品种京花1号对前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再分配的依赖性更强,中蛋白品种冀麦23次之,高蛋白品种京771除依赖于前者外,还依赖于生育后期植株对氮素的继续同化和吸收。在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氮素含量的变化曲线呈凹形,全糖含量呈凸形,籽粒氮的积累曲线呈“S”形。与低蛋白品种相比,高蛋白品种籽粒碳氮化合物的积累较为平衡。各品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受供氮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的供氮范围内增施氮肥,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可同步增加  相似文献   

7.
8.
土壤的肥沃程度受土壤施肥量的影响,而土壤肥沃程度可以通过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和成分来决定,施肥量不同则土壤的肥沃程度不同,而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则是最能代表土壤有机质的物质,同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玉米提高产量。主要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以及在种植玉米时对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黑土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玉米、林地和苜蓿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量碳、量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地菌。细菌、真菌及土壤微生物的总量表现为:玉米地〉苜蓿地〉林地:对微生物量碳和量氮的影响表现为:玉米地〉苜蓿地〉林地和苜蓿地〉林地〉玉米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密度胁迫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运输水质和成活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运输密度,为兴凯湖翘嘴鲌的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对兴凯湖翘嘴鲌采用塑料桶模拟运输试验,在6个不同运输密度(D = 20、40、60、80、100、120 g/L)下运输10 h,探究运输密度不同对水质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及翘嘴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氨氮对兴凯湖翘嘴鲌的48 h-LC50和96 h-LC50值分别为22.66 mg/L和16.70 mg/L,安全浓度为1.67 mg/L;亚硝酸盐对兴凯湖翘嘴鲌的48 h-LC50和96 h-LC50值分别为0.18 mg/L和0.12 mg/L,安全浓度为0.01 mg/L。运输10 h 20 g/L和40 g/L组的成活率为100%,60、80、100、120 g/L组的成活率与0 h相比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且10 h时120 g/L组的成活率为0;各个组的pH值随运输时间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且高密度组的下降趋势大于低密度组;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各个组的氨氮浓度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且密度越大,氨氮浓度上升越显著;各个组的亚硝酸盐浓度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与翘嘴鲌密度呈现正相关,密度越大,亚硝酸盐浓度上升越显著(P<0.05)。在模拟运输过程中,水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受到运输时间和密度的双重影响,运输时间越长,密度越高,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越高,兴凯湖翘嘴鲌的成活率越低。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炭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寻找经济、有效的氨氮吸附材料,为物化处理技术在垃圾渗滤液上的运用提供一些实际参考的选择,以生物质炭(木炭)作为吸附材料进行吸附试验,研究木炭投加量、渗滤液初始pH值、吸附时间、氨氮浓度4个因数变化的条件下,木炭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去除率及其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木炭用量的增加,木炭对氨氮的吸附量逐渐增大,木炭投加量为80~160 g/L时,渗滤液中氨氮的去除率达34.27%~39.41%。在最佳pH 10和最佳吸附时间240 min条件下,木炭对渗滤液中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4.21%、16.91%。木炭对垃圾渗滤液的氨氮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吸附动力学特征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  相似文献   

13.
The absorption capability, the regeneration capabilit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linoptilolite to ammonia nitrogen are studied through static state test ,dynamic test and regenerative test. The experiment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saturated adsorptive quantity of clinoptilolite in the static state is 3 100 mg/100 g,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is 35 mg/L, the saturated adsorptive quantity in the dynamic state is about 2 200 mg/100 g, and was 20, 23 and 27.5 times of the pulverous active carbon's, the granular active carbon's and the diatomite's respectively. The mixed solution of NaCl+NaOH (the weight proportion is 3:7) could be repeatedly used three times as the regeneration reagent of clinoptilolite, and the effective life is exceeded 140 h. Clinoptilolit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ity when it is used to dispose the wastewater containing ammonia nitrogen.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剂型基质氮肥对玉米田氨挥发损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8种施肥处理,包括无氮对照、常规氮肥和6种剂型(1%~6%,按1%递增)基质氮肥,测定田间氨挥发、土壤矿质氮、玉米产量及构成要素、植株氮吸收量、氮肥生理效率、氮肥表观效率、氮肥农学效率等指标。研究表明:不同剂型基质氮肥处理的田间氨挥发总量比常规氮肥处理显著减少9.5%~45.9%。田间氨挥发量随基质材料添加量的提高而减少。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2%~6%剂型基质氮肥处理显著提高吐丝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幅7.1%~17.8%)、籽粒产量(增幅5.2%~19.4%)、氮肥表观效率(增幅21.1%~55.0%)和氮肥农学效率(增幅22.5%~38.1%)。可见,施用基质材料添加量≥2%的基质氮肥,可减少玉米田间氨挥发、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河口区稻田退水后沟渠底泥氨氮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对氨氮吸附行为是河口区沟渠生态系统氮迁移转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试验模拟的方法,研究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及其影响氨氮吸附的因素。结果表明: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存在快慢吸附2个阶段,其中快吸附阶段在2 h内完成,慢吸附阶段在6 h内完成,6 h后沉积物对氨氮吸附达到平衡;沉积物吸附氨氮的等温吸附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Langmuir模型等温吸附结果的拟合性较好。由此可见,干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能力高于农沟;有机质、铁锰对沉积物吸附氨氮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有机质含量和铁锰的增高,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低温应激对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生化指标与氨氮排泄水平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232±10)g的吉富罗非鱼作为试验对象,降温速度1℃/h,设定(24.5±0.2)℃对照组和低温(14.3±0.8)℃冷应激试验组,每组设定3个平行组,于试验第0、4.5和24 h时统计试验鱼成活率,测定试验鱼生化指标及水体p H、氨氮含量。结果表明,水温降至应激温度的第0 h,试验组罗非鱼血糖、肌糖原、乳酸水平均有上升,其中肌糖原上升显著。水中氨氮水平也有所增加,但不显著。该应激影响在24 h后通过罗非鱼自身调整消除,各生化指标最终趋于稳定。因此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该降温速度和暂养温度下短时间内暂养200 g左右的罗非鱼是安全的,对鱼体健康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施氮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进一步研究施用氮肥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寻求夏玉米合理施氮量,以‘郑单958’为试材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60 kg/hm2范围内,夏玉米产量随其增加显著提高,当施氮量高于260 kg/hm2时,产量有减少趋势;氮素的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也逐渐降低。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先下降而后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硝态氮含量而提高。适量施氮可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玉米产量,但过量施氮导致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增大了污染环境风险。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从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积累情况综合考虑,夏玉米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95~260 kg/hm2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N uptake of sunflowers. A 42 factorial trial with 0, 60, 120 and 180 kg N ha−1 and 0, 15, 30 and 45 kg P ha−1 was conducted over three years. The N cont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leaves, stems and capitula were determined at three growth stages. High N levels increased the N cont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all plant parts at all growth stages sharply. High P levels increased the N content of all plant components through better growth. P has an inconsistent effect on N concentration but tended to decrease it. After flowering the crop assimilated 20 to 25 % of the total N. This implies that N applied can still be applied and utilized by the crop at a late stage. This should be substantiated by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氮肥运筹对大豆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献发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262-265
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设置三种氮肥运筹模式:N1: 1次性基施;N2: 1/2 N基施+1/2 N中耕培土结合追肥(开花初期);N3: 1/2 N基施+1/4 N中耕培土结合追肥(开花初期)+ 1/4 N根外追施尿素(结荚鼓粒期)。探讨氮肥运筹对大豆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始花期至鼓粒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快,占总量的40%以上,平衡施氮量不同运筹模式上,N3的累积速率最大,其次为N1、N2处理。氮肥运筹模式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其大小为:N3>N2>N1。氮肥运筹对氮肥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其中N3更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从氮肥偏生产力方面看,每千克氮肥对大豆产量贡献大小为:N3﹥N2﹥N1,进一步表明,氮肥运筹是提高大豆产量和氮肥高效利用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