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测定了小麦网腥黑粉菌和光腥黑粉菌冬孢子的红外光谱,获得了谱图。两种光谱的差异较大,而同种的光谱则较为相似。光腥的光谱各吸收带的强度均较高,且酰胺Ⅰ,Ⅱ两带的分离度较好;网腥光谱的强度则较低,酰胺Ⅰ,Ⅱ两带的分离度较差,酰胺Ⅱ,呈现一个宽斜肩峰。据此,可用于两种孢子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3.
小麦矮腥黑粉菌和禾草腥黑粉菌的快速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准确地鉴别形态特征极为相似的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controversaKühn)和禾草腥黑粉菌(T.fuscaEll.AndEV.),是我国进口草种检疫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运用数学判别法,以冬孢子直径、网目数、网脊高度、胶鞘厚度为基本形态指标,在大量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鉴别小麦矮腥黑粉菌和禾草腥黑粉菌的数学模型。最后,用未参加组建模型的100组数据测试该模型,并做萌发试验核对判别结果,其正确率达到100%,表明该模型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比较了两种不同悬浮剂对草坪草网腥黑粉菌洗涤检验的影响,结果发现:用灭菌水作悬浮剂时,只有浓度为6000个孢子/克种子的条件下检测到孢子,其它低浓度均未观察到,而用席尔试液作悬浮剂时,所有浓度均可检测到孢子,说明在网腥黑粉茵洗涤检验中不能用灭菌水代替席尔试液作悬浮剂。另外,通过比较抽取10g和20g草种样本对洗涤检验的影响发现,两个样本洗涤检验结果差异不大,表明进行网腥黑粉茵洗涤检验时,抽取10g草种样品就能反映草种带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和休眠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地描述了病菌冬孢子萌发的过程和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中、室温30~32℃、太阳光照下、pH16~7、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量也最多;约2%的冬孢子休眠期约一个月,但多数冬孢子需要体眠5~6个月;冬孢子室内保存有约2年的生命力,以保存7~12个月的冬孢子萌发率最多。  相似文献   

6.
进境黑麦草种子中黑麦草腥黑粉菌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广州(1997)和天津(1999)进境的美国黑麦草种子中均发现一种类似中国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小麦印度腥黑粉菌(Tilletia indica Mitra)的冬孢子。其大小分别为28.9-43.7μm和29.2-40.2μm,淡黄色至暗褐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球形至亚球形,疣状突起常呈钝圆状,表面有脊状突起。检疫中常因其与印腥冬孢子极为相似而引起误诊。经形态学特征观察、PCR分析和PCR扩增产物测序分析,鉴定为黑麦草腥黑粉菌(Tilletia walkeri)。  相似文献   

7.
腥黑粉菌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病原菌。利用美国进口的六月禾种了中截获的腥黑粉菌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和萌发生理研究,明确了六月禾腥黑粉菌的形态特征、各冬孢子萌发特性,并将该菌鉴定为菰草腥黑粉菌Tilletia fusca。本文还首次报道了六月禾腥黑粉菌冬孢子萌可以产生多个先菌丝及先菌丝“异常”伸长及分枝均与蔗糖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温度、水分含量、光照条件、p H值对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3~28℃、光照与黑暗间隔12 h、p H值5~7的条件最适合冬孢子萌发;同时,还观察和描述了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还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次生小孢子形态及产孢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9种培养基均能产孢,在4%葡萄糖酵母膏液体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多,存在3种不同形态的次生孢子,带荚膜的次生孢子无活性。  相似文献   

9.
稻粒黑粉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齿黑粉菌属的稻粒黑粉菌引起的。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pH值等培养参数,观察这些不同的参数对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孢子在充分吸水、温度24~28℃、光照与黑暗间隔培养12 h、pH值为7左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试验还观察并描述了稻粒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为了建立稻粒黑粉病人工接种体系及研究稻粒黑粉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需要筛选到能够产生稻粒黑粉病的接种体——次生小孢子的培养基。试验还研究了麸皮培养基等7种液体培养基的产孢效果,结果发现麸皮培养基最适合稻粒黑粉菌产生次生小孢子。  相似文献   

10.
从担孢子的体外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萌发,侵染和扩展过程的扫描电镜及乳酚油组织透明法观察几个方面研究了相互亲和的基因型的玉蜀黍黑粉菌担孢子培养物。结果表明(1)担孢子体外环境水份的连续蒸发和丧失可能是担孢子萌发的决定性因素;(2)玉蜀黍黑粉菌的质配及双棱菌丝体的形成需要在寄主组织内的特珠环境下才能完成;(3)注射接种是用担孢子诱发玉米苗发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技术关键是让悬浮液自苗基部注入沿未展开的叶束上升到顶部苗心溢出;(4)担孢子的萌发及侵入完成于接种后3~24h;(5)接种后4~6d 左右,寄主肿瘤出现前,受侵杂组织内已充满网状的双棱菌丝体。  相似文献   

11.
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只生出一根原菌丝,而内壁发生多处消解。原菌丝含有多个细胞核,并有脂肪粒、核糖体、糖原和线粒体等。原菌丝顶端可形成8个担孢子,并桥接形成“H”形菌丝。  相似文献   

12.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材料,λTriplex2TM为载体,利用SMART技术构建全长cDNA文库,从而筛选全长目的基因并研究其结构和功能。经测定原始文库滴度为1.3×106pfu/mL,扩增总文库滴度为1.0×108pfu/mL,重组率达到99%以上,插入片段长度在1.1 kb左右。该文库的建立为功能性新基因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切碎状香蕉茎叶与牛粪按不同比例混合养殖蚯蚓,探索用蚯蚓处理香蕉茎叶,将香蕉茎叶转化为有机肥料并能最大量获得蚯蚓作为高蛋白动物饲料的二因素处理配方.结果表明:添加80%香蕉茎叶的处理产出蚯蚓数量最多,所产有机肥料含氮最高;添加90%香蕉茎叶的处理虽然产出蚯蚓数量略少,但蚯蚓的重量和80%处理所得蚯蚓重量差异不显著,而且能处理掉更大数量的香蕉茎叶,同时所产有机肥料含有机质更高.  相似文献   

14.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龙珠果的成分、药理、临床应用、代表性膳食;生态意义等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栽培二粒小麦×大赖草)F4PMC染色体构型里出现了分别以14Ⅱ和21Ⅱ为主的两种类型。这是由于其F2花期颖壳开张,普通小麦花粉导入所致。其衍生后代染色体构型仍不稳定,大致分为单价体数较低,二价体数较高;单价体数高,二价体数较低;2n近40三类。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高秆、长穗、大粒的株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在不同质量分数 Cs +的胁迫下,对过氧化氢酶(CAT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以蚯蚓为材料,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质量分数ρCs +为50.0,87.5,125.0,162.5,200.0 mg/kg 的 Cs +染毒1,3,7,11,15 d 后,蚯蚓体内 CAT 和 SOD 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染毒初期不同ρCs +对蚯蚓体内CAT 和 SOD 活性均有诱导作用;随染毒时间的延长,高质量分数 Cs +(ρCs +为162.5,200.0 mg/kg)对 CAT 和SOD 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质量分数的 Cs +(ρCs +为50.0,87.5,125.0 mg/kg)对 CAT 和 SOD 活性有诱导作用,CAT 活性曲线呈“S”形变化,SOD 活性曲线呈“抛物线”形变化.蚯蚓体内 CAT ,SOD 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Cs +对蚯蚓有较强的毒性效应;CAT 和 SOD 对环境 Cs +胁迫反应灵敏,且酶活性均有峰值出现,其峰值是蚯蚓中毒反应的临界点,可间接作为检测环境污染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用米蛾卵作为短管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共寄生的寄主,实现Wolbachia在赤眼蜂种间的水平传递.对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这4头处女雌蜂体内有Wolbachia的存在,且在由这4头处女雌蜂为单系所建立第1~5代拟澳洲赤眼蜂群体内,Wolbaccha的检测均为阳性;wsp基因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证明未感染Wolbachia的拟澳洲赤眼蜂和感染Wolbachia的短管赤眼蜂在同一米蛾卵体内共同发育时,Wolbachia能从供体短管赤眼蜂成功地水平传递到新宿主拟澳洲赤眼蜂体内,并能在新宿主体内垂直传递5代.  相似文献   

18.
熊毛锤角叶蜂和煤色锤角叶蜂是新发现的两种樱桃树害虫,其中前者为我国新记录种且为优势种。本文主要记述了优势种的发生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试验。熊毛锤角叶蜂1年1代,以蛹在寄主枝条上越冬,成虫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羽化,4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为害期,幼虫期多于50d,6月上旬开始化蛹。根据试验结果,推荐下列防治方法:(1)人工摘茧;(2)胃毒剂或触杀剂喷雾;植物性杀虫剂苦皮藤和川楝素增效乳剂效果亦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蚯蚓与EM菌协同作用处理猪粪的效果,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处理畜禽粪便提供新思路。[方法]以猪粪为培养基,将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CK)组、接种EM菌(EM)组、接种蚯蚓(EAM)组以及同时接种蚯蚓和EM菌(EAM+EM)组,试验时间为60 d。分别在0、15、30、45和60 d时收集猪粪样品,测定总有机碳(TOC)、全氮(TKN)、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0d后EAM+EM组产物中总有机碳降低了42.8%,全氮提高了13.6%,碳氮比下降了49.5%;铵态氮的转化率达98.1%,硝态氮增加了96倍,硝态氮与铵态氮的比值达到61;水溶性碳下降了58.9%。[结论]蚯蚓和EM菌的协同作用能够加快猪粪的腐熟,提高产物的矿化程度和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20.
铜、镉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铜、镉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单一试验结果表明,铜和镉对蚯蚓作用24 h的LC50分别为147.3,244.3 mg.L-1,作用48h的LC50分别为72.1,192.1 mg.L-1。复合试验结果表明,铜、镉复合污染24 h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复合污染48 h时,低浓度的Cu与Cd具有协同作用,高浓度的Cu与Cd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