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空气和高浓度氧下贮藏荔枝1至2天,果皮和果肉脂氧合酶活性增高;而在低浓度氧下则无此酶活增高.3天后酶活降低,5天后果实酶活很低。三种浓度氧下3天,果皮过氧化物酶活增至最大值,随后  相似文献   

2.
利用RT-PCR方法克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肝脂酶cDNA序列片段,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瓦氏黄颡鱼肝脂酶cDNA片段长1065 bp,编码353个氨基酸.肝脂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62%-100%.瓦氏黄颡鱼肝脂酶氨基酸残基包含糖基化位点、催化位点、催化中心三联体位点、脂质结合位点和多肽"盖"等主要结构区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肝脂酶与草鱼、鳙、斑马鱼肝脂酶聚为一支.因此,瓦氏黄颡鱼的肝脂酶在鱼类进化中较为保守.  相似文献   

3.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酶学鉴定,分析研究了大豆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简称脂氧酶(lox)的遗传规律,试验证实lox基因突变体酶性失活,酶带缺失为隐性基因,显隐性属质量性状,细胞核遗传,3种lox同功酶非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分别独立占属一个位点,某一同功酶等位基因降性缺失时,基因遗传遵从3;1独立分配原则;2种非等位基因同时隐性缺失时,缺1和缺2的基因连锁遗传,双缺1和3或双缺2和3的基因分离各自互不干扰,都遵从独立分离规律;3种lox同功酶基因同时隐性缺失时,除lox缺1基因仍接近3:1独立遗传外,缺2和缺3基因都不符合独立传规律,其中缺1和缺2两对隐性缺失基因仍有71.5%的 锁遗传,重组率28.5%,缺2和缺3基因,缺1和缺3基因之间,基因重组率在45%以上,lox完全显性植株为49.3%,缺1为6.9%,缺2为10%,缺3为17.9%,1和2双缺为6.9%,、1和3双缺为0.9%,2和3双缺为5.4%,3种同功酶同时隐性缺失时获得率为2.7%。  相似文献   

4.
枸杞雄性不育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枸杞花蕾中保护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产物,比较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至花粉母细胞成熟期雄性不育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可育株相比,枸杞不育株花蕾中的O2^-产生效率、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较高;而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较低。不育株的败育特征不仅表现在生殖器官的花蕾中,在营养器官的叶片中亦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5.
选用对黑斑病菌具有不同抗感程度的甘薯品种2399(抗)和徐—18(感)块根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甘薯品种对黑斑病菌的抗性与膜脂过氧化、各种酶及抗氰呼吸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在病原菌侵染初期均出现一膜脂过氧化高峰,它对早期杀伤和抑制病原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都有利于抗病。此处,抗氰呼唤增强与磷酸戊糖呼吸途径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豆脂肪氧化酶分析鉴定技术是将大豆种子中分离与纯化的脂肪氧化同工酶,利用遗传分析、免疫、色谱分析、显色等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检测品种的脂氧酶缺失类型。随着无腥味大豆育种研究的深入,现已育成品种的商品化生产,食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对大豆脂肪氧化酶鉴定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和改进。综述了大豆脂肪氧化同工酶的生物特性、遗传学特点及其各种分析鉴定技术的优缺点、灵敏度和适应范围,并且认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选择有益材料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辅助育种和食品加工的鉴定为目的,使用最经济有效的检测手段是快速准确筛选缺失品种的合理策略。进一步讨论了大豆脂肪氧化酶分析鉴定技术运用于辅助育种所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猪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和解剖特征与人极为相似,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建立了贵州小香猪高脂模型,并设了对照组.通过饲养试验,测定猪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的4种关键因子,即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ight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活性,研究PON1与脂质代谢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PON1在香猪高脂模型中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烤烟烘烤过程中叶片膜脂过氧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电热烤烟箱,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膜脂过氧化及其内源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烘烤时间延长,叶内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烘烤48h和72h后,两种酶先后失活,MDA积累达最大值,证明烟叶烘烤过程中叶片膜脂过氧化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处理以高温快烤烟叶膜脂过氧化水平最高,低温慢烤最低。而且变黄温度对烟叶膜脂过氧化的作用比定色期不同升温处理的作用大。  相似文献   

9.
鸡肝NADPH生成酶与腹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育成的黄羽鸡新扬州鸡,研究了鸡肝内NADPH生成酶与腹脂、屠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7周龄3种NADPH生成酶中,苹果酸脱氢酶(MD)活性最高,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P)次之,异柠檬酸脱氢酶(IS)最小。苹果酸脱氢酶可能是脂肪合成过程中提供氢的最主要的酶,3种酶与腹脂重、腹脂率均呈正相关,与屠体性状呈正或负的弱相关,说明3种NADPH生成酶活性低时,鸡的腹脂重(率)降低,产肉性能提高,表明此酶的活性有可能作为选择低脂以鸡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抗血栓,抗动脉硬化中草药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中环氧酶和脂氧酶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代谢系统,可产生形成血栓的血栓烷A2(TXA2)及引起过敏性疾病的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HETE)。TXA2不稳定,迅速生成稳定的TXB2,因此抑制TXB2生成则可抑制血栓生成,抑制12-HETE生成则可预防动脉硬化及过敏性疾病。本文利用放射薄层方法,测定兔血中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TXB2和12-HETE的生成量,筛选了48种中药,其中23味中药可选择性抑制环氧酶和脂氧酶的活性。浓度为1mg/L显示抑制作用强的中药有五倍子、柳叶,浓度为10mg/L抑制作用较强的中药有桂皮、五倍子、茴香、黑加仑、蒲公英、甘草、车前草、柳叶等  相似文献   

11.
为烟叶香气物质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以云烟87和红花大金元2个烤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四川6个产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烤烟旺长期、现蕾期和成熟期烟叶的脂氧合酶活性、基因表达量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四川6个产区2个烤烟品种不同生育期的脂氧合酶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但变化趋势相同,并多在现蕾期达最高,且各产区云烟87和红花大金元烤烟不同生育期烟叶的LOX酶活性差异多达显著水平。在旺长期和现蕾期云烟87烟叶LO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LOX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7;在成熟期呈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在旺长期、现蕾期和成熟期红花大金元烟叶的LOX基因相对表达量与LOX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5和0.97。烟叶脂氧合酶活性与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在旺长期、现蕾期和成熟期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应用RNA干扰技术创造低脂肪氧化酶活性大豆新种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大豆籽粒中脂肪氧化酶基因表达,改良大豆品质,创造优良大豆新种质,探索大豆品质育种新途径。【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大豆籽粒脂肪氧化酶基因(Lx1、Lx2、Lx3)核心保守序列357 bp片段,通过重组PCR构建大豆脂肪氧化酶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豆品种吉农18。【结果】获得了12个转基因株系,其中10个株系发生明显变化,SDS-PAGE电泳和脂肪氧化酶活性测定表明转基因植株籽粒中脂肪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平均减低64.2%;经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转基因植株脂肪含量平均提高0.8%~1.5%,总蛋白含量降低1.2%~3.0%;RT-PCR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中脂肪氧化酶mRNA积累受到明显抑制。转基因植株2代及3代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脂肪氧化酶活性均明显降低,脂肪含量均有所提高。【结论】应用RNA干扰技术可有效的抑制大豆籽粒中脂肪氧化酶基因表达,降低脂肪氧化酶活性,提高大豆油份含量,改良大豆品质,创造优良大豆种质。  相似文献   

13.
The flavor of the soymilk and soyflour obtained from the lipoxygenase mutant isolines was concentrated by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 (SDE), and its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GC)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me 24 flavor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in both soymilk and soyflour, and most of them were aldehydes and alcohols. Lox2 was most responsi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volatile and beany-flavor components, and Lox1 less responsible.Lox3 was least responsible and can reduce the yield of hexanal. Either Lx1 or Lx2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volatile and beany-flavor, and Lx3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yield of hexa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teractions existed among the null mutant genes, and the major effects and interactions could be affected by processing conditions. The isoline with triple lipoxygenase null genes yielded the least volatile and beany-flavor components, and the isoline without the lipoxygenase gene Lx3 produced the greatest amount of the volatile and beany-flavor components. The amounts of volatile and beany-flavor components produced by the other isolines were between that of the isoline with triple lipoxygenase null genes and the isoline without lipoxygenase gene Lx3.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hexanal amount could be used as an index in evaluating the importance of lipoxygenase isozymes in the yield of beany-flavor compound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ipoxygenase null mutants in controlling beany-flavor compounds. The cultivars with triple lipoxygenase null genes will be a quality raw material for soyfood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掘大豆脂肪氧合酶缺失种质材料,对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14个省(市)211份大豆资源作缺失体种质的筛选以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脂肪氧合酶有4种电泳类型:Lox1,Lox2,Lox3a和Lox3b;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大豆资源中有丰富的脂肪氧合酶缺失类型,缺失频率为18.48%,其中单一缺失类型较丰富;Lox2,Lox2和Lox3分别受显性基因控制,缺失体则分别受隐性基因控制,控制Lox1和Lox2的基因是紧密连锁遗传的,连锁强度为7.77%,而控制Lox3的基因则是独立遗传的。因此,在无(或少)豆腥味新品种培育和利用上应选育脂肪氧合酶全缺失类型和缺失Lox1,Lox2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缺失基因控制豆腥味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蒸馏提取法、气相色谱和气 -质联机的方法分析了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缺失体近等位基因系在加工豆制品时所产生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研究结果表明 ,从豆粉和豆浆中都只分离出 2 4种气味成分 ,主要为醛和醇类物质 ;在形成挥发性气味物质和豆腥味物质中 L ox2起主要作用 ,L ox1次之 ,L ox3作用最小 ,但具有降低己醛生成的作用 ;不论缺失 L ox1,还是缺失 L ox2 ,都可极显著地降低挥发性气味物质和豆腥味物质的生成量 ,而缺失 L ox3则会显著增加己醛的生成量 ;缺失基因间存在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一级和二级负互作 ;不同加工条件对缺失基因的缺失平均效应和互作效应有明显的影响。全缺失体类型具有最低的挥发性物质和豆腥味物质的生成量 ,而缺 L ox3类型具有最高的生成量 ,其余的缺失体类型则介于两者之间 ;用己醛作为衡量脂肪氧化酶在形成豆腥味中的重要性和各种缺失体类型控制豆腥味效果的指标是可行的。因此 ,培育出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全缺失的品种将有望成为食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材料  相似文献   

16.
黄瓜脂氧合酶基因CsLOX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华北型黄瓜种质26号为材料克隆黄瓜脂氧合酶基因CsLOX2的cDNA全长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该基因在果实发育进程中的表达模式、酶活性变化及相应的C6醛类物质含量,为研究脂氧合酶基因在黄瓜果实醛类香气物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华北型黄瓜种质26号为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黄瓜的脂氧合酶基因CsLOX2的cDNA全长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对CsLOX2在果实发育进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Real-time PCR检测,通过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定相应的C6醛类香气物质的含量并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OX酶活性。【结果】华北型黄瓜种质26号的CsLOX2基因cDNA全长2 878 bp,ORF区为2 640 bp,编码879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9.39 kD,等电点为6.28。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脂氧合酶家族的3个重要特征区域及植物LOX中皆具有的6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该序列与其它物种的脂氧合酶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其N端序列特征推测CsLOX2属于I类LOX,具有13-LOX活性。Real time-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花后3 d表达量最高,此后下降,至花后15 d最低;脂氧合酶的活性自开花当天逐渐上升,至花后12 d达到最高,此后下降;C6醛类香气含量在果实发育始期较高,随果实发育进程逐渐下降,至花后12 d最低。【结论】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华北型黄瓜种质26号脂氧合酶基因CsLOX2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植物LOXs的特征结构域。CsLOX2基因表达高峰先于脂氧合酶活性高峰的出现,C6醛类香气含量在果实发育始期较高,随果实发育进程逐渐下降。该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讨脂氧合酶基因在黄瓜果实醛类香气物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过表达前系统素转基因番茄(35S∷prosys)、茉莉酸合成突变体番茄(spr2)和野生型番茄(WT)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被棉铃虫取食后叶片保护酶活性和防御反应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对棉铃虫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取食不同基因型番茄叶片后,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氧合酶活性在35S∷prosys植株中最高,在WT植株中次之,在spr2植株中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棉铃虫取食不同基因型番茄叶片后,脂氧合酶基因、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转录水平在35S∷prosys植株中最高,在WT植株中次之,而在spr2植株中这些抗性基因的表达未受到虫害的诱导.生物测定表明,取食spr2的棉铃虫体重是取食WT和35S∷prosys棉铃虫体重的2.17和2.96倍.可见,茉莉酸信号途径介导了番茄对棉铃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乳突果脂氧合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脂氧合酶(LOX)是植物十八碳酸途径中一个很重要的酶,该酶作用的产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在植物对环境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PCR和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了乳突果脂氧合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将其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在低温(15℃)条件下,表达出了有活性的酶蛋白,且该蛋白分子量与预期分子量相符.通过LC-ESI-MS检测,该酶可催化亚油酸生成9,10,11-三羟基-12-十八碳烯酸.推测在乳突果中,几丁质诱导的十八碳酸代谢途径是沿着9-LOX方向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筛选脂肪氧化酶缺失的花生品种。[方法]根据花生种子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等电点差异,利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6份花生种子不同部位的脂肪氧化酶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完整的花生种子脂肪氧化酶同工酶有3条带,子叶脂肪氧化酶同工酶有2条带,种胚的脂肪氧化酶同工酶有7条带;花生种胚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的IEF-PAGE图谱有差异,除品种P86呈现6条带以外,其他品种均呈现7条酶带,P86缺失1条带;相同品种花生种子不同部位的脂肪氧化酶的电泳图谱不同。[结论]脂肪氧化酶主要集中在花生的种胚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受损复叶槭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机械损伤或天牛咬食后,复叶槭叶片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受损植株中酯氧合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酯氧合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0。在植株受损后的72h内,酯氧合酶米氏常数最低,活性最高。这表明,复叶槭通过激活酯氧合酶途径,对不同形式的损伤作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