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叶斑病在我省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因病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为了控制叶斑病危害,提高花生产量,自1982年以来,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指标化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Cercosporapersonata(Berk et curt)Ell]和褐斑(C.arachidicola Hori),此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引致植株严重落叶,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的在20%以上。由于叶斑病在通常情况下,为害时间长达三个月,过去又缺乏效果好,残效期长,成本低的药剂品种,药剂防治效果不明显。1985—1986年开展了药剂防治叶斑病的小区及大面积试验,比较数种药剂防治叶斑病的效果及使用技术。其中以新农药“丰米”防病增  相似文献   

3.
花生叶斑病的生物防治 由叶片、土壤及其它生境得到了不同种的非致病菌。鉴定了这些非病原菌分离物对引起诸如花生叶斑病病原菌C.arachidicola和C.personatum的拮抗活性。筛选并确认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Pseudomonas cepacia对控制叶片致病菌有应用潜力。在实验室测定中,它们完全控制了病原真菌,在小面积田间试验中,防病效果达70%。对花生叶片每隔14  相似文献   

4.
1978~1980年,对大连染料厂及明水农药厂研制生产的90%及25%氯化苦乳剂的系统研究证明:在花生播种前,亩用有效成分量4500克,随耕地施于深15厘米以下犁沟内,耙平耢实,镇压,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效果达77.90%,增产56.21%,防病增产均明显。  相似文献   

5.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据美国报导1984年该病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病害。在我国花生产区,由于种植面积扩大,重茬地逐年增加,加剧了该病的扩散,目前主要靠农药防治,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看,不是一项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将花生野生种的抗病基因引入到栽培种中,进行抗病育种,不少国家已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选出了抗花生叶斑病的品系材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25%双苯醇可湿性粉剂较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花生叶斑病、锈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增产效果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对花生叶斑病和锈病防治的最佳浓度为600倍液,建议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7.
花生抗锈病和叶斑病间的相关分析姜慧芳,段乃雄,胡端红(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2)花生锈病和叶斑病是危害花生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单独发病时,可引起荚果减产25%~50%,若两种病害同时发生时,可引起荚果减产70%或更为严重。这两种病害的...  相似文献   

8.
我省花生连作面积较大,据调查,全省每年有三年以上连作田200多万亩,个别重点产区县(市)连作田占花生播种面积的40%以上。连作造成花生严重减产,连作一年,减产10%以上,连续三年连作,减产30%以上。为此,解决花生连作障碍,成为当前花生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得知,花生叶斑病和线虫病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叶斑病初侵染病原菌主要分布于地表,线虫主要分布于地下20~30cm土层内,据此.我们研制了“土层翻转改良耕地法”,并对其解除花生连作障碍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春季引进6个花生新品种在龙岩市新罗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以泉引1号亩产量达377.9kg,比泉花10号(CK)增产达显著水平,表现分枝数多,株型紧凑,秕果数少,饱果率高,但叶斑病、锈病发生较严重,有进一步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花生育苗移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小麦高产条件下,在麦田内套种花生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锯末育苗移栽的试验,发现该法能有效地改善花生植株性状,促进根瘤的形成和发育,减轻花生叶斑病危害。与麦垅套种和麦收后直播相比.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据报导,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对钼的反应特别敏感。钼能促进根瘤菌的固氮活性,提高固氮能力,因而对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品质有较明显的效果。 今年在吉林省召开的全国钼肥生产和应用经验交流会议上。综合各地试验材料说明,在花生上施用钼肥一般可增产5—15%,最高增产达20%以上。福建省1976年多点试验,用钼酸铵拌种、浸种,花生增产10.6—19.4%;福建省同安县每亩用20克钼酸铵拌种增产16.2—17%;辽  相似文献   

12.
花生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5万多亩,其中春花生14万多亩,秋花生约1万亩。常受锈病为害,尤以秋花生为重,品质降低,产量减少,是秋花生种植的一大障碍。近年来,我们曾用多种农药进行防治试验,但防效较差。1986年,我们从省农科院植保所引进新型除锈剂百科(Baycor 300EC乳油)进行防治花生锈病和叶斑病的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百科对春花生锈病防效达75.99—98.34%,对叶斑病防效达31.4—55.4%;产量比对照增产10.5—46.6%,对秋花生锈病的防效  相似文献   

13.
地面复盖塑料薄膜种植花生是一项新的栽培技术。我区自1980年在三个县进行小面积试验后,81年又在10个县85个单位开展大田试验、示范,取得明显增产效果。 一、花生复盖地膜增产效果 81年全区大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复盖地膜种植花生,增产显著。据8个县40处对比试验结果:复盖地膜平均亩产花生荚果857.9斤,比不盖地膜平均亩产花生荚果696斤,每亩增产荚果161.9斤,增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结果表明,安磺灵在覆膜夏花生田的除草效果达80%以上,增产13.54—20.60%其除草效果,增产效果均与杜尔相近。试验明确了安磺灵经济有效的适宜用量为50%可湿性粉剂亩施160克,同时分析了安磺灵的持效期及其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83001播种期和喷药起始期对控制花生叶斑病的影响 (Plant Disease,1982,66卷,No,7) 花生叶斑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花生病害,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和产量大幅度下降,估计年损失量为10—50%。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3~1987年辽宁省花生花叶病调查研究,花生花叶病的发病程度与花生苗期总降雨量、气温和蚜虫消长密切相关。塑料薄膜覆盖栽培可以提高土温,保湿、保肥,消灭杂草和有驱蚜效益。使用自制微量元素铬合物处理花生种子,有提高花生细胞内酶活性、钝化病毒功能,且苗期病株很少,发病程度轻,生长势好,增产幅度较大。用0.4~0.7%呋甲种衣剂拌种治蚜防病效果明显,杀蚜虫药效期可保持60~70天,并有兼治地下害虫效益。推迟花叶病的发病期7~10天,并减轻发病程度,有明显增产效益。小区试验比对照区增产30~50%。在金县、新金县1985~1986两年200亩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凡是用种衣剂拌种处理田平均亩产比未拌种田增产5~12%。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条件下,通过使用百菌清、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在连作3年花生的苗期、始花期和盛花期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喷药处理,探讨3种药剂对连作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药剂处理区对叶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其中以醚菌酯施3次药处理发病率最低,苯醚甲环唑施3次药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百菌清施3次药的增产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18.
花生叶斑病是我国花生上常发和普发性病害。田间成害的叶斑病有褐斑、网斑、黑斑和焦斑4种,其中为害最重的有褐斑和网斑。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15-30%,严重时可达50%。花生叶面喷施杀菌剂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措施。为了筛选防治花生叶斑病经济有效的新农药,对北京军区红旗激素厂研制的新杀菌剂抗枯宁进行了田间药效测定。  相似文献   

19.
叶斑病是花生上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1980、82、83年对我省花生主产区调查,病株率高达98%,产量损失轻者4%,重者达30%以上。据81、82年本课题结论,孢子量与病指数,孢子量与气候因素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直线关系,且病指数与孢子量、气候因素存在着极显著的多元回归关系。故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内在规律为有效防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摸清花生叶斑病在本县田间的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提供防治依据,1985年对花生叶斑病进行了定点观测。通过对病态观测,人工去叶模拟试验,生物产量测定及正交防治试验,初步掌握了在当年条件下田间病情的消长趋势,花生叶片的生产力,药剂对产量的影响及影响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和防治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