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正>不少农民朋友在给农作物施用化肥时,往往由于用肥不当、技术欠妥,而导致肥料利用率不高、用肥成本增加,甚至使农作物遭受肥害。以下是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常见到的化肥施用错误。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从2009年起开展“籼改粳”引种、示范和推广,至2016年粳稻种植达到一定规模。2015年,农业部在全国部署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化肥减量增效。为探索粳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并助推“早籼-晚粳”种植模式,于2016年在浮梁县开展了晚粳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的比较试验。试验设空白对照、农户习惯施肥方法和2种推荐施肥方法4个处理。推荐施肥方法为化肥减量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显示,2种推荐施肥方法中以推荐施肥方法1较好,推荐施肥方法1比农户习惯施肥方法氮磷钾养分总量节省123.9 kg/hm2、稻谷增产608.75 kg/hm2、增加净收入2070.35元/hm2,经济效益达到了显著水平。推荐施肥方法 1的总偏生产力为13.34、投产比值为6.39,比农户习惯施肥方法分别增38.4%和36.54%。试验表明,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习惯施肥方法具有明显的节肥增产增收效果,可在当地双季晚粳化肥减量增效生产中推广应用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一、碳酸氢铵深施并覆土.比地面撒施利用率提高20%~30%,比浅施利用率高10%~15%。碳酸氢铵要作基肥和追肥施用,作基肥时,施深15~20cm,施后覆土埋严,以防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5.
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快速增加不仅降低了化肥施用效率,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通过明晰农户化肥施用效率和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合理施肥,减轻日益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借鉴与参考。基于辽宁、山东两省的113份设施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度了调研地区设施蔬菜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及化肥施用效率,并分析了农户化肥施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研地区大部分农户蔬菜种植技术效率介于60%和70%之间,而其化肥施用效率值介于10%和30%之间;农户是否参与技术培训与化肥施用效率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农户参与技术培训能够使其化肥施用效率提高8.6%,此外,农户受教育水平、是否具有正确的环保认知也与其化肥施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要进一步加强提高施肥效果的适用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推广,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及有效的农业知识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平衡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氮60%,磷、钾肥全作基肥,氮肥30%作穗肥,氮肥10%作粒肥的处理能较好地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改善水稻的经济性状,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磷,钾肥的利用率,产量达717.4kg/667m^2,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51.4%,42.2%,73.9%。比氮20%,磷,钾肥全作基肥,氮肥80%作蘖肥的处理增产10.13%,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2.1,9.9,17.4个百分点(绝对差);比磷肥作基肥,氮肥作分蘖肥的处理增产31.87%,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1.2,20.6个百分点(绝对差),比不施化肥处理增高64.54%。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生产、贸易的方向和种类呈区域化形势,效益型粮食生产将是未来粮食生产的目标,粮食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是发展的方向;用作物适宜指数和环境来判断作物的生产适宜性,确定一个地区适宜的粮食作物类型,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在年人均粮食400kg的低水平标准上,有45.16%的省市区达不到标准,如果提高50kg标准,则有71.19%的省市区次达到标准,局部地区粮食供过于求是我国城市粮食需求有限、贫困地区和贫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生产可以施用氯化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很多教科书和农业图书、报纸、杂志都认为“马铃薯是忌氯作物”,在马铃薯生产中不宜使用含氯化肥。马铃薯对钾肥需要量大,而市场上常见的含钾化肥只有硫酸钾和氯化钾2种。硫酸钾的钾(K2O)含量一般为50%,氯化钾的钾(K20)含量高达60%以上,而硫酸钾的价格是氯化钾的2倍,货源又比氯化钾紧缺,所以,很多农民朋友宁可让马铃薯缺少钾肥,也不买昂贵的硫酸钾,同时也不敢用价格便宜的氯化钾来补充钾元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重新研究和认识“马铃薯是忌氯作物”的问题。研究结果揭示,只要施用的含氯化肥中的氯元素,浓度在633毫克/千克以下,就对马铃薯不仅没有任何坏影响,还有利于植株生长,其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块茎品质不会受影响。但对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看法。编者认为,在马铃薯生产中能否施用含氯化肥,与所种的马铃薯品种、种植的土壤和施用肥料的数量关系很大,应通过试验研究来回答。现将李济宸、李群同志的试验研究结论刊登于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粮食问题是关系社稷安危、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市、县在发展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粮食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耕地减少、资源短缺的现状已难以避免,粮食增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保障粮食供给平衡的责任将十分艰巨。通过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技术来巩固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对于粮食供应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主要从提高育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水平方面阐述了粮食生产技术,以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肥 230031)  相似文献   

12.
房丽萍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56-160
施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施用化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是投入其他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掌握化肥的增产效应从指导农业生产及确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析了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计算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及贡献率。结果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78—2010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18,贡献率达20.79%,化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和贡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略有下降,单位质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实际粮食产量增加量有所减少,但化肥投入仍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姜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09-113
探讨不同农作物各器官的热值含量,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种植结构调整及农艺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山东地区23 种农作物籽实或块根及5 种农作物不同器官,采用氧弹式量热仪测量其热值。农作物籽实或块根热值变化范围在16357.72~29513.69 J/g 之间;油料作物芝麻的热值达到了29513.69 J/g,是水生作物中莲藕(块根)的1.8 倍。不同类别农作物籽实热值的高低顺序为:油料作物>豆类作物>禾谷类作物>水生作物;陆生薯芋类块根热值略高于水生作物莲藕。相同作物不同器官的热值顺序为籽实(20005.80 J/g)>叶(17452.77 J/g)>茎鞘(16911.04 J/g);不同作物的籽实和茎鞘热值最高的是花生,叶片热值最高的是甘薯。农作物种类及类别不同,其籽实或块根热值之间差别巨大;相同作物不同器官的热值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作物相同器官的热值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比对烤烟中有机酸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研究了芝麻饼肥和化肥不同配比对烤烟中有机酸含量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不同,表现为苹果酸含量下部叶(下桔二)>中部叶(中桔三)>上部叶(上桔二),柠檬酸含量也是下部叶含量最高,而草酸和丙二酸含量则为上部叶最高,中部叶和下部叶含量较为接近。5种有机酸总量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分析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三大粮食主产区1979—2003年间不同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单产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总结了五大粮食作物不同区域的优势表现。最后提出发挥我国粮食主产区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曹淑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265-274
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我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古都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相似文献   

18.
再生稻需氮特性和分次施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继超  孙晓辉 《作物学报》1996,22(3):345-352
本文着重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促芽肥与长苗肥对再生稻氮素营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陕西省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指出我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资源短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生产投入不足,连年干旱和粮食价格等;提出了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是稳定粮食生产的保证,依靠科技进步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主要途径,依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则是我省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探索最佳的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以期提升马铃薯产量及品质,进而指导实际生产。本研究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了4个肥料处理,每个肥料处理又设A、B两个农药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处理2减施化肥、增施商品有机肥(750 kg/hm2),可改善品质,较对照增产6460.2 kg/hm2;处理3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菌肥(300 kg/hm2),改善了马铃薯的部分品质;处理4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腐殖酸肥(45 kg/hm2),可改善品质,增产32.24%;农药处理未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试验证明,处理4在减少化肥用量、增施腐殖酸肥后增加马铃薯结薯数量,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