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临海城郊蔬菜基地小菜蛾发生危害规律的研究,揭示小菜蛾种群数量年度变动与季节性消长规律。2002-2012年应用性诱剂进行定点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近11年来小菜蛾种群数量呈螺旋式下降趋势,其运行轨迹为N=3 133.5e-0.264 5t,t={1,2,3,……,n}(r=0.817 6**);其季节性消长呈M形曲线变化,春峰期在3-6月,峰值较大且峰期较长;秋峰期在10-11月,峰值相对较小且峰期较短。其春峰量(y1)、全年诱量(y)与2月份诱量(m2)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y1=9.479 3 m2+343.83(r=0.931 7**);y=12.221m2+666.48(r=0.872 4**)。小菜蛾发蛾量(M)随气温(T)的变化而变化:M=-0.069 4T2+3.07T-18.427(r=0.527 3**),即田间发蛾的旬平均气温区间位于7~37 ℃,最适旬平均气温在22 ℃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外来入侵烟粉虱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和年度间变动规律,提高监测与防控水平,2005-2010年通过饲养观察以及采用塑料黄板涂抹机油系统诱集烟粉虱成虫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种群季节性消长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其夏峰期在5月中旬至9月上旬,其夏峰量占当年总量的66.29%,其秋峰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出现频率为50%,其秋峰量占当年总量的17.3%,随后转入大棚和温暖的露地越冬场所越冬,在露地越冬频率为20%;年度间种群运动呈二项式曲线变化:M露地=312.21N2-6187.1N+30787(n=5,r=0.9834**),M大棚= 564.7 N2-10506N+49013(n=5,r=0.9967**)。影响种群变化主要有基数、气候、耕作和洪涝等,其中气温是关键因子,其烟粉虱虫口密度(M)随气温(T℃)的变化而变化,其线性关系模型为M=0.607T-4.0645,n=36;r=0.6826**;其曲线关系模型为M =0.0071T2+0.3513T-2.2188,n=36;r=0.6846**,当旬平均气温在8~10℃时种群处存活临界状态,当旬平均气温在10~20℃时种群数量处低密度状态并呈低位运行,当旬平均气温处20℃以上时种群数量随气温升高而升高,当旬平均气温处30℃以上时种群数量呈回落态势。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提升西兰花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探索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性诱控制能力以及大面积应用效果,在开展对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种群消长监测的基础上,采用专用性诱剂、诱芯、诱捕器组合布放及其综合布控诱杀,开展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在浙中台州临海地区西兰花生产季节种群数量消长呈“W”型,分别为幼苗生长期(7-8月)、莲座期和花蕾生长期(9月下旬-11月中旬)、迟熟西兰采收后期(3月上旬以后),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盛发危害,莲座和花蕾期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组合发生危害;采收后期为小菜蛾对侧枝小花球发生危害。通过不同性诱组合处理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诱杀效果,以A组合处理和E组合处理为最佳,每667 m2日均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84头以上,能基本控制3种害虫发生危害。其田间综合诱杀技术,以宁波产性诱制品为例,组合方式为斜纹夜蛾S型:甜菜夜蛾S型:小菜蛾蓝色型=1:1:4,田间布阵格局以梅花5点星布阵,星距原则控制在10~20 m,处理方法为诱捕器悬挂高度夜蛾类50 cm(小菜蛾为20 cm)为佳,诱芯为每30~40天更换1次,大面积组合示范应用具有良好综合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柑橘小实蝇入侵扩散与危害规律,提高其监测与防控水平,2008-2010年应用柑橘小实蝇专用性诱剂和诱捕器,在全市19个镇(街道)35个柑橘园建立监测点进行全市性入侵扩散分布普查;在古城伏龙柑橘园和市区水果市场建立2个系统监测点开展全年种群数量消长监测,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与时空分布呈塔型趋势,即以城区为中心,并呈向周边区域扩散蔓延趋势;全年种群时序数量变化主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一般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初见性诱成虫,8月上旬形成增长拐点,9-10月形成数量高峰, 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有种群基数、气候和生境条件等,从而创建柑橘小实蝇基数(m6)与全年种群诱量(M)关系模型M=23.8339 m6+59.8003(n=6, r=0.9735**)、当旬虫口密度(mn)与其前3个月的旬平均气温(tn-9)关系模型mn=1.9248tn-9-14.88063(n=72, r=0.5123**),以及柑橘挂果期成虫诱量(M)、有虫株率(R%)、有虫果率(P%)、每虫果幼虫量(N)等关系模型:R=0.3667M-1.2746(n=11, r=0.8901**);P=0.0581R+0.3112(n=11, r=0.9649**);N=0.6438P+0.9610(n=11, r=0.7000*)。应用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危害规律及其参数模型,可反映柑橘园柑橘小实蝇发生变化动态,可随旬作出预报和决策防治,这对提高其监测预警和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9年1~8月,利用性诱剂对临沧市临翔区蔬菜小菜蛾进行了监测及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监测与测报灯监测相比,性诱剂监测更为灵敏,诱捕效果更好。小菜蛾发生高峰期在3月中下旬。性诱剂对小菜蛾防治效果可达60%~70%,随作用时间的延长控制效果愈加显著(P<0.05)。利用性诱剂可持续、有效地控制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的特点。性诱剂在小菜蛾的监测及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极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烟粉虱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规律,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利用塑料黄板涂抹机油在浙江临海城郊蔬菜基地系统诱测烟粉虱成虫消长情况,结果表明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并分析了烟粉虱种群消长特性,以及与气象、耕作条件的相关性,建立了8种数学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提前反映全年36个旬期的成虫数量变化动态,可进行全年灾变预警以及各旬期的预测预报,经检验预测吻合度达60%。对提高烟粉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柑橘小实蝇入侵扩散与危害规律,提高其监测与防控水平,2008—2010年应用柑橘小实蝇专用性诱剂和诱捕器,在全市19个镇(街道)35个柑橘园建立监测点进行全市性入侵扩散分布普查;在古城伏龙柑橘园和市区水果市场,建立2个系统监测点开展全年种群数量消长监测,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与时空分布呈塔型趋势,即以城区为中心,并呈向周边区域扩散蔓延趋势;全年种群时序数量变化主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一般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初见性诱成虫,8月上旬形成增长拐点,9—10月形成数量高峰,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有种群基数、气候和生境条件等,从而创建柑橘小实蝇基数(m6)与全年种群诱量(M)关系模型M=23.8339m6+59.8003(n=6,r=0.9735**)、当旬虫口密度(mn)与其前3个月的旬平均气温(tn-9)关系模型mn=1.9248tn-9-14.88063(n=72,r=0.5123**),以及柑橘挂果期成虫诱量(M)、有虫株率(R%)、有虫果率(P%)、每虫果幼虫量(N)等关系模型:R=0.3667M-1.2746(n=11,r=0.8901**);P=0.0581R+0.3112(n=11...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室内饲养,明确了小菜蛾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发育历期.监测了小菜蛾性诱剂对成虫数量的消长作用,得出了小菜蛾的危害高峰,确定了小菜蛾发生程度划分标准和年度消长动态,为小菜蛾的准确预测预报、合理防治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小菜蛾种群动态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是南方十字花科蔬菜上重要害虫,常年发生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为提高预测预报和防控水平,应用性诱剂对广州地区小菜蛾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分析了气候因子对该虫发生的影响,明确了小菜蛾种群消长规律.小菜蛾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关系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小菜蛾的诱虫量在2月份出现1个小高峰,6~7月份数量较低,而9~11月份是一年中的第2个高峰,发生数量居全年最高.小菜蛾成虫数量与气温变化有显著相关性.随着温度上升,小菜蛾的诱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菜蛾成虫数量与温度之间关系符合二次线性方程y=-18.0285+13.7018x-0.3906x2.小菜蛾成虫数量与降雨量变化有显著相关性.当雨量由少到多时,成虫数量随之减少.两者间关系可用方程y=94.69464-0.4431 1x+0.000897x2描述.  相似文献   

10.
烟田烟蚜种群数量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烟田黄板诱集及烟株烟蚜数量的定点定田块系统观察和调查结果表明,烟株上烟蚜数量的消长呈“三峰夹二谷”型,3个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 6月下旬, 7月中旬。烟株上烟蚜主要是无翅蚜,达80.61%,有翅蚜仅占总蚜量的19.39%。黄板诱集的有翅蚜数量消长呈“四峰夹三谷”型,峰期为5月下旬,6月初,6月下旬及7月中旬,其中6月初有翅蚜量最高达60头/黄板。同一烟田东、南、西、北、中设置的黄板诱集的烟蚜统计结果表明,东南面的有翅蚜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方向的蚜量,中部蚜量最低,各方向黄板诱集烟蚜数量差异显著(F=6.548**)。在烟草整个生长季节中,同一烟株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蚜虫数量依次降低,各方位蚜虫数量差异显著(F=10.168**)。烟株上、中、下3段烟蚜数量依次降低,差异显著(F=9.247**)。烟株东、南、西、北4个方位蚜虫呈聚集分布,且呈高密度高聚集,其中以东部叶片烟蚜的聚集度最高。烟株上、中、下3段蚜虫亦成聚集分布,其中以上部蚜虫的聚集强度最高。利用黄板诱集来预测烟蚜数量动态变化,其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烟蚜在烟株上的实际变化情形。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斜纹夜蛾田间种群消长规律,提高预测预报和持续控害水平,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于2005——2006年连续二年对斜纹夜蛾成虫进行了逐日系统监测。通过对斜纹夜蛾成虫诱集数据、气温等进行相关分析后表明:1-3月均未诱集到斜纹夜蛾成虫,8-10月3个月为斜纹夜蛾发生高峰期,其诱集量占全年的80.86%;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种群基数、旬累计平均气温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探明了斜纹夜蛾种群消长动态规律,并提出了2种简单、实用的种群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场油菜地为研究对象,对油菜田中小菜蛾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类、消长趋势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太谷地区小菜蛾及其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并为山西晋中地区小菜蛾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小菜蛾的发生自4月下旬开始呈增长趋势,于5月下旬达到高峰,而降水降温使小菜蛾发生量显著减少。另外,捕食性天敌与油菜田小菜蛾的种群数量消长上存在天敌追随现象。建议防治适期在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台州西兰花甜菜夜蛾种群数量年度变动规律与季节性消长规律,2002—2012年应用性诱剂监测方法进行定点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台州西兰花近11年来甜菜夜蛾大发生频率为27.3%,其年度种群数量呈螺旋式冲高回落变化特征,其季节性数量消长为自强而弱振荡变化;气温、日照、雨量三要素对季节性数量变动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甜菜夜蛾7—9月份高温季节为盛发为害期,10—12月份随旬平均气温下降而渐趋减弱。本研究模型可提高西兰花生长期甜菜夜蛾预测预报或预警水平,对决策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西藏林芝市小菜蛾绿色监测防控技术,在露地冬油菜田筛选诱集效果最佳小菜蛾性诱剂,利用诱集效果最佳性诱剂监测不同地块小菜蛾种群发生动态.在林芝巴宜区比较了3个品牌性诱剂诱集效果,发现中捷四方品牌性诱剂诱集效果最佳;利用中捷四方品牌性诱剂诱芯对不同地块小菜蛾进行监测显示,露地冬油菜地块小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5.
柑橘黄龙病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0年对传播媒介柑橘木虱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系统监测和柑橘黄龙病疫情普查,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季节性消长规律主要呈三峰型曲线变化,其峰期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其年度之间和果园之间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峰值峰次差异却较大,主要受初见期、基数和气温等三要素影响所致,并建立柑橘木虱时序成若虫数量与其气温关系模型:D=0.018T+17.365(n=36,r=0.356 3*)。针对柑橘木虱传播柑橘黄龙病的特征特性,摸索集成了"一挖两治"防控策略和"三防五关"防控技术,经过3年多的全面应用,将柑橘黄龙病发病面积持续控制在5%以内,2008-2010年将株发病率分别控制在0.07%,0.06%,0.04%,基本得到了持续控制效果,保障了全市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双季稻—单双并存—单季稻耕作制度渐进变化害虫种群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于1990-2012年通过4个监测点应用灯诱和赶蛾方法对水稻害虫种群结构及构成数量进行系统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主要害虫随双季稻向单季稻制度渐进变化其害虫种群构成从9种演变成8种;其种群数量变动呈周期性波型曲线变化,波动周期W型为9-10年或V型4-5年,不同耕作制度波动呈“三角”变化并以单双并存制度为趋高运行状态;经数值化函数模拟,创建种群数量变动数学模型二化螟为F=-9.6459t2+158.54t+1920.9(r=0.5648**),稻纵卷叶螟为M=-636.37t2+22547t-162834(r=0.7741**),稻飞虱为N1=502.9t2-7097.8t+24522(1990-2006时段r=0.8050**)和N2=3122t2-133157t+1000000(2006-2012时段r=0.8191*)。通过一系列建模,对提升当前单季稻害虫整体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茶小绿叶蝉的双峰型年份的一峰期各旬虫口密度数据,分别对上升期、下降期和全峰期(累计虫口百分率)作数学模拟,揭示其种群数量的动态规律。研究阐明一峰上升期种群数量是指数曲线(y=aebx)增长动态;一峰下降期种群数量呈直线形式(y=a+bx)下降;全峰期的累计虫口百分率变化符合loaistic曲线轨迹(y)。研究还阐明了双峰型年份夏茶严重遭灾的根本原因是占全峰期总虫量68%的虫口发生在夏茶萌发、生长和采摘期间。  相似文献   

19.
几种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种小菜蛾性信息素的田间诱蛾效果和对小菜蛾防效试验表明,性信息素2号的田间诱蛾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3种性信息素,平均日诱蛾量达30.75±1.86 头,最高日诱蛾量194.00±8.95头;性信息素应用能使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与同类型同生育期正常用药的露地蔬菜相比,性信息素2号对小菜蛾幼虫的田间防效为84.74%,对蛹为79.34%.  相似文献   

20.
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96~1998年大方县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 高山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 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 占农田害鼠总鼠数的56.75%.3年平均捕获率为(3.44±2.12)%, 一年中种群数量在6月出现一个高峰, 平均捕获率达8.25%.全年种群数量消长季节曲线呈单峰型.数量峰6月种群数量与早春2月发生基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