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葡萄黑痘病是南方多雨地区葡萄生产的主要病害,预防好葡萄黑痘病是南方葡萄成败的关键! 发生规律:黑痘病主要以菌丝(病原菌)在受害的残留物的溃疡中越冬,生命力很强,病菌可存活3~5年,每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  相似文献   

2.
葡萄黑痘病是南方发生最猖獗、损失最大的葡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葡萄的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幼叶和嫩梢感病后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干枯;幼果在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圆斑,随后病斑中部变成灰白色,稍凹陷,边缘呈紫褐色,形似鸟眼,后期病斑硬化,失去商品价值。近年来,我们在...  相似文献   

3.
董全雄  高洪 《植物医生》1998,11(5):17-17
1998年,南阳地区葡萄黑痘病大流行,轻者减收2~3成,重者达8~9成,葡萄种植户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该病在本地的发生和防治技术报告如下:一、症状本病为害葡萄的幼嫩绿色部分,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幼果染病初现深褐色圆形小斑点,后...  相似文献   

4.
葡萄黑痘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农技站(364200)薛德乾葡萄黑痘病是一种半知真菌腼国抱菌[SPhacc~anlor’tllu。deBa.-x]所致,在我县发生日趋严重,个别果园甚至于毁产无收.1发生为害规律葡萄黑疽病菌主要侵染幼用部分的...  相似文献   

5.
薛德乾 《植物医生》1996,9(2):15-16
葡萄黑痘病发生及其防治技术薛德乾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农技站364200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是一种半知真菌痂园孢菌[Sphacelomaampelinum(deBary)]所致,在我县发生日趋严重,个别果园甚至于毁产无收。1、发生为害规律葡萄黑痘病菌主要...  相似文献   

6.
黑痘病和霜霉病均是葡萄上常见病害,在我国葡萄栽培区普遍发生,而且日趋加重。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509/6以上,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质量。生产上农民一般采用甲霜灵、杀毒矾、乙磷铝等药剂防治,因长期单独使用,病害已对这些药剂产生了抗药性,而药剂造成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必须选择新的高效、低毒药剂予以替代。作者于2003年先后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78%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分别对葡萄黑痘病、霜霉病进行了田间小区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7.
葡萄是郓城县的主要水果之一,种植面积大,在2017年6—7月份连续几场大雨,使葡萄黑痘病发生严重,导致葡萄产量和品质下降,给果农造成经济损失。总结葡萄黑痘病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治技术,供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8.
 葡萄黑痘病(Elsinoe ampelina(de Bary) Shear)为我国北部葡萄的主要病害,近年在各地造成严重减产,并不断随着苗木蔓延到无病的新区,因此它是当前葡萄病害防治和检疫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广西南宁、河池两地的葡萄黑痘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得到37和31株分离菌。经菌落形态观察及r DNA ITS序列分析,南宁37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河池31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以NN和HC分别代表两地菌株,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致病性鉴定及r DNA ITS区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地菌株形态学与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都符合黑痘病菌生长形态。NN菌落为红棕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白色菌丝和透明粘稠的小液滴,周围边缘有较规则的褶皱。HC菌落呈浅橙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无液滴,周围边缘有不规则褶皱隆起。人工接种葡萄后均能引起典型的黑痘病症状,NN致病性强于HC。使用r DNA ITS区域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后,NN和HC分别得到1 124 bp和818 bp的片段。比对结果显示1 124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3.1)序列覆盖率达92%,序列一致性达99%;818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2.1)序列覆盖率达75%,序列一致性达99%。因此,NN和HC均是引起广西葡萄黑痘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通过2年4地的田间小区试验,啶氧菌酯250克/升悬浮剂分别在辣椒炭疽病和葡萄黑痘病的发病初期,兑水均匀喷雾,施药2~3次,均达到优异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同期的病害如葡萄霜霉病、白腐病、褐斑病有很好的兼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啶氧菌酯250克/升悬浮剂明显提高作物产量,有效提升作物品质,是安全、高效、低毒、内吸治疗型的广谱性杀菌剂。建议可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等高经济价值作物的病害防控,是目前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首选农药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该文报道了苎麻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苎麻炭疽病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8℃,最高抑制生长温度35℃,高温致死温度55℃,pH 值4—9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 pH 值6—7;分生孢子萌发需要在高湿条件下,相对湿度低于79.3%不能萌发,高温致死温度62。C。苎麻炭疽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田问病残体。日均气温20—30℃和相对湿度大于80%的气候条件有利该病的流行,病害的严重度与品种、肥料等有关。供试药剂中,以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250—500倍防效最好,在麻苗高30_(cm)ra左右发病初期施药,每隔7—8天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可获得理想的防效。此外,麻田施石灰中耕覆土有良好的防病增产作月]。  相似文献   

12.
 洋麻炭疽病早在1912年即于台湾发現,以后传到內地,按其引种的来源分析,是自印度传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草酸诱导黄瓜抗炭疽病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进一步证明草酸能显著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同时发现硫酸亚铁亦具有显著的诱抗效果。草酸能诱导局部叶片及系统叶片中壁共价键结合态、壁离子键结合态和可溶态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其中离子键结合态POD活性提高量最大,共价键结合态POD活性提高倍数最大。草酸处理后还原型抗坏血酸(AsA)与氧化型抗坏血酸(DHAsA)的比值和亚铁离子(Fe2+)与三价铁离子(Fe3+)的比值均明显增加。对壁结合态POD、Fe2+、As A在草酸诱导抗病性中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苧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boehmeriae Saw.)是苧麻上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之一。此病可危害苧麻叶片和茎杆,特别是茎杆感病后,植株生长受阻,原麻呈现红褐色斑点,纤维强度减弱,严重影响苧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香蕉刺盘孢及其所致香蕉炭疽病的化学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中山省未成熟"中把"蕉果发生的炭疽病,是由香蕉刺盘孢的一个强毒力菌系所致。该菌系在田间明显为害青蕉,在六至七成肉度的果指上引起深褐色、中央纵裂的梭形大斑。人工接种可使有伤口的苹果发病,轻微为害有伤口的橘子,但不为害甜橙和椪柑。在柠檬酸铵做氮源的基础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在果皮汁液中萌发时可两端萌发。
农用高脂膜水乳剂200倍液与多菌灵1000ppm混用,有很大的增效作用。从抽蕾开花期起开始喷药,每隔10天1次,连喷4次,只喷果穗,可有效减轻香蕉炭疽病的为害,货架期第5天的防效达90.12%。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舟山市藠头炭疽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致病性测定、病菌培养性状及病原形态研究结果,引起Jiao头炭疽病的病原是葱炭疽菌。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 ̄30℃,pH值为4 ̄7;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 ̄30℃,pH值为4 ̄8。在碳源中,以对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鼠李糖和淀粉的利用为佳,而半乳糖、山梨糖、甘露醇、木糖和菊糖不利病菌的生长;有机氮源优于无机氮源,但单独应用有机或无机氮作为营养均不适于此病菌的生长;在人工接种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舟山市藠头炭疽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致病性测定、病菌培养性状及病原形态研究结果,引起蕌头炭疽病的病原是葱炭疽菌(Colletotritrum circinans(Berk.)Vogl.)。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4~7;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4~8。在碳源中,以对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鼠李糖和淀粉的利用为佳,而半乳糖、山梨糖、甘露醇、木糖和菊糖不利病菌的生长;有机氮源优于无机氮源,但单独应用有机或无机氮作为营养均不适于此病菌的生长;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可侵染葱、洋葱和韭等葱属植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为害水稻較重的螟虫已知有6种,以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lk.)最为重要,分布于我国中南部稻区。本文阐述了气候、食料、水稻栽培制度和生物等因素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指出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及其栽培制度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証明,三化螟的产卵、侵入、成活、繁殖和为害都与水稻的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的分蘖期及孕穗期,都是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在这两个时期被害,会造成枯心或白穗;而秧田期、移植至回青期、圓稈期和成熟期都对螟虫不利。螟虫的发生基数和生活环境条件,密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而这些都受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发生基数决定于春季螟虫的有效虫源,其数量的大小对当年的螟虫,尤其对第一、二代的发生量有密切关系。螟害程度主要决定于:(1)种群数量和(2)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螟虫盛发期配合程度的综合作用。为了加強防治,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一方面尽可能消灭虫源、压低发生基数、控制以后各代螟虫的发生;另一方面力求改进栽培技术、調节水稻生育期,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避免或減輕螟害。化学防治也是治螟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药剂是6%丙体六六六,每亩用量在防治枯心时为1.5斤,防治白穗为2斤。主要的施药方法为泼浇和撒毒土,两者对防治枯心的效果都很好;撒毒土防治白穗的效果虽稍差,但操作簡便易行。在螟虫发生期內,适值分蘖和孕穗的水稻田一般都要施药;但預测螟害低于1%的田块,可不防治。防治枯心的施药适期一般在孵化高峯前1—2天天开始,如虫量很大,要提前到盛孵始期用药。防治白穗的施药适期是:在蚁螟盛孵前孕穗的水稻,普通在盛孵始期开始施药;蚁螟盛孵后孕穗的水稻,在孕穗始期开始用药。稻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种严重害虫,解放前因螟害常年損失稻谷10%以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治螟工作貫彻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針,“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使用药剂綜合防治”的策略;采用了准确的預测預报;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活动,基本上控制了螟虫的危害,1663年的螟害率已压低到2%左右,不少地区已降低到1%以下。这都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光輝照耀下,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結合所取得的成果的  相似文献   

19.
葡萄透翅蛾的习性与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葡萄透翅蛾足1年发生1代,一生只交配1次。其羽化、求偶、交配、产卵、孵化等生理活动都在白昼进行。初孵幼虫在孵化后2小时左右蛀入葡萄嫩茎,此后在茎内生长、越冬、化蛹直至羽化,防治困难,是葡萄生产的大患。本文根据葡萄透翅蛾习性特点,提出运用性引诱剂测报蛾情、抑制交配,把幼虫消灭在发生或为害之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