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1年以来,云南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研究结合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指出现阶段云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生态理念薄弱、公共基础设施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等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产业美”“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云南乡村的建议,通过提倡绿色高效生产、构建和谐生态环境、营造和谐乡村生活、注重人文和谐发展等措施,推进云南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发展休闲农业经济中的散、小、弱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与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使乡村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与自然不和谐、人与人不和谐、人与社会不和谐难题。要有效解决问题,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生态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重视乡村生态社会建设,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期,乡村振兴的基础是生态宜居.要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必须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为农村人居环境的不仅能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更能提高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本文通过对临泉县省级美丽乡村柳树沟村的调研,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解读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以...  相似文献   

4.
和谐乡村文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文章在和谐理念下解析乡村文化的内涵,审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积极探索和谐乡村文化建设的策略,即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民生与生态共进。乡村旅游建设只有与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深度融合,方能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基于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分析阳朔县的乡村旅游可以发现,其乡村旅游建设存在着忽略保护优先原则、盲目开发、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问题。要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健康发展,该县的乡村旅游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秉持人与自然平等的原则,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巩固好生态保护的战果。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坚持因地制宜和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治理主体上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乡贤的协同治理作用,在治理内容上要重点推进和谐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和现代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景观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陇东村的乡村文化特色为切入点,研究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陇东村既注重保护历史特色、生态底色,又兼顾现代化的人性设计和村庄发展的融合,通过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同乡村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改善乡村的空间环境与生态质量,充分体现了乡村的自然和谐之美,成功打造了生态环保、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充实的“魅力陇东”,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公共景观设施“美丽”的传承与嬗变的具体路径,是类似山区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范本。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建设美丽乡村,美化绿化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抗病抗虫性强、易繁殖、易管理、成本低,并且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树种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现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概念,总结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及未来发展方向。最后,进一步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及前景,丰富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理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更加生态化、和谐化和全面化。  相似文献   

10.
沈中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41-19942
乡村旅游发展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首先界定了乡村旅游的范畴并阐述了和谐新农村的内涵,继之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互动作用,最后提出了二者的互动途径。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解不同地域乡村生态景观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针对性地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通过对全国范围内1 107个村庄进行的生态景观问卷调研,评价了不同地域乡村村庄生态景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1)调研乡村对自身发展各方面的评价均不理想,仅“民生和谐”达到满意程度,乡村旅游发展不满意程度最高;乡村特色缺失严重,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有待改善;(2)乡村居民点空心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可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潜在资源;(3)村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和村庄绿化方面均有待改善;(4)农田沟路林渠生态景观基础设施存在绿化不足、过度硬化、沟渠废弃、林网不完善、缺乏管理等问题;(5)各地区间比较,华东地区在乡村生态景观建设方面情况最好.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开展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治理居民点空心化、加强村庄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加快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几个方面来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因而,建设美丽乡村 是改善当前农村发展现状,致力于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满足乡村人民美好生活需 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兰兰  王宇雄 《安徽农业科学》2023,(18):254-257+275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前提是观念的现代化。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指农民物质生活“简约化”、政治生活“主动化”、文化生活“品质化”、乡村生活“安定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和谐乡村共同体建设为“基石”,促进农民生活观现代化,建设和美乡村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改善农民生活,振兴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里的一项重要要求,对建设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在生态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乡村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在可持续化发展的前提下,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提高环境承载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乡村振兴.文章阐述了绿色发展振兴乡村的内涵与必要性,概述了当下乡村绿色...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20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持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可持续性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谐,关系到大众的根本福祉。据此,我们要立足实际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精心规划、精致建设、打一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攻坚战。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论述了江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环境整合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沈渝德 《乡村科技》2019,(5):58-58,60
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转变了传统的乡村建设模式,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到村容村貌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所说: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提高。而艺术介入正满足了乡村建设中的不足,可从多方面改变和推动乡村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8.
吴昌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612-3613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背景,以徽州地区为例,剖析了其在村落选址、古村落空间布局、建筑特色、文化特色方面的核心理念,认为新农村建设也应汲取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思想与发展经验,合理利用地形,注重地域差异,结合民风民俗,打造和谐宜居的居住空间,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已成为共识,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如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进一步增强其贡献力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发展原则、模式着手,探讨江苏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县乡村体制”正逐步向“市镇村体制”演变,这种演变的内在合理性从根本上言之在于改革开放让我国国力大增,从而有能力把“县乡村体制”改造成“市镇村体制”。要根据“市镇村体制”的四大功能即发展功能、服务功能、文化育民功能和民主法治功能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根据“市镇村体制”统一规模地来设计和谐统一的城乡运行制度,推进我国城乡统一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