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用动物中华大蟾蜍蜕皮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中华大蟾蜍自然蜕皮(蟾蜍衣)的过程,并讨论了蟾蜍衣商品化的经济意义和环保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蟾蜍俗称癞蛤蟆,系两栖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蟾蜍料、无尾目。全国均有分布,因捕食田园里的害虫被称为“田园卫士”。养蟾蜍可放在田园里搏食害虫;教学上可作生物试验用,医药上可用雄蟾蜍  相似文献   

3.
蟾蜍的饲养     
李靖 《农技服务》1991,(6):21-23
  相似文献   

4.
<正> 蟾蜍因其皮肤上的瘰粒和耳后腺能分泌一种贵重的中药材—蟾酥,而成为重要的药用动物。由于环境污染加剧,自然资源减少,国內外需求量日益增大,使全国各地的年收购量仅能满足需要量的50%。为此,开展药用蟾蜍的人工养殖,以保护和繁育这一珍贵动物、大幅度缓解医药市场的紧缺局面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我们对3000余只野外捕捉的蟾蜍进行了人工驯化饲  相似文献   

5.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蟾蜍每年5~6月份进行第一次脱衣,并有边脱衣边吃衣的习性。采蟾衣可设置在一个大小适宜的玻璃围内操作。围内建脱衣池,池底用水泥抹成倾斜状,设排水道,安照明灯,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发育阶段甲状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以处于变态高峰前后5期(28,33,38,42,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为试验材料,用Motic BA300光学显微镜对各个发育时期蝌蚪的甲状腺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蝌蚪的全长、体质量和肝质量等形态指标,并分析这些形态指标与甲状腺直径、滤泡平均直径及最大直径的线性相关性。【结果】在28期时,中华蟾蜍蝌蚪甲状腺出现但无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33期时,甲状腺具备了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能力;此后甲状腺进一步发育,在蝌蚪前肢展开期甲状腺活性达到最强;至尾完全吸收期,甲状腺机能减弱。蝌蚪全长、体质量及肝质量与甲状腺直径及滤泡直径呈正线性相关。【结论】具有分泌机能的甲状腺出现的发育时期,与两栖动物变态类型相关;分泌高峰期出现的发育时期与幼体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中华蟾蜍蝌蚪的全长可以直观地反映其甲状腺的机能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笔者有九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经验,觉得有少数养殖场宣传与实际有距离也有误区,现简要澄清如下:  相似文献   

8.
龟类、蟾蜍、蚯蚓混养,方法简便,无需特殊设施,可得用鱼池、鳖池改造,基本不增加投资,而效益却倍增.这种混养节省了饲喂劳力,节约了不少饲料.特别是蟾蜍可不喂料,任其捕获天然饲料蜗牛、蚂蚁、蚊子、毛虫、飞蛾、昆虫等对龟类有害的动物为食,食物不足时,可吃蚯蚓补充.蟾蜍有释放抗病菌的蟾酥,可防治龟类疾病的作用.由于龟类、蟾蜍、蚯蚓完全是在模拟自然环境的生态养殖下,均是自由采食、生长很快.而且蟾蜍可循环不断地生产蟾酥、蟾衣,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单养龟或单养蚯蚓数倍.  相似文献   

9.
尹杰 《油气储运》2006,(7):60-60
癞蛤蟆的学名叫蟾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的两栖纲动物,所谓两栖,就是既可以在陆地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相似文献   

10.
蒋卫月 《农业与技术》2001,21(3):50-50,52
蟾蜍是一种价值很高的药用、食用蛙类两栖动物,是捕杀害虫的能手,是对农业有益的动物.看似丑陋的蟾蜍全身是宝,其药用价值最早记载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近代<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均有蟾蜍全身各部位供药用记载,蟾衣、蟾酥则是中药瑰宝.从蟾酥中提炼而成的蟾毒素,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蟾衣、蟾胆、干蟾(蛤蟆肉)等近年来也均大幅度上涨,非药物所脱的纯天然蟾衣市场价格已升至每公斤1.6万元.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原本作为基本药材的蛤蟆肉,因其肉味鲜嫩细腻白净,现同众多山珍海味一起登上餐桌,仅上海地区每年上市量达500多吨之多.另一方面,由于近年的生态环境改变,使原本常见野生蟾蜍的数量急剧下降,加剧了供求矛盾.因此人工养蟾蜍已作为一门新兴特种养殖业走向热门,江、浙、沪地区已走在全国前头,不少养蟾场年收入数十万元.  相似文献   

11.
张泉鑫 《农业考古》2001,(1):281-282
蟾蜍 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又称癞蛤蟆。属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从蟾蜍耳后腺取出的白色浆称“蟾酥”,是一味常用贵重中药,有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痈肿疮毒、风虫牙痛等,是咽喉症良药──六神丸的主要成分。据报道,蟾酥还可用来治疗皮肤癌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蟾酥在兽医上应用也较广泛,如用蟾酥给猪卡耳,给牛吊黄,是传统的针灸疗法之一。蟾蜍去除内脏的干燥体称“蟾蜍皮”(或干蟾),也是一味很有用的中药。同时,去皮后的蟾蜍肉可食,味道鲜美。蟾蛛还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因此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现有果园进行人工养蟾蜍可谓一举多得,可以充分发挥动植物生态空间的立体互用,把果林间空余地面再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蟾蜍可以消灭果林害虫,并生产出珍贵药材蟾酥、蟾衣和上等仿生态蟾肉。同时因害虫危害轻而生产出优质果品。果园养蟾蜍成本低,因设施简单,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13.
<正> 误区一 蟾蜍每年脱衣90张以上 有广告说蟾蜍每年可脱蟾衣90多张,平均7天脱2张衣,是不切合实际的,纯属误导宣传,不负责任。也有人说蟾蜍一年只脱衣2~3次,是不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者之说,属道听途说的事。如果蟾蜍一年只脱2~3张蟾衣,它就长不大  相似文献   

14.
15.
蟾蜍的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蟾蜍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和养殖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动物的开发利用和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例犬蟾蜍中毒病例的基本诊治,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从1999年开始,国内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炒得十分火爆,甚至有人说一张蟾衣可卖几十元或上百元,似乎一夜之间可以靠几只蟾蜍便可致富.我场养蟾蜍采天然蟾衣已有6年时间,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中华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变态过程中肠、肝和胰腺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取变态前后5期(27,35,38,42期和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各10只,解剖后观察,并测量体质量、消化管质量等数据。再分别取38和42期蝌蚪数只,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用Spss13.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在38期,中华蟾蜍蝌蚪消化管最长,在38~42期消化管的长度平均缩短75%左右。体质量在38期前呈增加趋势,38~46期则迅速下降;肠比重(I/B)在38期最大;在整个试验期内,肝胰比重(LP/B)变化不显著;变态高峰后与变态高峰前相比,胃壁厚度显著减小,肝细胞密度显著增大,肠壁厚度变化不显著。【结论】中华蟾蜍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变态发育过程中食性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近一年来,社会上有关对蟾蜍脱衣技术炒作十分火热:据笔者调查了解,其中有真有假也有诈,人们要尽快识破蟾蜍脱衣宣传中的误导,走出误区,不再上当受骗;(1)一些场家所传授蟾蜍脱衣技术,多是用药物刺激。用药物或激素刺激蟾蜍脱衣,实  相似文献   

20.
规模化养蚕以后,如专门建造蚕室投资大,利用率低.而因陋就简,搭建简易的室外大棚.投资就不大,建造简单,花钱也不多。棚址宜在桑园附近.以减少运输用工.树荫下或家前屋后.且地势高燥平坦的场地都是理想的选择。大棚的种类有钢架大棚、竹片大棚等。要用氯丹粉洒于大棚地面防蚂蚁:大棚的两头挂好塑料网防苍蝇:大棚的四周挖好深沟防蟾蜍:大棚的上面要盖草防高温;管理措施与地蚕育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