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分析统计,霸王岭地区有分布记录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7种,通过对1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调查,初步了解霸王岭地区极小种群的分布资源状况,并分析极小种群的分布与海拔、坡向、坡度、植被等生境因子的相关性以及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据此可知霸王岭保护区的极小种群植物资源已处于亟待保护的危险状态,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贵州贞丰县兴北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贵州省贞丰县兴北镇板围村现存的喀斯特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其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及其分布格局、群落所处的小生境状况以及封山育林后群落的演替及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喀斯特小生境严酷,土壤分布零星且浅薄而石漠化比例大,现存植物种群则主要以集群分布和无性繁殖策略来适应这种小生境,因此为避免其进一步遭受破坏和继续退化,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是该地区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红河地区植物群落多样、鸟兽种类繁多,在不同植被类型的生境中,其动物的类型主要有热带种类、东洋界、古北界以及部分广布种所组成;兽类分布区域与鸟类垂直分布现象明显。本文介绍了红河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中的鸟兽种群分布及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代表性种群在生态预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代表性种群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关键基础。以适宜生境分析为切入点,重点解析海南热带雨林代表性种群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部分区域潜在分布的热带雨林代表性种群数量在10~25种之间,分布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83.86%;2)代表性种群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因素影响较大,种群分布数量整体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由原生林向次生和人工林递减辐射分布;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虽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但仍有较大面积的代表性种群高热点分布区域未纳入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需加强对此类地区的关注和重视。代表性种群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现状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规划、热带雨林修复、代表性种群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群落代表性种群空间分布信息为切入点,利用Max Ent模型拟合种群适宜生境,再结合Arc GIS平台完成海南热带山地雨林的空间分布数据获取,尝试探索一种快速、准确、大面积获取植被分布数据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代表性种群适宜生境模型拟合精度均高于0.98,拟合结果可靠性高,海拔和温度是种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热带山地雨林空间分布范围预测结果良好,通过比较霸王岭、鹦哥岭、尖峰岭、吊罗山等地区的山地雨林分布特征,明确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山地雨林总面积约612.68 km2,分布海拔区间为600m~1480m。该文在植被分类和空间分布范围获取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期望可为森林植被的精确分类、快速获取以及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印度野牛是一种濒危的大型哺乳动物,其全球种群在过去的100年内发生了显著的下降,分布区也发生了剧烈的缩减。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是印度野牛现存种群的主要分布区。由于历史上遭受过较强的捕猎和栖息地破坏,该物种保护面临严峻危机。为了解该地印度野牛的生境利用特征,为该种群的保护提供一定依据,2014年7月—2015年11月,对西双版纳勐满地区的一个印度野牛群体开展了野外监测,通过收集到的野牛群位点统计了其家域面积,分析了海拔、植被和地形对其生境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印度野牛利用的家域面积为10~20 km2,利用的海拔范围为1 299~1 848 m,偏好森林覆盖率高且平坦的区域,在迁移时可能会利用平坦但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石灰岩分布少,只占全岛陆地面积的3.5%,其中发育出典型喀斯特植被生境的主要分布在昌化江流域的俄贤岭、猴猕岭等地区,及本岛南部保亭、三亚与五指山交界的马嘴岭、毛感等地区.以上地区的石灰岩植被保存相对完整,部分地区还分布有原始热带雨林,其余基本为热带次生天然林.过去由于没有专门深入地了解其重要性,海南石灰岩森林多年来一直被忽略.但近几年研究显示这种独特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一些石灰岩生境特有物种.海南为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保护海南石灰岩生境与生物多样性因此有非常重要的保育意义;文中初步介绍了海南石灰岩生境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已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一些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8.
白利云 《山西林业》2023,(1):30-31+56
对山西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青毛杨现存种群分布与生境和种群数量,采用每木调查法、样方法等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青毛杨种群的具体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和致濒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3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沙冬青人工种植试验和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生长状况相比,荒山条件下沙冬青生长状况最好,固定沙丘其次,流动沙丘最差;出苗率和存活率荒山条件下的出苗率最高,固定沙丘出苗率其次,流动沙丘出苗率最差;不同生境的沙冬青种群在不同的坡位其分布格局不同,在整个荒山地区及固定沙丘地区的中部,沙冬青种群呈均匀分布,而在固定沙丘地区的上部和下部以及整个流动沙丘地区呈集群分布;荒山与固定沙丘在高度上与流动沙丘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于2018年4月,对茂兰喀斯特森林野生八角莲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生长习性和生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八角莲主要分布在500~900m之间的阔叶混交林内,且生长在石缝、石坑、石面、土面上;海拔对八角莲种群数量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对八角莲的生长状况有显著影响;小生境对八角莲种群数量分布及生长状况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与生境选择动态特征研究,是深入了解野生大熊猫种群动态及生境状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大熊猫保护的主要科学依据。本文基于2001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2012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及2016年保护区野外生境调查数据,研究了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和生境选择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空间利用方面,随着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大熊猫的空间利用面积扩大了45.62%,大熊猫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扩散的现象。生境选择动态方面:在选取的7个微生境因子中,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坡向、海拔、坡度的选择趋向于均衡选择、向高海拔选择、向较大坡度选择;对坡型、植被类型、森林起源、主食竹类型的选择并无明显变化。在一定空间和食物资源条件下,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产生的生境压力导致大熊猫对生境的空间利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大熊猫对生境利用面积的扩大和对一定生境的适应表明野生大熊猫有着明显的环境适应和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在较大时间尺度上研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空间利用变化与生境选择动态变化特征,能够了解大熊猫种群的种群动态和对不同生境因子的需求程度,对野生大熊猫种群保护及生境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贵州紫云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的种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贵州紫云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探讨了这一次生植被植物群落的种-多度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类型划分和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迭度的测定,结果表明:越趋近原生性较强的群落具有更为稳定的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该次生植被的植物种群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对生态小生境分化不大及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尚存较大潜力可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菌根真菌在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化喀斯特地区普遍具有生境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生境保水性差,基质、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富钙的生态特征,是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而菌根真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对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喀斯特岩溶地区的恶劣立地条件,菌根菌的生理生态特性,表明通过菌根技术解决退化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菌根技术必将提高喀斯特地区植被成活率,增加植物适应力,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北京九龙山天然次生灌木林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九龙山处于太行山石质砂岩区,其原生森林植被早已破坏殆尽,经近30年来的封山育林,形成了以灌丛和灌草丛为“主的次生植被类型。这在太行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在对这些次生植被类型全面调查分析基础上,首先运用主坐标分析(PAA)和Fuzzy一ISODATA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和排序,并将各群丛的空间分布概括到排序的两个坐标轴上;其次通过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从数量上描述植被分布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最后论述了该区天然次生植被的演替规律和不同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其经营利用。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常规种群调查法和最大熵模型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结构与适宜生境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处于初衰型和衰退状态,种群生存空间狭窄。珙桐种群的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9.54 km~2和158.75 km~2,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植被类型和坡度;光叶珙桐种群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48.07 km2和176.26 km~2,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和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6.
2013~2015年冬季,综合运用动物生态调查、种群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等技术,在内蒙古根河林业局共布设71条长约2~4 km样线、调查313个10 m×10 m样方、1 489个2 m×2 m样方、共收集117份粪便,373个驼鹿出现点数据。利用驼鹿出现数据作为分布点数据,选取地形、植被类型等22种因子作为生境变量,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分析了深冬时期根河地区驼鹿冬季生境适宜性分布特征和主要生境因子对驼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平均AUC(area under the curve,受试工作者曲线下面值)值为0.92,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驼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距道路距离、距火烧迹地距离、距农田距离、海拔、柳、距沼泽距离、距人为活动点距离、距灌丛距离。驼鹿的适宜生境在根河地区呈现连续性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从植被类型上看,适宜生境大部分分布于针叶林,且适宜生境的面积为1 155.8 km^2,约占根河研究区总面积的25.6%。  相似文献   

17.
北京九龙山处于太行山石质沙岩区,其原生森林植被早已破坏殆尽,经近30年来的封山育林,形成了以灌丛和灌草丛为主的次生植被类型。这在太行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对这些次生植被类型全面调查分析基础上,首先运用主坐标分析(PAA)和FU2、ZY—ISODATA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和排序,并将各群丛的空间分布概括到排序的两个坐标轴上;其次通过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从数量上描述植被分布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最后论述了该区天然次生植被的演替规律和不同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其经营利用。  相似文献   

18.
桃儿七是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兴隆山保护区是其重要分布区之一。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发现:桃儿七在本区除官滩沟管理站区域内分布较少外,其余各管理站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兴隆山管理站、马啣山管理站和麻家寺管理站辖区,分布呈"斑块状";桃儿七适生生境通常为海拔2 290~3 085 m的具有次生植被且透光度较好的沟谷针叶林林下、林缘、山坡、河滩路边的湿地灌木丛中,土壤类型为灰褐土,灌木类物种为桃儿七生长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伴生植物大多相对高度较低,仅25~45 cm,对桃儿七的采光、遮阴、抗倒伏、抗风性具有一定的作用。桃儿七的生境特征显著地决定着其种群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作于1996~2000年对本溪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了本溪地区野生动物的种类,查清了51种国家重点保护和有重要经济价值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生境状况,分析了影响野生动物资源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境是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而群落环境是有机体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岩溶地区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区小生境类型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坡位等因素对自然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生境条件、坡位以及石漠化等级下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生活型谱结构的差异,以期为岩溶地区植被与生境耦合程度以及不同生境下植被资源的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对岩溶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防治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