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本文在传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发展了货币型人口承载力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了呼和浩特市未来十几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得出中方案相对较优方案。与此同时,本文以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参照区域,分析了相对资源承载力,分别与SD模型预测的值比较,得出呼和浩特市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态势。到2020年,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参照区域对比研究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为517.30万人口;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对比研究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为1388.52万人口;以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的中方案的小康型综合人口承载力为1104.4万人口。呼和浩特市的发展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水平,愈来愈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这符合呼和浩特市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模型对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经济区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人口综合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而经济综合...  相似文献   

3.
<正> 人口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日趋紧张。探讨这一平衡关系,对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中心的区域开发和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将有重要的意义。1.研究思路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0年、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Arcview以及统计软件,提取、分析塔里木河流域41个县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LUCC)情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分异模型,探讨了该研究区LUCC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此模型不仅可用于现阶段研究区LUCC分析,还可以根据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趋势分析。这对塔河流域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以"5.12"地震灾区甘肃陇南为研究区域,参考多个不同参照区,计算了1998-2007年陇南及其各县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1998-2007年,陇南综合承载力不断增长,但一直处于超载状态,超载呈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超载70.79万下降到2007年的57.92万;陇南及其各县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中,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远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贡献;陇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内部区域差异明显,如武都、文县、宕昌县、西和县等严重超载,而成县、徽县承载力具有明显富余。因此,为实现陇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城乡地区间人口转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各县区城区环境治理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干旱区土地人口承载量发展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项研究首先在分析中国干旱区自然资源与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模式。它包括农业生态经济区的划分,水土资源平衡,以及土地利用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预测2000年土地在一定投入条件下,粮、油、肉的潜在生产力。该文也提出适合于不同生活水平的土地人口承载量。  相似文献   

7.
以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为例,进行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和农业内部产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粮食作物的人口承载力要远远大于畜牧业,而从农业内部不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来看,草畜业要大于种植业。考虑到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将未来绿洲农业土地的利用模式调整为:耕地种植业和耕地草畜业的用地比例为1∶2左右;耕地种植业中,稳定口粮生产,压缩饲料粮生产,提高饲草种植比例;畜牧业中,压缩耗粮型猪禽养殖数量,发展节粮型草畜(牛、羊)的数量,提高食草性畜牧业比重;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建立绿洲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兼容。  相似文献   

8.
选取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以1986年-2006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近20年来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气象、人口等多源数据资料解析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和盐碱地是通榆县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近20年来,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3%,草地面积则减少了1165km2,耕地与草地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过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是明显减缓的;耕地以向周围区域扩展的方式不断增加,分布于中部和南部、西北部的草地则连片消失;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基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政策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人为因素则是影响和控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的主导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侵蚀退化区生态系统内部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及合理配置与系统优化研究为核心,探讨了研究地区生态恢复与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的基本途径。研究将系统土地资源总体划分为4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和10个三级类。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限制生态因子的多少和程度,综合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并将其划分为8个顺序等级。遵循人-地制约关系的基本原则,应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和建模,并在生产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同时就该地区生态恢复与生态农业体系构建,区域化生态环境治理及农业产业化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定西县唐家堡流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主成分和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地评价,并编制1:10000土地资源评价图;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AEZ),计算作物土地生产力;用经验外推法预测作物单产;经过资源平衡,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作物优化结构和预期粮食产量(2000年);根据人口预测与消费水平计算了本世纪末土地人口承载力及承载状态。根据上述研究,提出流域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克苏地区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其耕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利用1991-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15年间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5年间阿克苏地区耕地总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回升的过程;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区总体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15年来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主要与政策因素有关,并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年末牲畜存栏总量、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经综合分析,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是导致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的方法。对生态破坏严重、贫困落后的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预测分析。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宁南山区的环境保护治理,应实行以水土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保护为核心的区域综合开发整治战略;调整系统内部结构和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是优化系统功能的主要环节,同时必须增加系统外部的物质能量投入,和全面贯彻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3.
马彩虹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15,32(6):1240-1246
基于RS和GIS,采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土地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分析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的城市化、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对土地需求的博弈。结果表明,1985—2010年,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增加25 888.8 hm2,25 a中扩张了32.37%,但普遍存在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扩张需求与低效的土地利用并存;耕地减少12 850.1hm2,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由0.88增长为1.12,区域人—粮关系由"平衡有余"转为"临界超载";生态用地减少13 003.1 hm2,比1985年降低6.98%,土地生态风险综合指数由0.47增大为0.67,且高生态风险区域明显扩大。城市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引擎作用,城市化、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对土地需求的矛盾更为突出,区域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区域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条件下,适度人口取决于生态、经济和土地等多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本文探讨了适度人口的计算方法和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吉林省1978-2002年的适度人口进行了测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但适度人口是动态的,是生产力的函数,土地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本文未曾寻求到既能提高区域适度人口数量,又不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与影响的土地、经济和生态承载人口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临界点,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疆城市化进程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分工地域,表现为不同的驱动机制。根据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殊表征,从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设计城市化进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模型、权重分析及水平测度,得出:新疆城市化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但综合水平及增长趋势明显滞后;经济增长和土地扩张是城市化主要驱动因子,人口和社会城市化动力不足;城市化进程在满足资源型经济增长的同时,未能充分发挥提高区域发展质量的带动效益;受产业结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限制,城市用地扩张增量有限,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化转变缓慢,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并进驱进缓慢。  相似文献   

16.
史前人口的估算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海东部史前文化遗迹丰富、序列完整。文中根据考古资料和GIS工具,构建墓葬和遗址面积两种模式来计算青海东部史前人类分布的密集区和核心区人口数量,提出以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为主,辅之以社会与环境因素的考量综合人口估算模式,来研究区域史前人口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口在新石器伊始就具一定规模,达到7600余人;新石器晚期人口达到最大值,当时人口约为36000人,4000aBP以后人口数量锐减,进入青铜时代,人口规模略有恢复,达到12000人左右;环境变化应该是本区人口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土地变化多尺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变化是生物物理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时空上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显著的多尺度特征,目前多以遥感、G IS、统计回归分析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分析表征土地变化的多源数据,获取土地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土地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①缺乏土地变化微观与宏观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②小尺度土地变化过程的聚合不能正确表征大尺度的变化过程,而且受测量范围和分辨率(精度)的限制,所得到的观测数据仅能描述部分土地变化;③现有的土地变化模型多基于单一尺度,在分析土地变化的多尺度特征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现有土地利用模型的整合以及与土地经济学模型的集成,将是深入研究土地变化多尺度科学问题的潜在方向,具体包括:土地变化的微观与宏观表达研究;土地变化多空间尺度的表征研究;土地变化的微观与宏观之间、不同空间尺度相互关系研究;土地变化多尺度分析模型研究。这将深化土地变化的驱动过程与机理研究,并推动土地变化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49-2013年甘肃省环县土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因子分析法,以1949-2013年共65年的16个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的统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环县土地沙漠化过程中驱动因素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1949~1979、1980~1999和2000~2013年3个时间段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驱动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46.21%、36.25%和44.79%;自然因素的贡献率在1949~1979年为26.45%,比1980~2000年高11.32%,比2000~2013年高4.87%;1980~1999年综合因素贡献率为30.77%,分别比1949~1979年和2000~2013年高21.41%和12.18%。2)人为因素是3个时间段引起环县土地沙漠化发生和逆转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农业人口过大,过度垦殖导致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超载放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气温的持续升高、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导致干旱和土壤干层的发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的抗冲蚀能力;而较强而持续的风力及暴雨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3)1980年土地联产承包制和2000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并未使人为因素的影响明显变化;3个时间段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不断下降,综合因素的贡献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内蒙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未来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位法,利用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计算了内蒙古自治区栅格与县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旗县为单元,定量评价了内蒙古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温度与水分是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内蒙古县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均值为4.37 t/hm2.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生产潜力较高,以西、以北潜力较低。整体而言,内蒙古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口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旗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后2个4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是先减少后增加,草地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8年尺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2.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7,园地与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9,耕地与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未利用土地和草地的变化率较低,后4年变化程度比前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