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风贤 《古今农业》2007,87(3):22-30
灾荒的发生主要与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对灾民的救助有关。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古代欧洲国家之间灾荒的发生演变情况,结果显示中西方灾荒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原因差别:中国的灾荒主要是由于社会救助不力造成的,在原因层面属于弹性灾荒;欧洲的灾荒主要是因为灾害的强度导致的,属于刚性灾荒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评介的是一部关于区域经济史的论著,作者以精到的阐述、独特的视角,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淮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作者在宏富的资料中孜孜以求,探寻历史的规律性,并能不局限于以往的研究系统与理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为江淮区域灾荒史的研究又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相似文献   

3.
《当代农业》2010,(24):53-53
江苏省盐都县北龙巷镇读者许某来电:今年我们这里有部分农户因遭受自然灾害而导致生活贫困。请问:对受灾农户政府有没有相关的救助政策?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灾荒频发,给河南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二十年来,学者们对河南近代灾荒史进行了逐渐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有一些局限。在灾害的研究类型上,研究水旱灾害的较多,尤其是特大型的水旱灾害,而研究其他灾害的较少;在灾害的研究内容上,现有成果多集中在分析灾荒的成因、危害等,缺乏研究深度。因此,对河南近代灾荒史的研究需要继续通过挖掘资料,继续拓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争取更高水平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王桢 《农业考古》2024,(1):141-14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生自然灾害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救济措施安置灾民。主要通过粮款救济、以工代赈、把灾民迁移到别处及给予额外抚恤的方式等,保障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这段救灾史,可总结出一些对现今仍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物资供应的基础上不忽视心理、精神上的关怀;确保救灾钱物公正分发、合理使用;与其他部门形成救灾联合机制,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灾民安置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灾民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6.
周琍  文建红 《农业考古》2012,(6):103-107
关于近代自然灾害这一问题,学者十分关注。(1)但他们大多或是介绍整个近代时期的灾荒史,或是卡住了"晚清"时段,对这时期的灾害史进行了研究,或是从福建、陕西、河南等各个地域的灾害做了个案研究。虽然也有些对  相似文献   

7.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意法治,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蝗害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大自然灾害,与旱、涝、风、雹、震、瘟疫相比,其发生的频率更高、地域更广、危害性也更大.为了保障农业生产与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明王朝非常重视蝗灾,不但派遣中央官员协同地方政府灭蝗与捕蝗,而且颁布除蝗条例,制定相关的法令与规定,正确引导与鼓舞百姓自力更生,力图将灾害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小化.  相似文献   

9.
岳宗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97-4798
介绍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农荒救济制度,包括灾前的预防制度、灾中的赈济制度和灾后的复兴制度,指出在我国传统农业时代,围绕农荒救济问题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不能完全否认。  相似文献   

10.
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伴随列强入侵中国,东西方文化也发生了激烈冲突,到五四时期更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以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期安徽自然灾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在今安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震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灾害频率比宋代以前提高多了,特别是水灾更加严重.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宋元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热条件与特定区域天然牧草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天然牧草生物量与气候因素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气象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或生物量的影响并非是简单地与某个气象因子有关,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同一气象要素所反映的作用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讨论了天然牧草生物量的时空分布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山西北部地区风灾、旱灾、蝗灾、雹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文章讨论清代山西北部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规律等问题,分析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继而对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后具体社会应对加以分析,对政府及民众防灾、抗灾、减灾等行为具体讨论,从自然灾害角度探讨人地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及灾后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陕西省1996-2010年的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基本特征及因灾损失情况。结果表明,水旱灾害是陕西省近年来遭遇的主要灾害,两者受灾面积占总灾种受灾面积的80%以上;灾害导致的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灾害强度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至2010年期间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4.3~30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7%~4.51%。综合分析各项灾损指标,陕西省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汪志国 《古今农业》2013,(2):107-113
安徽历史上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降更是连年不断,灾荒过后往往是饥民遍野,疫病肆虐,并使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从而导致是民间迷信风气泛滥,近代安徽乡民的习俗信仰主要包括含有许多不科学成分和不合理因素的各种农事民俗,浓郁的祈神求丰的宗教信仰,以及愚昧落后的文化生活,这些习俗信仰正是大灾之后乡民精神上荒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与发达国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灾害管理体制、立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我国灾害管理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我国实施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意义,分析了我国实施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49-2008年山东省自然灾害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省发生频率较高、造成损失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霜冻、寒潮、冰雹和台风6种,且这6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规律来看,旱灾区主要集中在鲁西—鲁西北平原和鲁中地区;洪灾区主要分布于鲁南和鲁东南内陆等地;霜冻和寒潮更多地发生在鲁北、鲁东北内陆地区和胶东半岛;雹灾区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西南地区;台风区则主要集中于胶东半岛和鲁东南沿海地区。从时间分布规律来看,山东省的旱灾以春旱为主,有的年份会出现冬—春二连旱,洪灾主要出现在夏季和秋季,霜冻灾害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早春,寒潮灾害主要出现在秋冬两季,雹灾则主要出现在晚春和初夏,台风灾害主要出现在秋季。为此针对山东省自然灾害分布特征,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等防灾减灾策略。  相似文献   

19.
唐古拉地区天然牧草长势及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沱沱河气象站2003年-2006年的气象资料,对位于唐古拉山的天然牧草长势和生育期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5-9月份,牧草长势呈现单峰态变化,以7月或8月最高;与降水量相比,植被长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影响青草期中后期牧草长势的气候因子主要是降水量,尤其是7、8月份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