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马铃薯主要栽培措施(水分、氮肥、磷肥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因素与产量的主次关系和双因素搭配的产量效应,根据模型求极值找到了亩产3205.5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灌溉水120~150mm,尿素19.8公斤/亩,三料磷6.4公斤/亩,密度3352.3株/亩)。为总结马铃薯栽培经验与指导生产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对马铃薯不同密度、不同种行植距、以及氮、磷、钾的不同施用量的栽培试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a.5个因素的产量和增产速率是基本一致的,其效应依次为N 肥(x_3) >密度(x_1)>K 肥(x_5) >行距(x_2) >P 肥(x_4) 。b.产量模型与投资效益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 822和R=0. 895二者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为r=0. 4016,即产量越高,投资效益就越高。c.代表该模型最可靠的丰产结果在2500~3000公斤/亩范围内,与当前大田生产水平相吻合,优化方案分布频率占总次数的29. 47%。d.高产水平方案的指标为4000~4500公斤/亩,其最优组合方案为密度5000株/亩,行距85匣米,氮肥20公斤/亩,磷肥15公斤/亩,钾肥15公斤/亩。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大豆品系15草产量、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品系15在通辽产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品系15的栽培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行距(A)和株距(B)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时,草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品系15的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株高较高,分枝较多,主茎较粗,单株地上生物量较大。主茎粗和单株地上生物量与鲜草产量及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植密度为60 cm×30 cm时,品系15的单株粒重及籽粒产量最大。若品系15作为牧草应用,行距×株距为60 cm×4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若品系15作为籽实饲料或繁殖种子,行距×株距为60 cm×30 cm是最佳的密度设置。  相似文献   

4.
汕优63已成为我县杂交水稻的当家组合。我们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项栽培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了汕优63综合农艺措施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利用它可以进行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的产量预测和制定优化栽培方案,从而为夺取汕优63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试验设计 试验在县良种场进行。供试组合汕优63。选择播期(X1)、密度(X2)、基面肥( X3)和保花肥( X4)四个因素,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按1/2部分实施,共设36个小区,小区面积0.024亩(见表1)。 试验田前作大麦,亩产225公斤。土壤ph= 6,有机质含量2.13%,全氮0.15%,…  相似文献   

5.
1979~1981年的试验表明,滨湖麻区高产品种为“鸡骨白”、“芦竹青”。在沙质土、肥力中等、行距80厘米,蔸距35厘米,细切种根育苗移栽条件下,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154.35公斤、151.02公斤,比黄壳早(142.35公斤/亩)、湘苎一号(122.6公斤/亩)、黑皮蔸(96.0公斤/亩)、自里子青(59.78公斤/亩)增产。 1979~1981年的试验还表明,滨湖麻区苎麻  相似文献   

6.
针对内蒙古大豆主产区,以蒙豆5号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旱作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施氮、磷、钾量和密度四项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建立了四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优化解析,提出了单产175kg/667m2以上目标产量的优化农艺栽培措施组合方案,即密度以2.05-2.19×104株/667m2、施磷(P2O5)量4.0-5.5kg/667m2、施钾(K2 O)量3.7-4.4kg/667m2、施氮(N)量4.0-4.7kg/667m2.经田间试验验证,模型和提供的优化方案可行,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除单株荚数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外,单株粒数、荚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均随密度、施肥量增加而呈单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尽快探索出优质杂交油菜高产制种优化模式,提高单位面积制种产量和经济效益,开展了氮、磷、硼、密度、行比五因子研究,采用5×5正交二次旋转设计,根据32个小区杂种产量求出各因子与产量之间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运用频数分析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寻优,确定优质杂交油菜制种亩产60公斤以上综合农艺措施最优方案:亩施碳铵47.6—48.5公斤、过磷酸钙26—34公斤、硼砂1.7—1.9公斤、密度为1.4—1.5万株/亩、父母本行比2:2—2:4,其可靠程度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密度、种植方式三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及各农艺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三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密度>种植方式;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有限类型沧豆6号、密度1.6万株/667 m2、种植方式为40 cm行距.  相似文献   

9.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耐密型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方式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行距配置对产量构成3因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农艺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强盛51与大丰26分别在密度为82 500 株/hm2和“66.6+33.3”cm宽窄行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大丰26在密度为82 500株/hm2采用“50+5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可达15 000 kg/hm2以上,确定这3个组合为玉米超高产的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10.
栽培因子对风沙土区小麦产量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区小麦籽粒产量与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四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密度、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总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求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为松嫩平原风沙土区小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风沙土区小麦高产栽培措施为:密度822.75万~876.45万株/hm2,氮肥(N)129.10~144.05kg/hm2,磷肥(P2O5)116.92~127.88kg/hm2,钾肥(K2O)68.28~78.30kg/hm2,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正效应,适量增加氮磷肥施用量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迎茬大豆不同农艺措施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在生产中迎茬面积占有较大的比重。我所于1994—1996年进行了减缓大豆迎茬损失的农艺措施研究,针对该区大豆生产条件、土壤及气候等特点,寻求有效的减缓迎茬大豆的农艺措施,为三江平原大豆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一、设计与方法试验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及宝清试验区东升基点进行。采用随机设计,行距07米,5行区,行长7米,小区面积为245平方米。密度为30株平方米,供试品种为合丰35号。试验共设7个处理,除每处理均公顷施磷酸二铵1005公斤外,各处理农艺措施如下:(1)CK,(2)硫酸钾225公斤,(3)缓解剂…  相似文献   

12.
麦套花生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较大。试验表明:产量以中密度(1.9万株/亩)处理最高,其次是低密度处理(1.5万株/亩),高密度处理(2.3万株/亩)最低。麦套花生适宜种植密度为1.8~2.0万株/亩,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结果数降低趋势明显,而公斤果数则以高密度处理最高,中密度处理最低,出米率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主栽品种的密度、施磷量、施钾量、种肥氮量、追肥氮量5项农艺栽培技术措施的综合试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5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的单因素和交互效应,阐明了5项农艺栽培措施的产量效益.实现大豆单产200kg/667m2以上产量的优化农艺栽培措施是株数2.53~2.75×104株/667m2;施磷量(P2O5)4.56~5.44kg/667m2;施钾量(K2O)5.77~6.74kg/667m2;种肥氮量2.73~3.18kg/667m2;追肥氮量2.49~2.91kg/667m2.  相似文献   

14.
用三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与分析对北青三号青稞高产农艺措施最佳组合进行了研究,得到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四个目标函数与尿素、三料磷和播种量三项农艺措施的回归模型.四个模型的失拟项F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准,回归项F值除千粒重模型为P0.25外,其余均在P0.05水平以上显著.三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以播种量最大,尿素用量次之,碗肥效应最小.对产量模型求极值得到最优农艺措施组合,即在亩施尿素10.8公斤,三料碗肥12.8公斤(N:P=1:1.2),播种量每亩49.4万粒条件下可获得亩产331.37公斤的最高产量.用频数分析法求得亩产分别在200公斤以下,介于200与250公斤、介于250与300公斤、大于300公斤四组产量水平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指标值.亩产大于300公斤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是每亩尿素用量8.0-12.0公斤,三料磷肥11.0-14.0公斤(N:P=1:1.2-1.4),播种量49-56万粒,保苗29.4-33.6万苗.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函数方程进行模拟试验,得出了陕北地区向日葵亩产200公斤以上的较优农艺措施。方案为:密度每亩2200—2500株,亩施纯氮5.3—6.9公斤,亩施五氧化二磷4.6—5.4公斤,氮磷比例为1.2:1—1.3:1。  相似文献   

16.
春玉米高产综合农艺措施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在长沙采用5因素2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猪粪)不同施用量对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了中等肥力土壤上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式,显示出5个因素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顺序为:氮>钾>密度>有机肥>磷。在本试验条件下,春玉米产量高于12 000 kg/hm2并具有最高经济效益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移栽密度90 000株/hm2,化学氮肥(N)420 kg/hm2,磷肥(P2O5)150 kg/hm2,钾肥(K2O)375 kg/hm2,有机肥22 500 kg/hm2。同时还研究了各因素间的互作效应及高产春玉米最佳农艺组合方案的各项目标函数指标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麻群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关系是提高大麻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L9(34)正交设计进行工业大麻密度、施肥量及品种3因素综合试验,研究群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及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个体发育与群体密度大小的矛盾比较突出,除韧皮厚之外个体农艺性状与密度呈反比关系,而单位面积产量则与密度有正相关;施肥量则与个体农艺性状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成正相关;3个品种因生长习性不同而有不同的适宜群体结构。试验结果提示,生产中应根据纤用和全杆利用种植目的选择合适的品种、种植密度和较高的施肥量,才能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获得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对油菜籽产量影响较大的4项农艺因素作为决策变量,产量作为目标函数,研究了优质两系杂交油菜品种"湘杂油5号"的密度(x1)和氮肥(x2)、磷肥(x3)、钾肥(x4)的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了产量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解析得出各因子与产量的关系、各因子的增长速率,以及互作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利用计算机模拟寻优,提出产量指标为2500kg/hm2的优化农艺措施为:每公顷密度在14.36万~15.31万株,施氮量241.25~250.9kg,P2O5用量134.82~142.86kg,K2O用量135.65~143.78kg。  相似文献   

19.
川中丘陵区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钟  杜克柱 《杂粮作物》1999,19(1):21-24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耐旱型玉米籽粒产量与密度,播期,氮肥,磷肥,钾肥5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产量形成的密度,播期,肥料反应模型,解析各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该试验得出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该试验得出的耐旱型玉米高产综合农艺措施为:密度为6 ̄9万株/hm^2,3月15 ̄30日播种,每公顷施尿素450 ̄675kg  相似文献   

20.
盖山乡为福州市郊区优质稻栽培示范基地,一九八七年早季从省稻麦研究所、福州市郊区种子公司引进M52新品种在盖山乡农场种11亩,现将这个品种在试种中的表现报导如下。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高产栽培种植面积11亩,产量指标400公斤/亩,以优质稻“钱青”品种为对照; (二)用L16(4)~5正交表安排试验,探索亩纯氮量、秧龄、基本苗、施肥方法等四个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四个因素试验安排如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