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华占是由黄新占与丰华占杂交育成的早中晚稻兼用型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高于杂交稻汕优63,米质达国标1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具 有较好的耐热性,同时还是一个两系恢复系。由黄华占衍生出的4个品种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黄华占的育成与利用证明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 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2.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核心种质的创新利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丰八占及其衍生系列品种丰华占、丰丝占、黄华占、华新占、黄莉占、黄丝占的选育过程及选育结果,从丰产性、优质性、抗病性和适应性等主要性状分析了丰八占及其衍生系列品种育种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 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 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育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品种黄华占、黄莉占、黄广油占、 黄粤丝苗、五山油占(华占)、五山丝苗等,在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黄华占通过广东、 湖南、湖北等 8 省审定,是我国年度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华占共配组 142 个组合,252 次通过各级审定, 是配组组合最多的恢复系;五山丝苗通过广东、陕西等 4 省审定,共配组 47 个组合,88 次通过各级审定。以晶 两优 534、隆两优华占等两系杂交稻组合为例证,提出并倡导在南方稻区进行杂交稻育种的新策略:在华南培育 精品恢复系,在南方不同生态区创制适合所在生态区的不育系,并配组成优势互补的强势组合,形成合作共赢、 协同发展和高效互补的整体水稻育种格局。  相似文献   

5.
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常规优质稻新品种,2007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湖南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具有米质优、生育期适中、抗倒性强、稳产高产等特点。对黄华占在湖南的表现、黄华占的培育及育种体会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以黄华占、黄广油占、黄广华占 1 号等优质稻核心种质衍生系统为主体,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指导 下,依据核心种质理想株型模式筛选高产抗倒伏材料,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鉴定相结合筛选稻瘟病抗 性基因,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筛选中低直链淀粉材料,采用感官品尝结合米饭食味计分鉴定选择优异食味品质 材料。将传统系谱法、生物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有机综合运用,选育出部标一级优质稻双黄占通过了 2021 年广 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实现了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和耐寒等优良基因的有效累加聚合。 双黄占在不同年度 和不同区域试验中表现株型理想,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稻瘟病抗性好,耐寒性强,米质达部标一级,米饭食 味佳,稻米食味品质优异。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双黄占是一个综合性状十分优良的广适性优质常规稻品种,在南 方稻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推广价值。双黄占主要选育创新有稻瘟病鉴定方法创新,稻米食味品质鉴定方 法创新,理想株型选择方法创新。探讨了双黄占品种进一步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全面系统地评价杂交水稻骨干育种亲本的米质性状,对于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274份来源于中国十余个水稻主产区的骨干育种亲本及部分国外来源的育种材料进行了基于类群划分的米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项米质性状中,籼稻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粳稻糙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籼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27.7%~97.7%,粳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16.7%~100%,籼、粳稻垩白性状的优质达标率均较低。籼稻类群中,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垩白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米质性状改良的重点,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较优,热带籼稻中IR43、GIZA 178等米质性状优良,是杂交育种的有利种质资源。筛选出10项米质指标均达三级以上的各类亲本材料共23份,这些育种材料可以作为优异的米质性状改良的基因供体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垩白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粳稻种质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黄粳占的过程,指出黄粳占是应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含有粳稻血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该品种存广东省常规稻新品种区试中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8%以上.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稻二级,中抗白叶枯病.达到广适性超级稻综合指标,于2008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同时还介绍了黄粳占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以农业部公开发布的权威文件数据为依据,从国审水稻品种选育、超级稻品种选育和水稻推广主导品种育种3个层面,对我国“十一五”水稻育种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稻育种以杂交稻、籼稻为主的格局进一步加强,国审水稻品种中杂交稻品种数占总数的77.43%,其中又以三系杂交稻占统治地位,籼型水稻品种占66.32%;水稻育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黄莉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晚造米质达国优2级,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好等优点,2008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9年参加国家华南早籼区试.探讨了水稻核心种质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及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高效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
南方稻区的杂交中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育种技术路线正确,中国率先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亲本选育、新组合配制、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上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在广适性组合较少、推广力度不够,影响超级杂交稻的快速发展,以及高产、优质和高抗有机结合的组合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拓宽水稻遗传基础,选育广适性组合、发掘特异种质资源,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超高产组合、建立轻型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推广力度3个方面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中应加快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选育具有广适性、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中稻组合,加强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概述野生稻种质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方法]在提出高大韧稻的育种理论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回顾了野生稻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重点阐述了1980~1997年高大韧课题组直接利用优异野生稻种质进行高大韧稻育种的主要研究成果。[结果]利用野生稻选育高大韧稻,首次成功向恢复系大规模地导入野生稻细胞核基因,获得野栽型强优恢复系。共获得测25、测253、测781、测258、测1012等5个优良恢复系,育成17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其中博优253为国家审定品种。将野生稻细胞核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引入恢复系,拓宽恢复系遗传背景。选育遗传背景特异的优良恢复系是新恢复系选育的有效途径。[结论]高大韧稻育种是今后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超高产水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遗传工程技术将控制植物光合作用、叶片衰老以及淀粉合成的有关基因,如FEP羧化酶(PEPC)基因、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基因、NADP-苹果酸酶(NADP-ME)基因、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ADP葡萄糖酸化酶基因,进行合理构建后导入水稻,创造出光合效率高、叶片不早衰、种子淀粉合成得以改善的新的水稻种质,从而使水稻产量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野生稻是水稻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来源。广东自1978—1980年开展首次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搜集以来,在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广州建立了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和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库,目前入圃种植保存野生稻资源5 188份、繁殖种子入库保存4 000余份,涵盖20个野生稻种;在广州和茂名各建立了1个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形成了种茎入圃、种子入库保存及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的野生稻资源保护体系。利用广东野生稻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156个品种通过国家、省、地品种审定,其中18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而且大部分品种米质达到国标、部标或省标优质3级或以上等级,说明野生稻资源在优质稻品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广东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利用工作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布局不全面,野生稻自然生存呈现濒危趋势;野生稻资源鉴评设施设备条件不完善,深度鉴评基础薄弱,影响野生稻资源充分利用。建议加大野生稻保护与鉴评经费投入,加强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野生稻资源优异种质创新、育种新材料创制和相关应用基础研究,以促进野生稻资源保护和育种利用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5.
超级稻的分子设计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超级稻育种的目标是在水稻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取得突破的基础上,通过理想株型的构建结合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来实现寻求水稻单产、品质、适应性的新突破。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将分子设计育种的知识和手段应用于超级稻育种,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超级稻品种或杂交组合。因此,对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本理论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分子设计育种对提升传统育种效率和培育超级稻新品种的前景,指出了未来超级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杂交晚稻育种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江西是长江流域双季稻比例最高的省份,结实率低是杂交晚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结实率是杂交晚稻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缩短生育期适应双季稻区抛秧和机插秧是新需求,产量水平的突破需要耐低肥和高光效育种等新资源和新技术。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重点关注结实率和成穗率,注意早熟材料的田间筛选方法,缩小试验误差等田间筛选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7.
功能型水稻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介绍了功能型水稻的概念,重点阐述了国际和国内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辅助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在培育具有保健型、辅助疗效型及其它特种功能型水稻新品种(系)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结合当前食品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从功能型水稻育种目标的社会需求趋势、加强功能型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开发复合型安全性功能型水稻产品、运用生物技术培育功能型水稻和加强水稻功能性相关生理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研究等几个方面展望了功能型水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研究与育种实践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重塑株型、利用亚种间杂交优势、使株型与优势相结合是当前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方向。新株型的共同特点是株高增加;分蘖数减少,成穗率提高,大穗;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并重。实践证明,通过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中间材料或特异种质资源,经回交或复交进行优化性状组配,是选育超高产品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