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研究、阐明动物(昆虫)空间分布型,有助于我们对其种群数量消长的分析,也是确定资料代换、抽样技术和估计种群密度的理论依据。在天敌与害虫作用系统中,空间分布也是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为此,近年来我们结合稻虫综合防治的研究,对稻叶蝉、稻飞虱重要天敌——稻田微蛛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中、下旬三代斜纹夜蛾产卵盛期,在如皋市如城蔬菜生产区,选长势较好的花椰菜田9块,采用随机取样调查法,每块田调查21~42个样点,每样点顺行连查4株,记载着卵量。空间分布型测定,采用聚集指标法、m-x直线回归法和Taylor指数法。聚集指标法测定结果如表1。表1显示C>1,I>0,m/x>1,CA>0,κ>0,表明花椰菜田斜纹夜蛾卵呈聚集分布。用Iwao的m-x直线回归法检验,根据不同卵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据回归得m=0.3705 1.0345xr=0.9237其中α=0.3705>0,β=1.0345>1,说明斜纹夜蛾卵存在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呈聚集分布。用Taylor指数法检验,根据…  相似文献   

3.
武玉臻  郭亚民 《杂草科学》1997,(4):35-37,10
狗尾草(Setariauiridis(L)Beawv)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皖北地区夏大豆田的主要杂草。据笔者调查,发生频率为100%,危害指数为51.87,每年均对大豆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降低大豆品质。为研究狗尾草田间公布特征和调查取样技术,作者于1988~1990年在宿州市郊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免耕夏大豆田,结合草情调查进行了狗尾草的空间分布型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调查地块选择在宿州市城南、城西、城东三个乡有代表性的免耕夏大豆田,计调查9块豆田。(二)调查方法采取机械等距抽样,…  相似文献   

4.
南方刀螂卵块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长银  阎光凡 《昆虫天敌》1991,13(4):167-170
桑园内南方刀螂卵块属聚集分布,在桑树上的分布高度属对数正态分布。用序贯抽样技术探讨了最适抽样数和采收指标。  相似文献   

5.
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构是种群的特征之一,因为种群分布型的形成与每种昆虫的行为特性(包括取食、聚集、迁移扩散、繁殖等)与遗传特性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对于了解昆虫种群的狷獗、扩散的行为,种群的控制,以及种群的抽样和调查资料的数理统计处理都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昆虫种群的分布型一般有两类:即随机分布与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的理论公式一般用 Poisson 分布概率公式表示:  相似文献   

6.
分葱田甜菜夜蛾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聚集指标、Iwao回归法、Taylor幂法则对分葱田甜菜夜蛾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卵在分葱田呈均匀分布或聚集分布,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探讨了甜菜夜蛾在田间的聚集原因。通过不同抽样方式比较,Z字形抽样方式最佳。在空间分布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7.
稻瘿蚊 Orseolia oryzae(Wood-Mason)是广东省化州市晚稻的主要害虫。研究稻瘿蚊为害株的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对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决策能力均有积极意义。1 调查方法1 995~ 1 996年在稻瘿蚊主害代第五、六代标葱基本定局后 ,选择品种及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 1 3块 ,每田采用连片调查 85 0丛 ,逐丛记载每丛为害株 (标葱 )数量。2 结果与分析2 .1 空间分布型研究 (见表 1 )表中包括的聚集指标如下 :表 1 稻瘿蚊为害株分布型有关指标值田号 x S2 m C L k CA10 .6 2 2 4 0 .770 10 .85971.2 3731.38132 .6 2 2 80 .38132…  相似文献   

8.
廖为财  何万存 《江西植保》2010,33(3):124-126
棉蚜是为害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棉花蕾铃期的伏蚜为害加重,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了解棉蚜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可以为防治棉蚜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进行了棉田棉蚜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测定。结果表明,棉蚜在棉田的空间分布是聚集型的。  相似文献   

9.
毒麦(Lolium temulontum L.)是一种有害有毒的危险性杂草。它不仅能造成麦类减产,而且因其麦粒内含有毒麦碱(C_(17)H_(12)N_2O),严重地危及人类及动物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试验表明,人吃了含有4%毒麦的面粉,便会引起头晕、昏迷、噁心、呕吐等症状;家禽误食毒麦达体重的0.7%时,同样会产生中毒和造成死亡。因此毒麦属国内外重要的检疫对象。但是,由于近年来频繁调运和串换种子,加之检疫措施又未跟上,造成毒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在东台市棉区一年发生3代。近几年来危害猖獗,已成为棉花生产值得重视的问题,以二、三代为甚。我们对二、二代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分别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 二代卵(7月中、下旬):全部产卵于第一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飞虱和纹枯病系统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历史资料、深入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发生为害规律基础上,组建病虫测报模型,探讨控害丰产配套栽培技术及提高化防水平,定性定量地建立以准确的测报为前提,合理施肥、密植技术为主的生态控制为基础,按复合防治指标进行化学防治,系统控制稻飞虱、纹枯病,经近几年来的应用,收到显著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分析历史资料、深入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发生为害规律基础上,组建病虫测报模型,探讨控害丰产配套栽培技术及提高化防水平,定性定量地建立以准确的测报为前提,合理施肥、密植技术为主的生态控制为基础,按复合防治指标进行化学防治,系统控制稻飞虱、纹枯病,经近几年来的应用,收到显著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水稻紫鞘病株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紫鞘病(Sarocladium sinense)在安厌市自80年代初发现以来,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病害一般在孕穗-抽穗期开始发生,灌桨期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和纹枯病化控的策略及复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田间小区和网室盆栽试验,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发生的化控策略及复合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期(7月上中旬)用高效、长效、安全药剂扑虱灵和粉锈灵混合防治的“治前控后”化防策略保产效果最佳。试验证明,稻飞虱和纹枯病对水稻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组建了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X_(1-2))、纹枯病病株率(X_3)的复合为害损失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经田间小区、大田应用检验,不仅防效高,保产效果好,而且减少施药次数,保护了天敌,三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纹枯病药剂防治技术改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耕作制度、种植结构调整,使水稻纹枯病发生早,为害加重的新情况,研究改进了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在充分发挥农业措施控害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药剂防治策略。第一次药剂防治期提早至始病期(病丛率3%-5%),第二次药剂防治加大用药量,每667m2用20%井冈霉素SP50g,较传统的方法提高了纹枯病防治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株的空间分布及其抽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五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细菌性基腐病株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属一般负二项分布。病株空间结构以疏松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间是聚集的,个体群内是随机的。个体群平均大小为0.1~0.2m2。利用分布型参数K、α、β值,分析了病株聚集的原因;探讨了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确定了理论抽样数。比较几种顺序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效果最佳。依X=41.5032Pe1·2603关系可由病丛率来估计病株密度。  相似文献   

17.
浅析覆盖稻草及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结果表明:麦田覆盖稻草对小麦纹枯病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覆草2a后控病效果达70%以上,覆草量以75~100kg/667m2为宜,且覆草年限与控病效果成正相关;秸秆连续还田3a、5a,控病效果分别为56.2%、68.6%。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单独或混合施用不同浓度的两种药剂,造成水稻纹枯病不同发生程度,继而观察接茬小麦纹枯病病情,结果进一步证明,水稻纹枯病与接茬小麦纹枯病极显著正相关,其后效应明显。指出在实行水稻—小麦种植方式地区,要注意水稻与小麦纹枯病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入模糊(Fuzzy)集论中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发病数量(病害强度)、空间和时间动态的相互关系联系起来作为统一整体,研究了稻纹枯病田间流行动态。以平均发病株数(X)、聚集度指标(Ṁ/M)和发病丛率(P)作为群体动态的特征测度。从整体水平上,将对病害流行系统的考察,化成对若干亚系统(若干阶段)来研究,使复杂的系统得以简化,为深入定量研究和刻划纹枯病流行动态进行了初步尝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文中给出了具体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