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盘菌接种不同抗性油菜后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核盘菌致病力分化与寄主油菜品种抗性的关系,采用茎秆牙签接种法将单一核盘菌菌株接种至46份抗性表现不同的油菜品种茎秆上,再从46个接种茎秆内收集形成的菌核进行纯化和培养,获得46株核盘菌菌株,进而采用两种方法(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和离体茎秆接种法),分别测定这46株核盘菌菌株对甘蓝型油菜品种黔油16号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核盘菌菌株在黔油16号上所致的病斑长度明显不同;相同来源菌株经两种接种方法所致病斑在长度上反映出的致病趋势一致,基本表现为中感﹥高感﹥低感﹥抗性。即来自油菜品种为"抗"类型上的对应菌株其致病力最弱,而来自"中感"类型上的对应菌株其致病力最强。结果说明核盘菌致病力强弱分化与油菜品种的抗性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已成为影响天然橡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本实验对从我国海南、云南和广西等地分离得到的17个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获得强致病力菌株HC-10。分别用该菌株菌丝体接种鉴定、粗毒素叶片穿刺接种和叶片萎蔫生物鉴定等3种方法对我国选育的45个巴西橡胶树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橡胶树品种对棒孢霉落叶病的抗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供试的45个品种中,不同抗性评价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抗病品种占13.3%~17.8%;轻感病品种占66.7%~73.4%;易感病品种占11.1%~17.8%。  相似文献   

3.
向日葵籽粒锈斑病又称“水锈病”,是近几年向日葵生产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严重影响向日葵籽的商品性,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在向日葵籽粒锈斑发生严重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和五原县新公中镇试验点调查取样,评价了44份向日葵品种(39份食葵品种与5份油葵品种)的籽粒锈斑抗性,结果表明:乌拉特前旗试验点供试食葵品种中,只有赛瑞1号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低于25%;另外共有6份品种(包括JK103、LJ188和LD5009等),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介于25%~50%之间;其余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都在50%以上。就严重度而言,共有20份品种籽粒锈斑的严重度鉴定为1级,但是其平均籽粒锈斑率却介于17.30%~88.63%之间;其余品种的严重度均为2级以上。五原试验点的调查结果表明,供试向日葵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介于61.02%~99.63%之间,均显著高于乌拉特前旗试验点相同品种的调查结果;但是就严重度而言,只有10份品种籽粒锈斑的严重度为1级,以3638C为代表。而供试的5份油葵品种中,除了XKS2029外,其余4份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均低于25%。同时,不同播种时间下同一品种的籽粒锈斑发生程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如SH361品种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从5月27日播种的34.49%上升到6月20日的98.47%;相应的严重度也从1级上升到4级,说明播期不同对籽粒锈斑发生程度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亚辉  许志刚  杨光 《大豆科学》2011,30(2):263-265,271
在田间抗病性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叶背喷雾和上部叶片摩擦接种的方法连续2 a鉴定了142份栽培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株S1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试材料中,各品种或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142个品系中,24份材料表现为高度抗病,占鉴定总数的16.9%;19份材料表现为中度抗病,占鉴定总数的13.4...  相似文献   

5.
1985-1990年对46份向日葵品种(系)进行了菌核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发病率间有显著差异,筛选出较抗病的辽杂二号、大黑葵、8311、2304等材料;食用型和油用型发病程度没有本质差异;抗倒伏的、早熟的、植较矮的品种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陕西省科企联合体小麦区试品种抗病性水平,对2019—2023年度连续5年参加联合体区试的114份品种,采用大田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等5种病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14份品种对鉴定的5种病害抗性程度差异较大,表现为对条锈病抗性水平较高,对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水平最差。供试品种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中抗的品种61份,占供试品种的53.51%;对白粉病表现免疫-中抗的品种27份,占供试品种的23.68%;对赤霉病表现抗-中抗的品种21份,占供试品种的18.42%;同时鉴定出2份对5种病害均表现抗病的品种,分别为西农968和金麦207。对21份高感条锈病的品种均按陕西省区试品种试验要求终止了试验。  相似文献   

7.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江淮地区大豆生产中常见病害,但大豆种质资源抗性水平及抗源鉴定工作较少。本研究采用对大豆叶片正反面高压喷雾的接种方法鉴定了江淮地区309份育成品种(系)及亲本材料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生理小种S1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抗性差异明显,分别鉴定出高抗和中抗材料61和68份,占总数的19.74%和22.1%,表现为感病和高感的材料共有180份,占总数的58.25%。适合淮北和淮南地区种植的140和169份品种(系)中,抗病材料(高抗+中抗)分别有68和61份,感病材料(感病+高感)分别有72和108份,江淮淮北地区抗病品种(系)的比例高于淮南地区。供试材料抗性反应等级与成熟期等性状存在相关性。同时还发掘出徐豆18、南农99-6等高抗品种,及具有高蛋白、高油特性的优质抗性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有效的向日葵菌核病田间接种鉴定方法,本研究以菌核病菌菌丝体悬浮液和高粱粒菌丝体作为接种物,分别对不同抗感向日葵品种在始花期和盛花期进行人工接种,从而筛选出最佳接菌物类型、浓度及接种时期,并用此方法对52个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接种物均可使向日葵感病品种产生盘腐症状。用菌丝体悬浮液接种时,7.5~15.0 g/L浓度即可区分出向日葵品种间抗感性差异。始花期接种较盛花期可获得更高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同时筛选出5个对盘腐型菌核病表现抗病的向日葵品种。本研究所建立的田间接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向日葵进行抗菌核病筛选和鉴定,可用于向日葵抗菌核病育种。   相似文献   

9.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间稻瘟病菌群体的毒力差异。用于抗瘟性分析的菌株是2007年~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17个县(市)、农场15个栽培品种共21份稻瘟病标样,共116株,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测试,共鉴定出7群2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总出现频率69.8%,优势小种为ZA49、ZD5,总出现频率37.9%。将其中的48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供试的15份材料上,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在鉴别品种外供试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优势小种对同一品种致病力反应差异也较大;毒力频率低于30%品种有垦稻12、龙粳26号,是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抗性评价及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北方生产主栽玉米品种和常用自交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玉米鞘腐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39份玉米杂交种中,免疫品种3份,高抗品种124份,抗病品种12份,无感病品种,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种对鞘腐病的抗性较好,鞘腐病的发率病与病情指数正在逐年上升。供试12份自交系的平均抗性水平明显低于杂交种,发率病明显高于杂交种。测产结果表明,产量损失同玉米鞘腐病发病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