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东海区沙海蜇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沙海蜇(Stomolophus meleagris)的监测结果,分析沙海蜇的生物量、分布、栖息环境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间的关系,调查范围为29°00′~34°00′N,127°00′E以西至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结果表明,2003年6月~2005年6月,沙海蜇出现样点内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555 kg/h、1 139 kg/h、839 kg/h。2003年9月~2005年9月沙海蜇出现样点内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 144 kg/h、2 292 kg/h、608 kg/h。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沙海蜇均呈现生物量逐年降低、分布海域面积逐年减少、分布区逐年往北偏移的趋势。6月,东海区沙海蜇分布区内的表层温度为17~25℃,底层温度为10~19℃,表层盐度为23~33,底层盐度为31~34.5;6月最适生存的表层温度为17~21℃,底层温度为15~18℃,表层盐度为28~32,底层盐度31~32.5。沙海蜇为偏冷水性,高盐种类。在春、夏季黄海冷水团势力强的年份,沙海蜇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严重;而在春、夏季长江冲淡水势力强的年份,沙海蜇的发生较少,分布偏北。[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83-89]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年7、9月和2006年9、11月对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的4次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该海域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表层无机氮、PO4-P和COD含量,仰口至港东、石老人、流清河湾海域略高于其他水域。底层无机氮、PO4-P均为仰口至港东水域含量较高,COD为太清宫湾水域含量较高,其余水域分布相对较均匀。从营养结构分析,7和11月该海域表、底层,N与P相比显得相对缺乏;9月表层,N与P相比也显得相对缺乏;9月底层N/P比值接近16∶1,氮、磷均不受限制。从营养状况看,除2005年9月份该海域水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外,其他调查月份水质均未达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对渤海中部海域的水文(温度、盐度)、化学(溶解氧DO、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要素(叶绿素a Chl-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水体低氧(DO<3.0 mg/L)的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低氧区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底层水体DO浓度最小值为2.30 mg/L,低氧面积达1200 km2,呈西北–东南走向。调查海域的西部和西南海域呈现出明显的温度层化,尤其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表层与底层水体温度差(δT)>5℃的区域,δT 最高值达到7.3℃。水体密度层化与温度层化特征相似,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底表层密度差(δρ)>2 g/L的等值线闭合圈。温度层化是低氧产生的主要物理因素。表层水体 COD 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部,覆盖大部分的低氧海域。表层水体中的Chl-a(>4μg/L)和PO43--P (>6μg/L)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南部,部分与低氧区重合。本研究可为探索渤海海域富营养化演变过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1月(冬季)和5月(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渔业种类114种,隶属于17目66科90属,其中鱼类12目36科50属58种,鲈形目种类最多(26种),甲壳类2目25科33属49种,头足类仅3目5科6属7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仅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最高(29.20 kg/h·net),春季(17.95 kg/h·net)高于夏季(14.60 kg/h·net),冬季最低(10.15 kg/h·net),各季节均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中上层鱼类渔获量仅春季较高,占总渔获量20.1%。春、夏季群落多样性指数较秋、冬季高,春季(163)和夏季(176)渔业资源群落更替指数较高,群落稳定性较低,夏季(6)和冬季(–5)迁移指数接近于零,渔业生物迁入和迁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和总渔获量分别与底层鱼类和甲壳类渔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秋季渔获种类数与表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低质种类呈增加趋势,并且渔业资源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渔获种类数、总渔获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及深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水体夏季油类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监测结果表明:2001—2004年辽东湾北部调查海域海油含量为0.002~0.709 mg/L。6月油的含量高于8月,2004年6月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2002年6、8月;而2003年8月、2004年8月油含量较低。从区域变化趋势看,大凌河口海域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双台子河口下游海域、辽河口海域与小凌河口海域;而锦州湾与大凌河口下游海域水质含量较低,均未超过一类国家油类海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3种不同产地的海螺—香螺、凤螺和芋螺壳的成份及相组成。结果表明:产自温带海域的香螺壳由方解石和文石共同构成,其不同部位组成相不同;产自热带海域的芋螺和凤螺均由单一的文石相组成。  相似文献   

7.
春秋季台州湾海域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海明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4,38(9):1351-1359
为研究浙江近岸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2010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鱼山渔场台州湾海域底拖网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鱼类资源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远远高于春季;春季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北部高于南部,秋季截然相反。回归分析显示,两季优势种对鱼类资源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其中,龙头鱼对鱼类资源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物种,两季均为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域底层温度与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W=0.001,PN=0.009),水深与资源量相关关系不显著(Pw=0.067,PN=0.051),春季20 m以内水深鱼类资源量较高,而秋季密度高值区水深均大于20 m。研究表明,台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资源密度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底层水温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位于黄渤海交汇处,是渔业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与洄游通道,也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为系统掌握庙岛群岛毗邻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0年9、11、12月和2021年3―12月对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115种,其中,鱼类49种,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8种,腕足动物1种。鱼类主要为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虾虎鱼类和其他鱼类;甲壳动物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其他甲壳类。3―6月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东南部,7、8月集中分布于调查海域西南部,其余调查月份没有明显的高密度集中分布区。7―10月整个调查区域呈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11、12月则具有较高的渔业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白姑鱼和日本鼓虾在生物量(r= –0.75, P<0.01)和丰度(r= –0.73, P<0.01)方面均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主要生物类群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水深和温度可能是影响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的主要因子(P<0.05),其中,棘皮动物和酸浆贝(Terebratella coreanica)与水深表现出正相关性,其他大部分种类与温度表现出正相关性。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 ABC曲线)分析发现,庙岛群岛毗邻海域ABC曲线虽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W统计值为负,仅有3个月的W统计值为正(接近于0),说明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群落整体受到较高程度干扰,仅部分季节呈现中等程度干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为探究典型岛屿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内在、环境与人为因素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持,但典型岛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尚需进行长时间序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中部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虾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捕获虾类共17种,隶属于6科15属。虾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月间变化,9月、10月、6月资源量较高,平均网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223.9~3 422.9 g/h,平均网获尾数为41~1 608 ind/h;优势种组成具有较为明显的月间变化,全年的优势种为鹰爪虾(Trachysalambra curvirostr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类种类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0.77~1.8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90~2.34,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6~0.76,多样性指数月变化较大,且春夏季高于秋冬季。CLUSTER聚类分析与MDS分析可将胶州湾中部海域全年虾类群落划分为4个月份组群:Ⅰ组群(4月、5月),Ⅱ组群(12月—翌年3月),Ⅲ组群(6月、9月、10月)和Ⅳ组群(7月、8月、11月)。ANOSIM分析表明,Ⅱ组群与Ⅲ组群、Ⅱ组群与Ⅳ组群差异显著,其他组群间差异不显著。各组群典型种与组群间分歧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BIOENV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虾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旨在为保护与合理利用胶州湾海域虾类资源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济南流域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014年5月、8月和11月对济南全流域范围内31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跟踪调查,探索济南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分布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济南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类群差异显著;在济南市全年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8种,分属9大类,主要优势物种为螺类、水丝蚓和摇蚊;其中5月鉴定的物种数最多,进入8月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明显降低,而11月大型底栖动物物种降低程度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