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究吲哚乙酸添加的先后顺序和质量浓度对周丛生物去除水体中氮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人工培养的周丛生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预先经过吲哚乙酸培养的周丛生物(预处理组)和未经过吲哚乙酸培养的周丛生物(对照组)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0、5和10 mg·L-1)吲哚乙酸的氮磷污水中培养.结果 表明,添加吲哚乙酸提高了周丛生物对水体...  相似文献   

2.
周丛生物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碳源利用角度探讨了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对周丛生物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的影响。以人工培育的周丛生物为材料,在温室培育20 d后施加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使用Biology生态测试板在群落水平上对微生物碳源利用特性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和多功能指数。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25、50、100 mg·L-1高浓度IAA处理后,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显著增加,特定的碳源(如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发生变化,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说明高浓度IAA可以促进周丛生物的碳代谢活性,为探讨周丛生物的扩大培养与富集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Ⅱ)和畜禽粪便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常共存于养殖废水,为了阐明牛粪DOM对周丛生物吸附去除废水中Cu(Ⅱ)的影响,研究了牛粪DOM存在条件下周丛生物对Cu(Ⅱ)的吸附容量、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特性,并结合解吸特性和红外基团分析结果,分析了DOM影响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牛粪DOM含有大量的羟基、羧基、磷酸基团,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有竞争抑制效应;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纯周丛生物对Cu(Ⅱ)的吸附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相关性系数均较高,而加入DOM后,Langmuir模型拟合的相关性系数要高于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纯周丛生物对Cu(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DOM的加入不改变其吸附动力学特性;解吸试验结果表明纯周丛生物对Cu(Ⅱ)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和络合吸附的方式进行,而加入DOM后离子交换吸附比率降低,表面络合吸附比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探讨在添加或不添加NaN_3条件下,不同周丛生物投放量(干质量0.1、0.2、0.3、0.4 g/L),温度(10、15、20、25、30、35℃),pH(4、6、8、10)和起始罗丹明B质量浓度(1、5、10、20、40、80、160 mg/L)对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的影响,并通过HPLC–MS分析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具有一定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在本试验周丛生物的用量范围内,随着用量的增加,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其过程主要是2阶段的协同过程,涉及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以吸附为主;不添加NaN_3的周丛生物去除罗丹明B的最佳pH为6,温度为30℃;添加NaN_3的周丛生物对罗丹明B的最佳吸附pH为6,温度为20~30℃;等温线以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周丛生物+NaN_3组更符合Langmuir模型;HPLC–MS检测结果表明,周丛生物降解罗丹明B产生1个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91的中间产物,其降解过程可能是一个逐步脱乙基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周丛生物对"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高负荷农业面源污水的影响,试验布设了有无周丛生物铺装的2种"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用于处理高负荷农业面源污水。结果显示,在进水流量在50-150 m~3·d~(-1)的情况下,有周丛生物组合工艺对TP,TDP,TN,NO_3~--N和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7%,94.2%,93.3%,80.4%和91.8%,比无周丛生物组合工艺平均去除率分别高30.0%,33.2%,22.0%,27.2%和28.0%。通过刈割,水生植物可以从系统中带走相当一部分氮磷,两次刈割结果显示,有周从生物存在时,从系统中带走氮磷负荷分别为63.3 kg和9.3 kg,是无周丛生物携带的氮磷1.45倍和1.38倍。周丛生物的铺装提高了"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高负荷农业面源污水的能力,适用于高负荷农业面源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磷浓度条件下,三氯生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影响。[方法]测定不同磷浓度条件(0、2.5、50.0 mg/L)不同浓度三氯生(50、200μg/L)对斜生栅藻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从3个方面研究不同磷浓度条件下三氯生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影响。[结果]在3种磷浓度条件(0、2.5、50.0 mg/L)下,三氯生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斜生栅藻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Yield、Fv/F0、NPQ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斜生栅藻抗氧化系统酶(SOD、CAT)及磷代谢相关酶(ACP、AKP)活性亦发生相应变化。[结论]三氯生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影响与环境中磷浓度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设置0.01、0.05、0.10、0.15、0.20 mg/L 5个不同营养盐磷浓度梯度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磷水平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的生长与水体中磷浓度相关,在培养周期内,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磷浓度对斜生栅藻生长有促进作用,在磷浓度0.15 mg/L条件下,藻密度达到最高值,为129.25×104个细胞/mL,当磷浓度提高到0.20 mg/L时,藻密度降低到108.18×104个细胞/mL,说明在5个磷浓度梯度中,磷浓度0.15 mg/L为斜生栅藻生长最适浓度,而高于该浓度时会限制斜生栅藻的生长。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营养盐氮充足条件下,磷浓度提高促进了藻类暴发式生长,说明水体中磷浓度升高是水华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水体磷浓度对斜生栅藻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关玲  李伟  丛超  刘朝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76-11577
[目的]研究磷浓度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以防止和控制"水华"的暴发。[方法]从斜生栅藻细胞数目、藻比增长速率和藻最大现存量几个方面对磷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通常水体情况下,斜生栅藻的生长随着水体磷浓度的升高而加快,斜生栅藻生长的最适磷浓度为2mg/L左右,低浓度和较高的磷浓度都会对斜生栅藻的生长起一定的限制作用。自然水体中当磷浓度达到0.02mg/L就被界定为水体富营养化,这时斜生栅藻就会随着外源磷向水体的输入而生长增快,一般情况的水体磷浓度均低于2.00mg/L。降低自然水体中磷浓度的增加是控制绿藻"水华"暴发的根本措施。[结论]该研究为"水华"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利用SBR反应器探讨磺胺嘧啶对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磺胺嘧啶减少厌氧释磷量和好氧吸磷量,降低系统除磷效率;高浓度磺胺嘧啶(20 mg/L)降低微生物增殖和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另外,磺胺嘧啶提高活性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总量和脱氢酶活性,改变PPX和PPK酶的活性。该研究结果可为含抗生素废水的生物处理系统的操作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于2021年6月26日-7月10日对上海浦东地区芦潮引河3段河流进行连续挂板采样,研究不同污染程度河流中周丛生物的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共采集12次,获得36个样品,对18S rDNA 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主要类群为轮虫、绿藻、纤毛虫。不同污染程度河流周丛生物群落组成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污染最严重的Y点样品优势属为Pentatrocha、Lagenidium、Dinovorax、Symbiodinium等,其特有属有Calycofera、Crucigeniella等;污染较为严重的H点样品的优势属为Ptygura、Oedogonium、Philodina、Physocypria等,特有属有Eccrinidus、Hyphochytrium等;无污染的G点样品优势属为Cyclotella、Prunus、Vorticella、Chlamydomonas等,特有属有Actinochloris、Adelina、Albugo等。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趋势对应显示,TDS、盐度、pH和污染程度为影响周丛生物群落变化的显著性因素。不同生物对于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优势属对于环境因子的选择性趋势更加明显。主要周丛生物类群(纤毛虫、轮虫、绿藻)在不同污染程度河流中群落丰度变化不同,调查周期内,在受到污染的G点和Y点周丛生物群落出现了绿藻代替纤毛虫的群落演替趋势。本研究为受污染水体周丛生物生态功能评估及环境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周丛生物(膜)作为一种环保绿色、造价低廉的污染物去除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植物果壳的资源化利用,选择花生壳、核桃壳和夏威夷果壳3种果壳,使用SEM和FTIR表征其表面微观特征与化学基团,探索植物果壳作为SBBR反应器填料的可行性,考察果壳类型对生物膜特性和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果壳表面粗糙多孔且富有OH、COOH等亲水性基团,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花生壳上生物膜量呈现“先增后降”变化,试验前期从6.80 mg·cm-3上升至24.66 mg·cm-3。后期花生壳软化分解,生物膜量不断降低,与试验前期基本持平,生物膜中夹杂过多腐烂的代谢产物,导致EPS含量最低(49.90 mg·g-1),DHA低,生物膜活性差,对COD、NH4+-N长期去除效果不理想,仅能达到约65%;核桃壳、夏威夷果壳上生物膜量含量高,试验前期分别从7.98 mg·cm-3和8.45 mg·cm-3快速上升至26.75 mg·cm-3和25.96 mg·cm-3,之后缓慢上升。悬浮于反应器中的核桃壳受到强烈水力剪切作用,污染物传质效果的增强促进微生物EPS分泌,EPS含量最高达66.44 mg·g-1;2种果壳生物膜DHA均呈现“先增后稳”变化,最高达到81.72 mg·g-1·h-1,生物膜活性高,对COD、NH4+-N去除率不断增长,最高均达到90%左右。因此,除花生壳外,核桃壳和夏威夷果壳结构稳定,生物膜特性良好、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可作为填料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2.
四环素由于其低生物降解性和水溶性而在水环境中持续存在,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较高的潜在风险。为探讨水环境中残留的四环素与藻类的相互作用,以斜生四链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斜生四链藻对水中不同浓度四环素(0.5、1.0、1.5、2.5、4.0和6.0 mg·L-1)的胁迫响应及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各浓度四环素处理组均对斜生四链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到了72.99%,四环素对斜生四链藻的半数效应质量浓度(96 h-EC50)和抑制效应为80%质量浓度(96 h-EC80)分别为2.46和6.9 mg·L-1。在相同浓度四环素胁迫下,斜生四链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和Fv/Fm值呈现出和斜生四链藻细胞密度变化相同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6.0 mg·L-1浓度处理组中斜生四链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96 h的抑制率分别是87.32%、66.91%和87.58%,Fv/Fm值降幅达到了77.4%。在低、中、高浓度四环素(0.5、1.5和6.0 mg·L-1)胁迫下暴露96 h,斜生四链藻的丙二醛(...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不同通风量对堆肥化过程中nir K基因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阐明通风量与氮素转化和氮损失之间的关系。堆肥共设置3个处理,即对照不通风(静态堆肥CK)、通风量0.05 L·min-1·kg-1(微好氧堆肥TF1)和通风量0.2 L·min-1·kg-1(好氧堆肥TF4),分析不同时期堆肥样品的铵态氮、硝态氮、全氮等理化指标,以及不同时期堆肥样品中反硝化功能基因nir K基因数量和63 d样品中nir K基因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CK、TF1、TF4三个处理的氨气速率和氮素总损失量随着通风量增大而增大,NO-3-N含量和总氮在堆肥结束时均达到最大,与通风量呈正相关。通过对堆肥样品中nir K基因多样性和数量分析发现,CK、TF1、TF4三个处理堆肥63 d样品中nir K基因克隆文库中OTU数量分别为9、5、3个;在堆肥高温期和腐熟期,nir K基因拷贝数与通风量呈现负相关。实验结果证明通风量显著影响堆肥化过程中各种形态氮的转化以及nir K基因多样性和数量,并增加了总氮和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对细菌的毒理作用,选择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为受试菌株,采用平板计数试验、对数生长数学模型、细菌表面Zeta电位、荧光偏振法、透射电镜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P.fluorescens的比生长速率、代时、细胞表面电势、细胞膜流动性、细胞损伤程度和DMP在细胞内外分布,研究DMP对P.fluorescens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经0、10、20、40 mg·L~(-1)的DMP暴露后,细菌比生长速率减小,而代时增加;细菌表面Zeta电位从-12.21±0.56mV逐渐降低为-18.13±0.67 mV,同时DMP增加了细菌细胞膜的流动性,导致细胞明显变形、质壁分离严重并伴有内容物的泄露;在细胞内,DMP累积浓度从0.11±0.10 mg·L~(-1)增加到6.78±0.25 mg·L~(-1);在细胞外,DMP累积浓度从8.44±0.37 mg·L~(-1)增加到30.52±0.88 mg·L~(-1)。研究表明,DMP破坏了P.fluorescens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影响了细菌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利用响应面法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细菌浓度、pH和培养时间为自变量,生物膜形成量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培养条件的最优值,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最佳培养条件为:LB培养基pH7.5,细菌接种量为1.2×10~7 cfu/mL,培养时间11.5 h。在该优化条件下,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量OD_(600nm)可达0.60左右;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此时形成大量的细菌聚集体,80%的视野已经被细菌覆盖,细菌活性很高,生物膜形成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人工潟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山城市沙滩是东海杭州湾的一处人工潟湖,是上海首个滨海4A级景区,由于潟湖本身复杂的物理海洋学性质,为了确保金山城市沙滩水质优良,近年来一直在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本研究从2016至2018年,连续3年夏季对该潟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6—2018年夏季浮游植物种类不断增多,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10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较多。优势属共发现13个,优势度较大的是微囊藻属(Microcystis)、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直链藻属(Melosira)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其中微囊藻属是夏季第一优势属,其他优势属重合度小。2016—2018年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很大,分别为50.78×10~4~5 957.52×10~4个/L、5.35×10~4~25.67×10~4个/L和474.87×10~4~1 026.94×10~4个/L,其中微囊藻丰度最大,分别占97.88%、68.18%和77.23%。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第一优势属优势度总体下降,说明经过生态修复,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正向演替,生态风险有减小趋势。RDA分析表明,总氮、总磷、铵盐、亚硝酸盐、无机磷和硅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硅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无机磷与该潟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源性N和P对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分解过程中的N、P、K含量变化,了解混合凋落叶分解对外源性N和P的响应机制,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火力楠和马尾松混合凋落叶置于火力楠林地及马尾松林地,分别设立4块5 m×5 m的小样方,喷施N、P和N+P,比较其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的N、P、K含量变化。【结果】在2种林地的不同处理下,24个月后,火力楠林地混合凋落叶残留量为施N(4.99 g)对照(4.14 g)施N+P(2.17 g)施P(1.16 g),马尾松林地混合凋落叶残留量为施N(2.72 g)对照(1.21 g)施N+P(0.36 g)施P(0.16 g),施N对火力楠和马尾松林下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有抑制作用;施P后两者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均不同程度地有所加快;施N+P后两者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也均加快,但慢于施P处理。马尾松林下混合凋落叶残留量均小于火力楠林下混合凋落叶残留量。分解24个月后,火力楠林地施N、P和N+P的混合凋落叶N质量分数分别为13.72、12.34和13.70 g·kg~(–1),而马尾松林地分别为12.63、13.46和14.54 g·kg~(–1),均显著大于其凋落叶的初始N质量分数(9.90 g·kg~(–1));施P和N+P处理的火力楠林地混合凋落叶P质量分数由初始的0.38 g·kg~(–1)分别增至0.86和0.74 g·kg~(–1),而马尾松林地混合凋落叶P质量分数由初始的0.38 g·kg~(–1)分别增至1.37和1.05 g·kg~(–1)。凋落叶K含量的变化无规律。【结论】火力楠和马尾松混交可促进火力楠凋落叶分解,提高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转基因玉米的生态安全问题,2015年分别于玉米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和完熟期采集土壤样品,并采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了转cry1Ab和epsps基因玉米C0030.3.5种植对土壤古菌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cry1Ab和epsps基因玉米C0030.3.5(TM)和受体玉米DBN318(PM)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古菌数量为1.41×10~9~4.04×10~9copies·g~(-1)土,随生长时期的推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同一生长时期和土壤样品采集区域,2种玉米古菌16S rRNA基因丰度间无显著差异。T-RFLP分析共获得15种不同长度的T-RFs,其中89 bp和184 bp片段为优势种群,同一生长时期和土壤样品采集区域每种优势种群在TM和PM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古菌Shannon指数除PM非根际土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外,其他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TM和PM根际土古菌Evenness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为先降低后升高,而非根际土古菌Evenness指数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同一生长时期和土壤样品采集区域TM和PM的Shannon指数间及Evenness指数间差异均不显著。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土壤总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古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TM和PM土壤古菌群落在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均未发生明显分离,说明TM和PM土壤古菌群落组成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转cry1Ab和epsps基因玉米C0030.3.5土壤古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组成与受体玉米DBN318无显著差异,古菌丰度和多样性主要受生长时期的影响,受土壤样品采集区域的影响不显著,土壤总氮和硝态氮是调控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氮(N)、磷(P)添加条件下4种种植密度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各器官碳(C)含量、储量和分配比例进行研究,以期为氮沉降和磷添加背景下森林碳储量分配格局的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樟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铵(NH4Cl)作为氮肥模拟氮沉降,以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_2PO_4·2H_2O)作为磷添加,设置4个水平:不加N和P(对照,CK),加N,加P,加N和P(N+P)。N、P及N+P每年的添加量分别为NH4Cl40 g·m-2、NaH_2PO_4·2H2O 20 g·m~(-2)和NH4Cl 40 g·m~(-2)+NaH_2PO_4·2H_2O 20 g·m~(-2);种植密度设置4个水平,即10、20、40和80株·m-2。【结果】各氮、磷添加和密度处理下幼苗的根、茎和枝的C含量基本上差异不显著,而添加N和N+P能够促使樟树幼苗叶的C含量上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樟树幼苗叶片C含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N、P添加处理基本上能够促进幼苗单株C储量和单位面积C储量的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幼苗C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樟树幼苗叶的单株C储量和单位面积C储量分配比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高密度种植有利于茎的分配比例增加。N+P添加处理对幼苗C储量的促进效果大于单一N或P添加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屎肠球菌胞外多糖对Cd胁迫条件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水培试验法,在含有Cd(20、40 mg·L~(-1))的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胞外多糖(500、1 000 mg·L~(-1)),考察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相关代谢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Cd胁迫明显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效率与幼苗各器官的发育情况,而添加不同浓度的屎肠球菌胞外多糖可以显著促进Cd胁迫下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根部发育,但水稻萌发后的芽长受到显著抑制,而这种抑制作用在水稻幼苗生长阶段并未观察到。在Cd胁迫条件下,胞外多糖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内类黄酮与花色素苷的含量提高了18.6%~208.7%,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显著上升,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胞外多糖提高了Cd胁迫下水稻叶片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羧酸盐的含量,并可能通过加强渗透作用来降低Cd对水稻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屎肠球菌胞外多糖可以显著缓解Cd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