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16a连续测定资料,分析了不同密度中幼龄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过程的经济效益状况.结果表明:密度对林木分化和产品结构的影响明显,密度越小,Ⅰ,Ⅱ级木株数所占百分比大,其大径材的出材量也高,反之林木分化明显,Ⅳ,Ⅴ级木所占比例增加,小径材出材量高;各密度林分在5a前投入大于产出,成本效益比小于1,净现值和收益率为负数,随着林分年龄增大,成本效益比、净现值和收益率逐年增加,其中成本效益比与净现值在13~14a达到最大值,收益率第9~10年为最大,此后逐年下降;不同密度林分的总出材量、成本效益比、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以密度为3200株/hm2的林分最高,其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2.
利用54块乔灌水保林地类型油松标地调查资料,分别拟合林分密度与不同规格椽材林木数量及林下灌木覆盖度的回归方程。由拟合方程计算出林分密度为1250~6600株/hm2时不同规格椽材林木的株数、蓄积量、和非椽材林木株数、材积及产值。按照生态、经济双重要求,乔灌水保用材林地类型油松适宜密度以1650株/hm2为最佳。在此密度时林下灌木覆盖度达57%,可形成一个乔灌草立体配置的、较稳定的森林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54块毛白杨林的材种出材率(量)分析,认为立地指数SI≤16.0m的林分应培育以椽材为主的小径材;18.0m≤SI≤22.0m时,林分的经营目标可定为以檩材为主的中径材林;当SI≥24.0m时,可生产柁材等大径级材。柁材林的主伐密度以400~600株/hm2为主;檩材林的适宜密度为600~900株/hm2;经营椽材的林分密度以1000~1200株/hm2的收获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5年9个月生三种密度(1666株/hm^2、2222株/hm^2和3333株/hm^2)两种配置(1666株/hm^2,株行距分别为2m*3m、1m*6m)尾叶桉试验林的研究表明: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冠幅、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就越小;  相似文献   

5.
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株数所占比例多10%以上;(2)幼龄林疏伐强度的生长效应以中—强度疏伐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林分主要速生树种数量和材积比例可分别提高15%和5%左右。伐后保留1500株/hm2,疏伐间隔期8~10a;(3)中龄林密度管理后,槠栲类、木荷和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7%、33.9%和29.1%。4a后3类树种在林分产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9.4%和16.9%,槠栲类直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2类树种,表明密度管理能较有效地提高槠栲类树种的生产力,林分保留密度以600~8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以采用常规林分调查方法,运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程序运算,对Ⅰ- 69 杨林分竞争密度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6 年生以上,密度357 ~1 111 株/hm2 ,郁闭度0-7 以上的林分,竞争密度效应明显,平均单株立木材积与每公顷立木株数的幂乘式及倒数式回归方程有显著意义,且随林龄增加,竞争密度效应增大。幂乘式和倒数式的参数均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幂乘式模拟精度高于倒数式,倒数式更适宜林龄较大的林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9年生火炬松(Pinustaeda)不同造林密度对比试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树高生长无显著差异但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和公顷蓄积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公顷蓄积随密度加大而增加,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从林分结构来看,以密度为1666株/hm2较为合理,平均胸径为115cm,≥10cm的林木株数占总株数的90%,而密度为4444株/hm2的平均胸径仅为8.8cm,≥10cm的林木仅占38.9%。  相似文献   

8.
不同初植密度尾叶桉生长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雷州半岛的唐家林场设立了尾叶桉5种初植密度:①1m×3m(3333株/hm2);②1m×4.5m(2222株/hm2);③2m×3m(1667株/hm2);④1.5m×4.5m(1481株/hm2);⑤3m×3m(1111株/hm2)的试验,分别于2年生、3年生和4年生时进行了调查和经济分析。结果表明:⑴尾叶桉初植密度在1111~3333株/hm2范围内,林龄4年内,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上是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平均胸径与树高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⑵密度3333株/hm2由于株数多,产量最高,利润也最高。⑶从第3年开始,密度1667株/hm2的材积年生长量增幅最大。⑷5种密度的胸径生长的高峰值都出现在前2年;第3年的生长量几乎减少2/3,造林密度越大,减少量越多;至第4年各种密度的年生长量几乎相近。树高生长的高峰值也都出现在前2年,第3年的生长量减少2/3,第4年又减半,至各种密度的树高年生长量几乎相近。除3333株/hm2的材积生长高峰值出现在第2年之外,其它密度的材积峰值都出现在第3年,第4年开始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9.
潘辉 《福建林业科技》1998,25(3):23-26,39
在用密度管理图进行林分蓄积的动态预测时,建立在优势木平均高和每公顷株数基础上的收获密度效应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具体林分的预测精度偏低。本文以立木度Rv为修正系数,来反映林分内营养空间结构对蓄积的影响,从而提高密度管理图的应用精度。该方法可以使福建省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密度管理图对蓄积量的预测误差标准差分别从44.32m3/hm2、23.11m3/hm2减少到17.47m3/hm2、5.23m3/hm2,提高密度管理图在实践中应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在杉木分布北缘的苏南低山丘陵试验研究表明,利用萌芽杯幼龄速生的阶段优势,能发掘短轮伐小径材的生产潜力。影响萌芽林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更新林分种源的遗传特性,立地条件,伐桩密度与更新方式。在山洼、山谷阴坡坡脚等优良立地,实施2250~2400株/桩·hmt2密度控制,小块状更新,集约肥培管抚,9年生萌芽林蓄积量达118.2~126.7m2/hm2,可产出约85%的小径材.在山坡中下部中等立地条件,实施较高密度(3000~3300株/桩·hm2)控制,窄带状(8~10m宽)更新,集约管抚,9~15年生蓄积量达111.7~139.6m3/hm2,可产出约40%的小径材和农用椽材。而在较差岗坡立地,即使采取高密度(4500株/桩·hm2:),窄带状荫芽更新与高水平集约管抚,也无生产小径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日本柳杉和杉木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日本柳杉和杉木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6年生,密度为1770株/hm^2的日本柳杉和杉木混交林,其两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分别可达到152.10Kg和73.7Kg。林分生物量达到268.00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248.05t/hm^2(日本柳杉生物产量为228.15t/hm^2,杉木19.90t/hm^2)占林分总生物产量的92.70%;草灌层总量为10.22t/hm^  相似文献   

12.
红锥天然林生长规律与生物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华安金山林场红锥天然林调查表明,红锥生长快,34~38年生树高可达21.9~23.7m、胸径可达20~30cm。全林保存密度572株/hm2,蓄积量366m3/hm2;Ⅱ级立地级保存红锥600株/hm2,蓄积量高达483m3/hm2,生物量500.87t/hm2,材积年生长量可达13.4m3/hm2;Ⅲ级立地红锥蓄积量342m3/hm2,生物量354.65t/hm2。林分生产力很高,树高速生期为4~18年生。胸径速生期为6~14年生,材积速生期为10~27年生,34~38年生的红锥尚未达到数量成熟。表明红锥适应性强,不苛求立地,生长潜力大,极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与现有人工林分密度的调查结果,提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与不同培养目标的林木密度调控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密度以中密度为宜,植距在1.4 m ×2.0 m 和2.0 m ×2.0 m 之间,每公顷3 555~2 490株。试提出不同培养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管理模型如下:(1)小径材(12~16 cm ),伐期20 a,立地指数14~16,造林密度3 600~330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2 340~2 14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1.61~14.54 m 3·hm - 2。(2)中径材(18~24 cm ),伐期25 a,立地指数16~18,造林密度2 775~2 49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1 560~1 39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3.02~17.47 m 3·hm - 2。(3)大径材(26~32 cm ),伐期30 a,立地指数18~20,造林密度1 995~1 725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900~750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6.20~16.76 m 3·hm - 2。  相似文献   

14.
以密植超短轮伐为主的栽培经营试验,在全国12个省(区)、市建立了13个试区,26个试验点,共分5种自然类型。每公顷的造林密度一般为5000~10000株;沿海试区15000~20000株。轮伐周期1~2a;北方局部地区为3~5a。试验林的生物量较一般薪炭林提高3~5倍;西北地区为5~8t/(hm2·a);东北、华北7~10t/(hm2·a);华中地区6~20t/(hm2·a);西南10~20t/(hm2·a);南部沿海20~50t/(hm2·a)。同时从全国传统薪炭林树种和乡土树种中,筛选出60个优良树种,供各地选用。  相似文献   

15.
火炬松建筑材林栽培模式研究阶段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低丘中层红壤上栽植火炬松,施过磷酸钙0.5kg/株效果显著;但块状整地(1.2m见方)与全面整地、40cm×40cm×30cm穴与70cm×70cm×60cm穴以及每年5月幼林抚育1次与每年2次的其生长差异均不显著。根据上述试验结果以及对浙江与皖东丘陵现有火炬林分生长分析,初步认为火炬松建筑材林合理栽培模式为:造林密度1665株/hm2,1m见方块状整地,挖40cm×40cm×30cm植树穴,施基肥过磷酸钙0.5kg/株,造林当年抚育2次,第2~3年每年1次。上述栽培模式经经济分析表明:造林成本不到旧栽培模式(全垦大穴、大量施肥、每年抚育2次以上,造林密度1050株/hm2)的1/2,而收入增加2/3,旧的栽培模式造林无盈利可言,而新的栽培模式主伐时可盈利12750~23250元/hm2。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石灰岩区连翘水保经济林林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太行山石灰岩区野生连翘标地调查材料,分别拟合了连翘产量(果实鲜重)及连翘覆盖度与连翘灌丛密度的回归方程。由拟合方程导出,阳坡连翘灌丛适宜经营密度范围为4000丛/hm2~5000丛/hm2,阴坡为3000丛/hm2~4000丛/hm2。在此密度范围内,能形成一个以连翘为主体(盖度0.6以上)灌、草相结合的灌草丛群落。此外对灌草林地类型中,连翘压条自身繁殖的方法作了试验  相似文献   

17.
木麻黄苗期施肥和密度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田间按正交设计方案,进行木麻黄苗期氮、磷、钾施肥试验,并安排了木麻黄苗木五种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合理配施氮、磷、钾肥能提高苗木生长量,最佳施肥组合为氮300kg/hm2、磷900kg/hm2、钾150kg/hm2;适当增大苗木株行距有利于苗高、地径的生长;在一定密度限度(150000株/hm2)下,苗木生物量随密度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杉木建材林初植密度幼龄期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镇丘陵地区的上国营林场,选用广西融水优良种源,采用3330-166650株/hm^2的11种初植密度营建杉木短轮伐建材材林,探讨不同橼材(小条木)和小径材生产的效应,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对树冠、胸径、树高、高径比、幼林蓄积、地上部份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幼林木材基本密度(6年)影响不明显。3370-5550株/hm^2造林密度是该地区短轮伐期小径材作业适宜的初值密度,可望8年间伐椽材  相似文献   

19.
《河南林业科技》1994,(4):46-46
断根促萌快速改造刺槐疏林为了尽快恢复林相,改造刺槐疏林,辽宁省喀左县水土保持总站李京图等采取断根促萌措施取得满意效果。平均株数由1110株/hm ̄2(分布不均)发展到14610/hm ̄2,为原株数的13倍。比工程造林降低营林费用33%。断根时间:3月...  相似文献   

20.
滩地柳树无性系人工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长江滩地4年生苏柳172等无性系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蓄积量生长和林木干形影响显著,1m×1.5m密度林分,蓄积年生长量达27.5m^3/hm^2,滩地柳林造林密度应不低于1667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