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汪辉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10-14411
根据皖南茶区茶树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依据人工智能化的相关知识,开展茶树病虫害智能化防治专家系统的研究,力求为我国茶园病虫害智能化防治探索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陕南茶区主要集中在汉中、安康、商洛等地,近年来,陕南茶区茶树病虫害不断增加,且防治难度较大。笔者针对陕南茶区的特有的气候环境特征,通过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该地区茶树病虫害的生物调控技术。以期促进陕南地区茶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年系统研究和防治实践,掌握黄山地区茶树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和绿色防控技术,提出黄山茶区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4.
城固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践及其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固县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茶树病虫害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实施项目带动和示范引导,建设生态观光茶园,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总结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背景、技术路线、主要做法,集成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对陕南茶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近年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掌握了皖南山区茶区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发生特点。该文针对皖南山区茶区病虫害防控总结提出了"农业健身栽培技术+理化诱杀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生态控害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使用,并分析相关效益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茶园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对汉中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茶区现有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我省大部分茶区气侯温暖,雨量充沛,植被丰富,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近年来大面积开荒,栽培管理等技术滞后盲目用药,更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 1 茶树害虫的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龙胜茶区面积的不断扩大,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已上升为该茶区主要的茶树病虫害之首,且危害日益严重,极大阻碍了茶叶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和生产实践,初步摸清了该地区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特点及规律,并总结出了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云南大多数茶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茶区气候温和,终年无严寒酷暑,大多数害虫均无明显越冬现象,因此云南茶区的一些害虫具有与内地不同的危害性,本文对云南省耿马县茶树病虫害及发生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云南芒市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探究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意义;总结了茶树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分析了推广应用绿色防控这项技术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各茶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陈洪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29-8530
[目的]了解闽、浙部分地区茶叶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药剂的使用情况,为做好适时、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对福建、浙江部分地区茶园茶叶的病害和虫害的种类、数量、发生为害时期和药剂防治所用农药的种类、剂型的大致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闽、浙部分地区茶树上常见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时间遍及全年,许多茶园病虫害表现出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和危害。农药类型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使用较多,有机磷农药使用比例下降,生物农药使用较少;农药剂型中,乳油占50%以上,其次是可湿性粉剂,生产中要注意引导剂型转换。[结论]为新农药品种的开发、农药的合理使用及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对梵净山茶叶产区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梵净山茶区自然生态条件、地质特征、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梵净山茶区茶叶质量上乘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亓黎  王荣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99-101,83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是近年来在各地茶园发生严重的刺吸茶叶、传播煤菌的害虫.随着黑刺粉虱对环境适应性及抗药性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其持续暴发,给茶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深刻认识黑刺粉虱的生态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途径尤为重要.本文就黑刺粉虱的生态学特性与暴发的原因以及可持续的控制途径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黑刺粉虱发生的生态学原因,力求探索利用生态调控等相关方法以有效持久的控制黑刺粉虱种群.  相似文献   

14.
福建是我国最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中的重金属含量是评价茶叶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福建主要产茶区茶园不同深度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以及主要栽培茶树品种中重金属富集性的研究,对福建地区茶园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为科学评估茶园重金属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红茶的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 μg?mL -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 μg?mL -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 μg?mL -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相似文献   

16.
典型黄茶滋味品质特征属性及相关滋味化学组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黄茶是我国的特有茶类,特殊的“闷黄”工艺形成了黄茶独特的滋味品质,探究黄茶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及其相关的化学物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黄茶滋味特征形成的化学贡献机制,为黄茶生产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我国传统黄茶产区典型黄茶样品,经滋味品质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研究典型黄茶滋味特征属性及相关化学组分。【结果】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不同产区及不同类型黄茶产品感官滋味在鲜、厚、收敛性及粗糙感等属性方面表现出差异;不同产区黄茶在滋味化学组分含量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本试验的典型黄茶样品中,滋味厚度和收敛性较为相关;粗糙感主要由鲜叶原料较低的嫩度引起,是区分安徽多叶型黄茶和其他黄茶类别的重要贡献因子,同时推测由于本试验条件下的黄大茶样品没食子酸含量较高,化学组分中没食子酸、没食子酸/黄酮总量比值(GA/Fla)、没食子酸/儿茶素总量比值(GA/Ca)及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比值(GA/Alk)与滋味粗糙感呈现较高相关性。黄茶滋味鲜感主要与茶汤中氨基酸有关,其中谷氨酸、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比值(Thea/aa)及鲜味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Umami/aa)表现出与黄茶滋味鲜感的较强相关性。【结论】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粗糙感是多叶型黄茶的典型滋味特征。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样品特点而表现出没食子酸、GA/Fla、GA/Ca及GA/Alk与黄茶滋味糙感相关;谷氨酸、Thea/aa、Umami/aa与黄茶滋味鲜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周邦君 《古今农业》2006,(4):108-117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省区之一。清代四川茶叶生产大致呈现出衰落→恢复→扩展→平稳发展→衰落的历史轨迹。川北、川东、川南的茶叶生产比较引人注目,但川西因在边茶销藏过程中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故茶叶生产最盛。当时,川茶品类繁多,其中不乏名茶,如蒙顶茶、青城茶等。在种植、采摘、制作、收藏方面,四川茶叶生产有较精细、完整的技术体系。清末,四川茶叶加工技术得到一定改进。对清代四川茶叶生产规模与水平的估价,必须非常慎重。采取眼光向下的态度,切实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逻辑,是一个重大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生产过程中枣农的知识需求与专家的知识供给之间存在技术断层,互联网的接入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还没有普及,基于Web的枣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使用受到了限制。考虑到手机的高普及率及短信的易用性,将短信和枣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结合起来,设计实现了枣病虫害诊断短信平台。试验结果表明:枣病虫害病诊断短信平台平均反应时间为15s,对常见31种病害和42种虫害的诊断正确率为90.37%。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推进了枣病虫害智能诊断的应用,对扩大枣病虫害诊断知识的应用范围,降低专家系统的使用难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茶园虫害生态综合防控技术。[方法]在湖北省十堰市果茶研究所茶园内,研究采用粘虫黄板(规格:200 mm ×250 mm)、OK-TS1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综合防控技术对茶园害虫的防控效果。[结果]4~6月黄板防控效果较好,进入7、8月后杀虫灯防控效果显著;通过统计黄板和杀虫灯害虫捕捉量,十堰茶园害虫以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其中,假眼小绿叶蝉以5~6月和入秋时节为暴发期,茶蚜主要在初春及6、7月为害,茶橙瘿螨主要在6、8月为害嫩叶;蓟马在5月出现,7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茶毛虫和茶尺蠖主要在6~8月为害成熟叶。[结论]研究结果为茶叶绿色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鑫  陈芬洁  俞婷婷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509-2512,2523
通过对安徽省名茶产地的实地调查,从地质学角度分析了安徽省名茶产地的地质背景对土壤中元素组合、土壤类型的影响,探讨了茶叶品质与立地环境的关系,分析了茶叶优异的品质与地质背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名茶产地的成土母质主要为石英砂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等,成土母质各有特点;各类成土母质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有益的微量元素对提高茶叶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从已发现的名茶产地地质学规律出发,提出了安徽省的名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