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体质量510~620 g的紫红笛鲷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麻醉后解剖,取出头肾、体肾、肝脏、脾脏,用干净的刀片居中横切、纵切,印片和涂片用Wright-Giemsa染液染色10 min,观察头肾、体肾、脾脏、肝脏4个组织印片以及外周血涂片。试验结果显示,头肾、体肾、脾脏是其造血器官。头肾能发育生成各类型血细胞,体肾能生成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脾脏能生成淋巴细胞。肝脏中未发现幼稚型血细胞。红细胞发育经过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红细胞5个阶段;原粒细胞发育至早幼粒细胞后,分化为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嗜酸性中幼粒细胞和中性中幼粒细胞,最后发育成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育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血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胞体逐渐变小,细胞核逐渐变小,染色质由疏松到致密;粒细胞中,颗粒由少到多。  相似文献   

2.
对低等脊椎动物血细胞分类、发生和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低等脊椎动物血细胞分红细胞和白细胞2类.其中白细胞又可分为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有关低等脊椎动物血细胞发生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主要集中在鱼类.鱼类血细胞发生的部位包括胸腺、头肾、体肾、脾脏、肝脏和肠粘膜下层等.血细胞的功能与维持动物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低等脊椎动物的血细胞还具有吞噬、分泌等功能,并参与了机体伤口的修复和免疫防御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暗纹东方鲀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暗纹东方Tun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少片经Wright’s氏染液染色后,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细胞中,单核细胞数目和粒性细胞数目均很少,血栓细胞数目较多。在肝脏、头肾、脾的涂片中均见到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和组织涂片技术,对人工养殖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在正常和操作胁迫下头肾的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数目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在操作胁迫后0.1、4、24 h 的变化特征.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圆口铜鱼头肾实质中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组织、造血组织、血管、肾间组织及黑色素巨噬细胞组成.各组织及细胞结构形态正常,分布规则.在操作胁迫后0.1、4 h 时,头肾中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多,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同时肾间组织增生,肾间细胞面积、核面积和核直径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在操作胁迫后24 h 时,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和肾间细胞面积、核面积、核直径均减小,并均低于正常组.组织涂片观察发现,正常圆口铜鱼头肾中主要有6类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应激后不规则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嗜碱性粒细胞持续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在应激后0.1 h短暂增多,随后持续降低;血栓细胞数量持续增加.研究表明,圆口铜鱼头肾组织和细胞在应激后较短时间(0.1、4 h)内发生显著变化,部分组织的生物功能在24 h 时逐渐恢复正常.本研究可为圆口铜鱼及其他硬骨鱼类头肾的组织学研究、养殖与驯化过程中的健康监测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细鳞鲑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末期至仔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及脾组织)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0.0~16.2℃时,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原基发生及其淋巴化的先后顺序均为胸腺、头肾和脾。仔鱼出膜前5 d胸腺原基形成,出膜前1 d胸腺即出现少量淋巴细胞,仔鱼19日龄后,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渗入胸腺实质而形成小梁,仔鱼35日龄左右,胸腺己经分化出模糊的内区和外区;仔鱼出膜前2 d,出现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仔鱼3日龄后,头肾由肾小管构成,10日龄后,组织开始淋巴化,仔鱼35~45日龄,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退化,头肾内出现血窦,并进一步淋巴化,50日龄后,肾小管退化完毕,头肾主要由淋巴组织和大量血窦构成;5日龄细鳞鲑仔鱼,脾原基出现,16日龄后,脾开始淋巴化,35~50日龄,脾内建立起发达的微血管系统以及血窦结构。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分化较早,其发育速度较其他淡水硬骨鱼类相对滞后,但组织淋巴化速度较快。本研究旨在揭示细鳞鲑早期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为实现细鳞鲑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Wright’s染色技术,观察了平均体质量为(324.24±214.7)g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外周血形态特征、血细胞发生;将调整浓度后的血液和酵母液加入灭菌后的离心管中充分混合30 s,30℃恒温水浴锅孵育40 min后涂片,干燥后用2.5%戊二醛固定6 min, Wright’s染色、封片,进行血细胞吞噬实验,分析其免疫功能。结果表明,达氏鳇外周血细胞由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等组成;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13.10±1.56)μm×(11.10±2.45)μm,小淋巴细胞体积最小,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7.31±1.21)μm×(6.07±1.35)μm。印片结果显示,头肾,体肾和脾脏为达氏鳇的主要造血器官。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淋巴细胞主要在脾脏发生,肝脏中未发现原始血细胞。酵母菌的吞噬实验表明,达氏鳇血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红细胞的吞噬率为(22.84±3.21)%,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黏附能力,这与达氏鳇自身的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用Wright’sGiemsa混合染料对日本黄姑鱼外周血涂片以及头肾、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印片染色,观察其中各种血细胞的大小、形态特征,研究了日本黄姑鱼血细胞的发生发育模式。观察发现,在外周血涂片中,除红细胞外,还观察到多种白细胞,主要有单核细胞、嗜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淋巴细胞,而嗜碱性细胞没有被发现。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发生主要在肾脏和头肾,其次是脾脏;粒细胞的发生主要在头肾和脾脏。红细胞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阶段。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逐渐变小,细胞与细胞核的体积比由大变小然后再变大。成熟红细胞除了由幼稚细胞发育而来以外,还可以进行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粒细胞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淋巴细胞经历了3个阶段: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发育和淋巴细胞相似,也经历了3个阶段: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8.
兴国红鲤外周血细胞对不同抗原免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组)、鱼害粘球菌的灭活菌(B组)和PHA加佐剂(C组)分别免疫兴国红鲤。在免疫20d后的外周血中,实验组的小淋巴细胞百分比值有所增高,同时大淋巴细胞数量在A、B两组上升,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两值下降;免疫40d后,小淋巴细胞值在A、C两组中上升,在B组中则下降。  相似文献   

9.
采用MTT颜色反应法研究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伴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lin A,Con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离体状态下对健康和ISKNV感染后存活30d或60d的鳜的头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onA和LPS能促进健康鳜头肾淋巴细胞的转化,而对感染后存活30d或60d的鳜头肾淋巴细胞没有作用;纯化的ISKNV对健康鳜头肾淋巴细胞没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但对ConA的作用有抑制,对感染后存活的30d或60d的鳜头肾淋巴细胞,纯化的ISKNV有一定的促进转化的作用.感染存活的鳜头肾中有对ISKNV的免疫记忆性T细胞.另外,用建立的ISKNV PCR检测方法对健康和ISKNV感染后存活的鳜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健康鳜为阴性,而ISKNV感染后存活的鱼,头肾、后肾、脾脏和部分鱼的心脏为阳性.ISKNV在鳜体内形成潜伏感染.  相似文献   

10.
对20尾点带石斑鱼进行了血液指标、血细胞分类和发生的研究。血液指标经测定:红细胞密度为(1.89±0.48)×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1.65±0.34)×104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7.11±0.67)g/L;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为(0.54±0.02)%,红细胞比容为(36.7±0.67)%,红细胞沉降率为(2.50±0.25)mm/h。利用Wright’s-Giemsa混染法对点带石斑鱼外周血液以及肝脏、脾脏、头肾和体肾四种造血组织染色观察发现,在外周血涂片上可区分出红细胞(包括未成熟的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3.13±6.99)%、(48.97±7.42)%、(21.03±4.42)%和(6.87±2.27)%。点带石斑鱼的头肾、体肾和脾脏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肝脏未观察到原红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