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是系统性土传病害。病菌从根部侵入棉株 ,随维管束扩展至棉株的各个部位。人们一般取茎基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黄萎菌 ,但我们在分离试验中发现 ,有时从茎基部难以分离出黄萎菌 ,尤其是枯、黄萎病混生棉株。为此 ,我们进行了棉株不同部位分离黄萎病菌的比较试验。经 4批共 2 9株的 1 51块茎基组织和 3 3 1块叶柄组织常规分离 ,在培养 6d时 ,茎基和叶柄长出黄萎菌落的百分率平均分别为 3 9.7%和71 .0 %。结果表明 ,叶柄是分离黄萎菌的最佳部位。用叶柄分离的优点 :一是叶柄比茎基菌落出现早、多而纯。在PSA、PDA和水洋菜三种…  相似文献   

2.
进境美国苜蓿草中苜蓿黄萎病菌的检疫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批进境的美国苜蓿草样品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与苜蓿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相似的分离物M1。该分离物原始菌落为白色,边缘规则呈圆形,菌丝较致密,气生菌丝较少,苜蓿组织块不被菌丝覆盖,菌落生长速度为小于2.5 mm/d;M1在PDA上进行纯培养,前6d内,菌落为白色圆形,容易产生分子孢子轮枝状分生孢子梗,7d后菌落中央表面因产生休眠菌丝开始变成黑褐色至黑色,20d后菌落的表面和背面大部分均变黑色,仍不产生微菌核和厚垣孢子。M1的DNA用V.albo-atrum特异引物Vaa1/Vaa2进行检测,PCR扩增后得到预期330 bp的产物片段,产物序列与V.albo-atrum相应序列的相似性为100%。该分离物接种苜蓿草根部,15d后引起苜蓿黄萎病的典型症状。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PCR检测结果、PCR产物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进境美国苜蓿草样品中的分离物M1鉴定为苜蓿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3.
吴传德 《植物保护》1980,6(5):21-22
胶东棉区有用棉株整修打下的枝叶沤制绿肥的习惯,沤肥时加水加土,如果沤肥枝叶采自枯、黄萎病田,则有利于棉花拈萎病菌、黄萎病菌繁殖孽生。1973年,在高密县田家庄大队无病地试验,施用枯萎病病株枝叶沤制的绿肥,病株率92.8%,死苗率88.7%,不施用这种肥料的则不发病。调查研究证明,利用病株枝叶沤肥,是昌潍棉区枯、黄萎病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为了寻找既能防止病害传播,又不影响病株枝叶处理的方法,自197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高温堆肥的试验。 一、棉花枯、黄萎病菌致死温度测定 枯萎病菌种:第一次试验用1973年从高密县田家庄大队病株上分离,石蜡封存于冰箱中的LF_2菌种(全省统一编号);第二次试验用该菌种回接棉株发病后又重新分离的菌种。两者均有菌丝和较多的大、小分生孢  相似文献   

4.
广西防城港首次截获苜蓿黄萎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批进境的美国苜蓿草样品中保湿分离得到了3株与苜蓿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相似的目标菌VA1、VA2、VA3.该目标菌在PDA上生长迅速,菌丝生长0.8~1.0 mm/d,2~3 d即可生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斑点;菌落为白色圆形,边缘规则呈圆形,菌丝较致密,气生菌丝较少,菌落中心乳白色奶冻状;培养4~5 d即后产生气生典型轮枝状分生孢子梗,7~8 d后菌落中央表面因产生休眠菌丝开始变成黑褐色至黑色,20 d后菌落的表面和背面大部分均变黑色,仍不产生微菌核和厚垣孢子.该目标菌的纯培养用V.albo-atrum特异引物Vaa1/Vaa2进行检测,PCR 扩增后得到预期330 bp的产物片段,产物序列与V.albo-atrum相应序列的相似性为100%.从而鉴定确认该目标菌为苜蓿黄萎病菌V.albo-atrum.  相似文献   

5.
1999年 7月泰来县托力河乡发现一种为害小麦的新病害 ,经有关专家鉴定 ,此病为小麦黑颖病 (颖枯病 )。这种病害在我县大面积发生实属罕见。小麦黑颖病 (颖枯病 )症状 :病株叶片枯萎 ,穗部护颖上和部分病株的茎秆上有黑褐色病班 ,病穗的籽粒只有一层种皮 ,即不灌浆不结实 (此时健株已蜡熟 )。多数患病植株从茎基部又生出分蘖 ,但不能抽穗结实。将病部组织经培养基培养 ,颖壳及病粒的周围有乳黄色菌脓 ,同时病部生有白色菌丝。通过镜检乳黄色菌脓为细菌 (黄单胞杆菌 ) ,白色菌丝为大量的交链孢属和部分长蠕孢属的分生孢子 ,因此鉴定细菌侵染为…  相似文献   

6.
棉籽带菌是远距离传病的主要途径。病棉株种子带菌率0.01—46.8%。带菌部位以种壳为主,但子叶、胚均带菌。棉籽上除带枯萎病菌外,还带有半棵、串珠、茄病、木贼等几种镰刀菌及其他杂菌,干扰检验。文中介绍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其成分为:甲基纤维素1克、KH_2PO_4克、蛋白胨5克、MgSO_4·7H_2O0.5克、K_2S_20.2克、KCl 0.6克,NH_4NO_30.3克、五氯硝基苯0.1克、蔗糖20克、链霉素0.1克、琼脂20克、蒸馏水1000毫升。应用其进行分离培养棉籽,可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颜色反应,较容易地检验出棉花枯萎病菌。  相似文献   

7.
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专化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获得的甜瓜枯萎病病株9株分离物(南通市6株,新疆3株),经PDA培养性状发现,其在菌落颜色、质地和生长速率方面存在差异,大型分生孢子的大小为(19.54~41.11)μm×(4.90~8.16)μm,与西瓜枯萎病菌的大型分生孢子有较大差异。胚根法成株期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本研究的甜瓜枯萎病菌分离物在不同鉴别寄主和鉴别品种上致病性存在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方面的差异,但分离物中不存在西瓜枯萎病菌。利用核糖体转录间隔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CR检测也证明本研究甜瓜枯萎病菌不同分离物中不存在西瓜枯萎病菌。  相似文献   

8.
2002年3月,在哈密市栽培葡萄的温室大棚发现一株葡萄叶片褪绿呈黄色,植株长势衰弱,枝条维管束明显变褐色。病枝经实验室常规分离培养,5天后培养物开始出现细弱的菌丝,由无色转白色,后呈灰褐色,同时在培养基中可见到大量细小黑色微菌核,挑取菌丝制片镜检,观察到菌丝体有明显的轮枝状分枝,同时观察到大量无色单细胞的孢子。  相似文献   

9.
张恒生 《植物保护》1988,14(2):47-47
据笔者试验,稻瘟病菌(生长在酵母、淀粉、洋菜培养基上)置冰箱(7℃)内可存活13个月以上。这种方法保存下的菌株,因预先完成了斜面培养,可直接挑入大麦粒培养基中繁殖孢子,较之病稻节干燥保藏法获得孢子快而方便。 方法 取24×200毫米试管,内装20毫升培养基(琼脂20克,可溶性淀粉10克,酵母2克,水1000毫升),灭菌后搁成斜面,把从江西大余县地江乡采集的水稻品种龙10病穗中分离的两个单孢(编号23-1、23-2)各移入1个试管,菌丝长满斜面后,于1986  相似文献   

10.
从新西兰进境苹果的褐腐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新丛赤壳属菌株3072,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PCR检测、序列比对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 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乳白色至黄白色,气生菌丝茂密,边缘规则;在ME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平铺生长.菌株为异宗配合.利用欧洲枝溃疡病菌(Neonectria ditissima)特...  相似文献   

11.
甜菜黄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甜菜黄萎病,是危害甜菜较大的病害之一。早在三十年代就由 C.F.Hen Drson首先报道了阿根廷、智利甜菜黄萎病的危害情况。六十年代末,C.W.Bennett.等人,又进一步的研究报道。七十年代初,C.Urbina-Vidal 等报道了对智利甜菜黄萎病病原物的研究结果。1980年,我们对黑龙江省阿城县的甜菜作病害调查时,发现了一些黄萎病株:整株黄化、矮缩、枯萎。该病虽尚未造成严重危害,亦应及早控制其蔓延。本文报道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甜菜黄萎病病原物及其药物防治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VERTICILLIUM WILT OF LUCERNE IN BRITAIN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野油菜黄单胞杆菌禾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raminis)和梯牧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hlei)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 lorum L.)和梯牧草(Phleum pratense L.)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牧草细菌性萎蔫病的种子传播、寄主苗龄和环境湿度对病害发展的影响、禾草致病变种与梯牧草致病变种菌体内的质粒以及两个致病变种在基因组DNA指纹图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项研究工作是在挪威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1976~1978年从长春、白城市郊田间病株分离到 Verticillium 共64株,其中产生黑色菌落的60株,白色菌落的4株,经过致病性、形态、梅干培养基上特性、温度、pH 值范围、营养和同功酶等测定。确定是 V.dahliae Klek.,并且有黑色和白色二种不同的类群或小种。1975~1982年用8种化学农药和4种生物农药筛选、小区试验和较大面积示范试验表明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在苗期施药(每平方米药5克拌30斤土)或在移植期、定植期灌药防效都较好,前者小区平均防效为71.78%、较大面积示范平均为74.29%,并可增产一倍以上,后者小区平均防效71.33%,较大面积示范为61.16%。生物农药中公主岭霉素较好。多菌灵对 V.dahliae 敏感 5ppm 即有抑菌效果,施药后40天的幼苗体内多菌灵含量较多每株达44ppm。示范田中播期施药土移植期又灌根,在20天后即定值时仍测得幼苗内含有10ppm 以上的多菌灵。  相似文献   

16.
冬瓜与节瓜枯萎病菌专化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瓜(Benincasa hispida Coga. var. chieh-qua How.)是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a.)的变种,两种瓜在华南地区普遍种植。近年来枯萎病为害严重,一股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50%~80%而成为毁灭性病害。  相似文献   

17.
百合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百合枯萎病是甘肃省百合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研究证明,百合枯萎病系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 Sheldon)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Mart.)Sacc.]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球内,或以菌丝体、厚垣袍子及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害的发生与连作、线虫、栽培技术及气候因素等密切相关。多菌灵对此病有显著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土壤添加剂防治细菌性青枯病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3年在四川用一种土壤添加剂对烟草和番茄青枯病进行了小区防治试验,当剂量分别为75克/株和100克/株时,防治效果分别达59.6%和78.9%,显著优于同时参试的农药。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添加剂的防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体而实现的,施用添加剂的土壤比对照土壤中的放线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增加10~103倍  相似文献   

19.
报道红麻上的一种新病害,平原稻田发生普遍而严重,病原菌经鉴定,确认是青枯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属生化变种Ⅲ,小种1。经几年观察,9—10月为暴发盛期。植株大小与抗性有关。水是影响青枯病发病的主导因素。试验证明红麻种子带菌。  相似文献   

20.
THE OCCURRENCE OF PEA WILT IN BRITAI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