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药用菌是食用菌与药用菌的合称,其栽培方式相同或相近,使用方向相近或各有不同。菌种的驯化、选育、提纯复壮、扩繁等在食药用菌栽培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菇友往往在菌种质量的某些方面注意不足,如菌种的温型、种性、营养方式、菌龄等,使栽培出现问题甚至失败。而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条件下,采用优良菌种的经济效益较一般品种为高。因此,生产优良的菌种是食药用菌栽培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菌种在食药用菌栽培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大球盖菇种植技术简单,具有可操作性,近年来掀起了大球盖菇种植热潮,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绵阳地区秸秆资源量丰富,2016年秸秆产量已达3.7×106t以上,其中玉米秸秆占28%以上,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种植大球盖菇可以解决其资源化利用问题,也可以助力农户增收致富。由于近年来盲目从外地引进大球盖菇菌种,出现了引进菌种与本地环境气候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开展适合绵阳地区种植的大球盖菇菌株筛选试验,广泛收集大球盖菇种质资源,测定出菌丝生长速度及田间出菇试验,筛选得到适合绵阳地区种植的大球盖菇菌株2个,分别为QG-10、QG-9,以期解决农户盲目引种导致减产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引进筛选品种与国内主栽品种的生产性能比较发现.从加拿大引进筛选的Ta、Tb菌株表现出高产性状,其出菇早,且出菇整齐,菇型适中,尤其是Tb菌株。表现为菇内细嫩、口感好等性状,但其开伞状况较As2796相对差一些,在病虫害方面,Ta、Tb抗性表现相对较好。且Tb优于Ta.提出Tb可作为设施栽培的品种。Tb在稻草培养料中子实体生长规律符合负指数增长曲线,出菇期集中,产量高.  相似文献   

4.
香菇菌种在长期的生产应用过程中经常要传代转移,菌种的种性极容易产生退化甚至丧失,在栽培使用中会表现出菇体变小、产量降低、抗性下降等现象,组织分离培养菌种是有效防止菌种退化、老化、减少变异的常用方法,也是制作香菇生产母种的基本方法。科学、规范地利用组织分离培养技术对香菇优良品种进行复壮、提纯,可延长其在生产上的使用年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品种优势,保障食用菌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利用混合土加秸秆栽培食用菌,可获得稳产高产,优质高效.其技术如下. 一、菌种选择.选用适温范围广、菌丝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能力强、抗杂性好、出菇早、潮次多的优良菌株,如黑平工、嘉宇1号、德国2号、金凤2-5平菇品种或CCSM、CC944鸡腿菇或榆黄菇等.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福建省罗源县窝口菌袋栽培的秀珍菇配套优良菌种,引进6个秀珍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分析各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子实体性状指标、优质菇比例、产出投入比等。结果表明:在生物学效率上,秀57菌株最高,为62.53%;其次是台秀P86,为61.8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优质菇比例上,秀57和台秀P86两菌株的A菇比例高,均超过70%,明显高于其他菌株。通过经济效益分析,秀57、台秀P86两个菌株的单袋利润较高,分别为1.13元和1.08元,其产出投入比均大于1.30。综合以上分析表明秀57和台秀P86两个菌株在供试菌株中表现优良,在产量、性状和优质菇比例指标上均较优,是适宜在罗源地区采用窝口菌袋栽培模式的两个应用型菌株。  相似文献   

7.
绣珍菇和姬菇子实体纤小,口味细腻柔滑,十分适宜炒食、汤食或作火锅菜,是一类较高档的珍稀食用菌品种,近年来在我地市场十分受欢迎。为更好地发展我地绣珍菇和姬菇生产,我们引进各地优良绣珍菇和姬菇菌种进行了菌种筛选和栽培技术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秀珍菇品种筛选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龙 《甘肃农业》2005,(10):174-174
通过引进多个秀珍菇菌株所开展的品种比较试验,观察记载各品种杂菌感染数量,菌丝长满袋的时间,出菇日期,产量等多项指标,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9.
秀珍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6个命名为秀珍菇的菌株进行ITS特异性扩增,结果显示菌株间没有多态性.根据ITS-RFLP及ITS序列,将36个菌株分为两类,第1类菌株包括Pl.g 0003、Pl.g 0006、Pl.g 0009、Pl.g 0016和Pl.g 0026,是糙皮侧耳,不是秀珍菇;余下31个菌株归入第2类,是凤尾菇,也不是秀珍菇.ITS-RFLP可应用于商业秀珍菇种性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正>1.季节和菌种的"不适症"。冬季种植高温型品种或春季种植低温型品种,或使用已老化或污染的菌种,因而引起了平菇的"不适症",主要表现为发菌缓慢,出菇迟,甚至不发菌不出菇。其实平菇虽然有各种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在草菇、金针菇等产销两旺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拓展新品种,积极发展鹿茸菇等珍稀类药用菌种植。为实现鹿茸菇这一食药兼用的名贵食用菌品种的工厂化生产,公司从2018年6月份开始,引进国外鹿茸菇菌种和工厂化栽培技术进行试种获得成功,又投资2 500余万元新建了鹿茸菇菌种培养室,用以该食用菌新品种的自主研发栽培。目前公司已经建成鹿茸菇工厂化生产线26 000平方米,生产的鹿茸菇品质和产量已经十分稳定,形成了日产20多吨鹿茸菇鲜菇的生产规模,并开发出了经烘干处理的鹿茸菇干菇系列产品,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金福菇的引种驯化研究背景。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金福菇菌种的引进和驯化研究。通过几年来的试验,解决了品种选育、栽培季节、培养基配方与覆土等几个关键问题,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在江西气候条件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2个双孢蘑菇新品种(W192和福蘑38),对其进行品比试验及示范研究,以As2796为对照,比较其产量、菇质、形态特征等,分析其在闽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品比试验结果显示2个新菌株的菌丝长势和菇质均要优于对照。规模示范栽培结果显示福蘑38平均产量为18.4 kg/m2,比对照增产7.9%。菌种播种后萌发快,出菇早,转潮较明显;子实体多单生,平均单粒重23.6 g,子实体结实,不易开伞,鲜菇商品性状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双孢蘑菇新菌株福蘑38可以在闽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从野生冬虫草菌株中获取菌种,经人工驯化栽培,冬虫草(子实体)在生产实践中普遍出现传种几代后菌种严重退化的现象,通过菌种提纯复壮前后菌丝生长情况和子实体栽培情况的对比,结果证明不断对菌种进行提纯复壮,使菌种保持原有品种的遗传物质,恢复原来的生活力和优良种性,对防止菌种过早退化、保障子实体优质高产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区引进平菇品种多,产量不高,品质欠佳,转代次数不明,适应性差等问题,我们从引进品种中选出表现较好的三个平菇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通过三种处理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孢子配对复壮得到的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早,抗性强,产量高,菇质好,但选育方法要求高,条件严格,操作技术就复杂;而上述组织分离去得到的菌株,产量虽比孢子选育稍低,但方法简便易行。结论:应定期对优良平菇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生育特性。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栽培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品种与菌种是工厂化栽培的重要因素。本文作者以经过初筛的5个秀珍菇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秀珍菇工厂化最适品种和菌种剂型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成秀品种在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商品性状、平均产量等方面综合表现最佳;成秀液体菌种在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及经济效益上明显优于固体菌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花生根瘤菌的采集、菌株的分离和纯化以及对原寄主品种的回接等盆栽试验,已经筛选出优良菌株及菌种与寄主之间的最佳组合,达到人工接种增产的目的。为验证优良菌株的增产稳定性,我们连续进行了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优选菌株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具有增产一致性。而且3种优良菌株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接种效果更佳,这为引进优良菌种、组合接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着适用性广、抗杂抗病性强、增产潜力大、管理粗放、符合消费者购买心理等原则,我们连续对60多个平菇菌种进行了一系列的出菇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富养水平试验和抗性试验等,并对选育出的13个菌株进行了强制性锻炼及驯化,优中选优,最终筛选出5个符合上述要求的平菇新菌株,经过先进的脱毒技术进行处理后,现已完成F.级菌种的培育工作,作为今年的当家菌种,向广大菇农介绍以上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秋季的平菇、柳松菇,冬季的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秋冬季节的香菇等,大部分秋冬季节栽培出菇品种的菌种生产都集中在6~9月。1.菌种选择:要生产好的食用菌,菌种的选择很重要。平菇2020:中广温型,适应早秋出菇;发菌温度5~35℃,最适24~28℃,出菇温度最佳15~20℃;丛生或覆瓦状叠生,小叶片、大朵,菌盖灰至深灰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示     
本着适用性广、抗杂抗病性强、增产潜力大、管理粗放、符合消费者购买心理等原则.我们连续对60多个平菇菌种进行了一系列的出菇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富养水平试验和抗性试验等.并对选育出的13个菌株进行了强制性锻炼及驯化.优中选优,最终筛选出5个符合上述要求的平菇新菌株,经过先进的脱毒技术进行处理后.现已完成F。级菌种的培育工作.作为今年的当家菌种,向广大菇农介绍以上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