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土壤环境质量缺乏相关性,决不能简单认为土壤中这些重金属含量低,土壤质量就一定高;相反,即使一种土壤中这些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比另外一种高,也不能断言前者质量一定比后者低。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农用化学品和废弃物(化肥、农药、酸沉降、污水污泥、畜禽粪便和“三废”等)利用现状及其对土壤环境污染与食物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峡移民工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需要建立在查清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之上。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性采集土壤表层样品、测试分析、数理统计,采用标准对比法及地质累积指数法,探讨了三峡库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了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好,除巫山、奉节地区Cr、N i自然高背景导致存在一定量的区域性二类土外,表层土壤中As、Cu、Hg、Pb、Zn等元素一类土占全区面积均在90%以上,仅存在局部性人为污染,如Hg在城镇、厂矿等地的点状污染;不存在区域性的人为污染。采用两种方法评价均发现在三峡库区存在大量Cd二类土,主要分布在万州至涪陵一带,这种大面积分布的二类土是自然背景引起还是人为活动引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也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苏南某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分级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苏南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某市为试验区,在对该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调研之后,对试区农田土壤的环境质量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类。结果表明: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小的是六六六,其次为Pb和Cr,均无超标样点;少数传统菜地和大棚菜地土壤中DDT的污染指数接近或超过1,表明其中DDT残留量已超标,单因子污染指数最为严重的是Cd。就综合污染指数而言,除水稻土均值为0.57,低于0.7,属安全外,其他3类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值在0.72~0.95之间,处于警戒值。试区内约有20%以上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超过1,表明土壤受到轻度污染,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土壤质量与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土壤质量与食物安全这一分支学科作为\"十四五\"土壤科学发展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致力于治理与改善耕地土壤质量以应对粮食安全危机。文献计量结果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呈现加速上升甚至有超越的趋势。随着气候及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国际上的相关研究热点集中于环境监测、土地利用、施肥管理、污染修复(重金属、抗生素、有机农药和病原微生物)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本学科以土壤质量、土壤污染和粮食安全为重点研究方向,通过与地理信息学、环境科学、应用数学、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借助同位素源解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性理论与技术,未来将解决区域土壤质量监测、养分质量管理、食物安全与人体健康风险、土壤-作物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及阻控修复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郑州市耕地土壤为例,对其表层重金属Pb、Cr、Cd、Hg、As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按照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别根据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为:Hg、Cr、Pb、As、Cd;全区土壤环境质量完全满足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北部和东南部大部分满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而仅约半数的土壤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可为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8.
9.
10.
恩施地区玉米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NY5020-2001)规定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及控制值,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恩施州八个县市玉米产区土壤的8项污染指标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全州玉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达到\"安全\"等级,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产品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八年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壤区域,地带性土壤类型分布,土壤pH,碳酸盐,有机质等因素对Cd,Cu,Pb,As四种元素土壤临界含量和环境容量区域分异的影响,其中以土壤pH和土壤类型分布是主要影响因素。Cd和Cu的土壤临界含量,环境容量和土壤pH间呈负相关性,并随土壤类型由北到南的分布而减小。土壤As的临界含量和环境容量随土壤pH增大和土壤类别由南到北的分布而增大。但它们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及关键主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一直都是环境科学的热点与前沿。为深刻了解国内外这一领域的关键主题及最新动态,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为样本,以CiteSpace为分析平台,从国家、机构、作者、研究热点等诸多方面,对土壤重金属研究的现状及关键主题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土壤重金属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并且中国占居核心地位;关键主题集中于污染物来源与分布、污染评价及污染修复三大领域;当前研究偏重于环境科学、农学、工程技术、化学、地质学、毒理学以及植物学的相关研究。预计未来土壤重金属研究将呈现国际化、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协同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一类菌根,常见于各种类型的污染土壤中,如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污染土壤及复合污染土壤。AM真菌能与陆地上绝大多数的高等植物共生,大多数的农作物如粮食作物、果树、蔬菜等均能形成菌根。研究表明,AM真菌完全能在提高污染土壤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1)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降低污染物在土壤和农产品中的残留;(2)提高农作物对重金属的耐性,降低重金属在农产品中的积累;(3)改善农作物营养状况,提高其抗病性,降低肥料、农药施用量,从而间接降低污染物在土壤和农产品中的残留。因此,AM真菌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当前和今后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筛选和驯化能显著降低农产品中污染物的AM真菌菌株;(2)AM真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应与机制;(3)AM真菌和其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间的相互作用;(4)AM真菌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通过测定长期(1989、1995、1998、2001年)肥料试验土壤中重金属As、Hg、Cd、Pb的含量,结果表明:随耕作年限增长,试验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百分含量的增长大小为:Hg﹥Cd﹥Pb﹥As;到2001年为止试验区所测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重金属Hg或Cd在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中含量存在差异;施肥(P肥)是重金属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壤中4种重金属含量间呈正相关性,表明它们的来源和环境行为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对鞍山某污灌区稻田土壤、糙米以及灌溉水中重金属Cd、As、Hg、Pb含量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低于现选择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上限.但由于受灌溉水质的影响,灌区中部利用工业废水进行灌溉的区域土壤表层中Cd和Hg含量分别为1.08mg/kg和1.03mg/kg,糙米中Hg含量为0.2mg/kg,均接近或超出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说明灌溉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对土壤和粮食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明显,并有可能造成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因此,工业废水对土壤环境质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大,应避免直接用于农田灌溉.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经修复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可以复垦为农田,生产的农作物是否达到了安全水平,这些问题均需要通过对修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来给出明确的答复。然而,目前,有关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从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的实际需求出发,本着全面性、客观性、易测性、可评性的原则,提出了一套推荐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土壤修复标准的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泉州走马埭典型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萃取方法研究了泉州走马埭国家农田示范保护区典型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Cd、Pb)的化学形态分布,通过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分析比较了6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化学形态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Cr和Ni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余形态所占的比例很小;Cu以残渣态含量最高,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最低;Zn以残渣态为主,可交换态含量最低;Cd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水溶态含量最低;Pb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水溶态含量最低。土壤中除Cd外,Zn、Cu、Cr、Pb、Ni在正常自然条件下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