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双腔吸虫在分类学上属吸虫纲前口亚目双腔科双腔属 ,包括中华双腔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曾有散在发生 ,2 0 0 2年 5月哈尔滨郊区一农户自山东引进 2 0 0只小尾寒羊 ,6月末开始有羊只发病 ,致使 5 1只羊死亡。复诊确定为矛形双腔吸虫病 ,病死率 2 5 .5 % (5 1/2 0 0 ) ;虫卵阳性率76 7% (2 3/30 )。1 材料与方法1.1 病料采集取 3只病死羊肝脏及肠内容物 ,取 30只患病羊直肠粪便。1.2 检查方法1.2 .1 虫体观察 将肝脏在水中挤压或撕碎 ,连续洗涤检查虫体并计数 ,检出的虫体适当加热使其充分舒展 ,以 70 %酒精固定。随机…  相似文献   

2.
双腔吸虫在分类学上属吸虫纲前口亚目双腔科双腔属,包括中华双腔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我省部分地区曾散在发生中华双腔吸虫病,2002年5月哈尔滨郊区一农户自山东引进的200只小尾寒羊,6月末开始发病,致使51只死亡。经病理与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双腔吸虫病,病原体为中华双腔  相似文献   

3.
临床诊疗中,笔者曾诊治小尾寒羊矛形双腔吸虫病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一)发病情况2017年1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也门勒乡园林村收到养殖户木沙的请求出诊,到达畜主家后发现多只羊身形十分消瘦,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糙乱,放牧过程中行动迟缓不愿运动,部分羊发生下痢。检查发现,这些羊的下颌或胸下均出现足球大小的水肿,触诊有捏面团的感觉。前期该畜主家已有5只羊死亡。经过与畜主的攀谈以及对实际  相似文献   

5.
<正>矛形双腔吸虫属于双腔科双腔属(也有称之为歧腔科歧腔属),是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肝脏胆管和胆囊内的一种小形吸虫。肝片吸虫属于片形科片形属,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2012年5月26日,笔者在承德县六沟镇遇到1例矛形双腔吸虫与肝片吸虫混合感染病例,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该养殖户从辽宁省葫芦岛市通过汽车运输引进成年绵羊60只,体重5565 kg,采取放养的方式。购入10 d左右,绵羊陆续开始发病,表现腹泻、  相似文献   

6.
正矛形双腔吸虫又叫枝腔吸虫,属于双腔科双腔属,虫体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肝脏、胆管和胆囊内。虫体扁平呈矛头状、棕红色、透明。捻转血矛线虫是反刍动物常见的消化道寄生线虫,属于毛圆科血矛属。捻转血矛线虫的成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第四胃和小肠,因吸血可导致反刍动物贫血和衰弱,引起幼龄动物尤其是羔羊死亡,给畜牧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1发病情况隆德县某养羊户饲养的65只绵羊,2015年9月份,发现羊群逐渐消瘦,身体衰弱,被毛粗乱,食欲减  相似文献   

7.
小尾寒羊是我区大力发展的优良品种,2001年8月初,大批放牧羊群出现血便、顽固性腹泻、异嗜、贫血,逐渐消瘦,粪便有血腥味,体温升高,肝区触诊有痛感,且大批急性死亡.   ……  相似文献   

8.
<正>1发病情况2014年5月,凌海市(县级市)石山镇庄屯某个体养殖户的牛陆续出现腹泻,食欲减退或者废绝。畜主口述,家临大山,山边有条溪水,牛群经常放牧。入春开始,牛出现渐进性消瘦,身体虚弱,喜卧,特别是犊牛严重腹泻,其中一头还出现了瘤胃臌胀症状,前胃弛缓,衰竭严重而死亡。曾使用过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等治疗均无效果。2临床表现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贫血,消瘦,被毛粗乱脱落,可视黏膜苍白、黄染,行动迟缓,下颌、眼睑水  相似文献   

9.
10.
通榆县四井子乡某养羊户饲养的136只绵羊陆续发病,主要呈现腹泻、脱水。发病49只,死亡6只,发病率为36.02%,病死率为12.2%。我们对该羊群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尸体剖检、细菌学检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病羊精神沉郁,急剧拉稀,粪便恶臭,脱水,消瘦,食欲减退,直至废绝。体温正常,脉搏微弱,病程3~5d,最后卧地不起,直至死亡。对患病羊应用复方敌菌净、痢菌净等抗菌药物治疗无效。2病理变化肝脏肿大、充血,胸腔、腹腔蓄积透明的渗出液,胆管增生、肥厚、胆囊扩大,其中含有多量粘液和多量矛形双腔吸虫虫体。肠粘膜弥漫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三聚六氯对二甲苯(以下简称三聚体一译者)是六氯对二甲苯新的药用类型。等(1986,1987)对用该制剂治疗羊和牛肝吸虫的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对羊矛形双腔吸虫的治疗研究表明,同六氯对二甲苯相比,三聚体有许多优点:效果迅速,效价高、治疗剂量较小,可以  相似文献   

13.
通榆县四井子乡某养羊户饲养的136只绵羊陆续发病,主要呈现腹泻、脱水。发病49只,死亡6只,发病率为36.02%,病死率为12.2%。我们对该羊群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尸体剖检、细菌学检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地区某养殖户,自2014年9月8日起从本地连续5次、共购入200只小尾寒羊,购入时未见异常,以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模式养殖,9月24日发现14只羊倦怠,不愿站立和走动,腿软,四肢无力,蜷缩于腹下,后期消瘦.10月9日发现1只病羊开始腹泻,个别羊咳嗽、流清亮鼻液.10月10日来诊,此时该羊群中共出现明显倦怠、消瘦症状病羊51只.该羊群购入后尚未免疫任何疫苗,曾于20 d前使用伊维菌素针剂驱虫1次.  相似文献   

15.
经对宁夏4个地区1085只家兔和35只野兔的调查,发现有3种双腔属(Dicrocoelium)吸虫: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东方双腔吸虫(D.orientalis)和中华双腔吸虫(D.chinensis)。其中后2种为宿主新纪录。它们在家兔中的感染率依次为4.2%、1.8%、0.4%,在野兔中的感染率依次为14.3%、5.7%、5.7%。中华双腔吸虫呈纺锤形,体长5.702~6.934mm,体宽1.091~1.549mm,长宽比4.9:1,睾丸并列,阴茎囊椭圆形并达腹吸盘前缘,卵黄腺起自于睾丸之后、卵巢之前水平处;其余2虫种的形态与记载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份以来,由于降雨集中等气候因素,山东省东营市暴发了以小尾寒羊发病为主的矛形双腔吸虫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 2001年,我市7、8月份降雨集中,为双腔吸虫的中间宿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矛形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科(Dicrocoeliidae)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derdritcum)寄生于动物胆管和胆囊中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反刍动物,也可感染马属动物、犬、猪、猴等其它动物,偶见感染人。该病可以引起患病动物胆管炎和肝硬变,从而导致代谢障碍以及营养不良,病情严重的患畜可因衰竭而死亡。2014年1月,一位消费者在市场买了3斤羊肝,买回家后切成两块置于锅中欲煮熟后食用。煮沸过程中,看到很多小虫子浮到水面上,遂将买到的肝脏带到铁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诊断。经过对肝组织进行剖检和显微镜检  相似文献   

18.
双腔吸虫病为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疾病,据报道有3种双腔吸虫可以感染羊。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绵羊感染双腔吸虫的种类,本研究对齐齐哈尔地区绵羊胆管分离的吸虫根据虫体形态学初步鉴定为枝双腔吸虫;PCR扩增吸虫的r DNA ITS序列,测序后经NCBI数据库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吸虫与枝双腔吸虫同源性达到99.8%;基于ITS-2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吸虫与不同宿主来源的枝双腔吸虫聚集在同一个分支,因此鉴定本研究分离的吸虫为枝双腔吸虫。本研究对齐齐哈尔地区绵羊感染双腔吸虫种类有了初步了解,并为双腔吸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鉴别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对山羊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的种类鉴定提供依据,对采集自广东佛山发病山羊胰脏的阔盘吸虫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抽提虫体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对虫体核糖体18SrRNA基因和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将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虫体18SrRNA基因的大小为1 922bp,线粒体cox 1基因大小为444bp。序列分析显示,获得的18SrRNA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登录号为DQ401035)同源性高达99%;线粒体cox1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胰阔盘吸虫(E.pancreaticum,登录号为KC535544)的同源性仅为90%。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采集自广东佛山山羊体的阔盘吸虫为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对山羊阔盘吸虫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重庆地区片形吸虫的种类,并为重庆地区片形吸虫的分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在对重庆地区黄牛、水牛肝脏上寄生的片形吸虫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后,根据片形吸虫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法国肝片吸虫gDNA为对照,对所采样品gDNA用大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ITS-1和ITS-2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结果形态学鉴定均为“不规则”片形吸虫,电泳结果显示均分别扩增出特异性ITS-1和ITS-2条带。结论综合形态学和PCR鉴定结果,初步认为重庆地区存在着大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中间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