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型杂种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农业科学》1996,(5):198-200
利用多年回文选育的3个Q型雄性不育系与3个Q型恢复系配成8个杂交小麦组合,研究杂种优势表现和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杂种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均表现正向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具超标优势的组合数达75%以上,其中产量超标优势达20%以上的组合有3个。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对穗粒重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认为,强优势组合组配模式以多穗型×多粒重穗型或多穗大粒型×多粒重穗型较有利。  相似文献   

2.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以籼型两用核不育系KS-15为母本,分别与21个倾梗型广亲和系配制的亚种组合进行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种组合平均产量比三系主栽组合汕优桂99高16.7%,但变异系数较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穗数和穗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优势不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杂种产量与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产量构成三因素对杂种产量的总效应值达97.0%,而这三个性状之间的负偏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杂种与父本之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61个杂种 F_1代及其亲本材料,分析了谷子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及优势值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杂种一代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以单株产量优势最高,其次是穗粒数、穗长、码效、千粒重和株高。②产量优势的提高主要是穗粒数优势的增加,因此,育种中应重视提高亲本的穗粒效和提高穗粒数的杂种优势,从而提高杂交种产量。③杂种一代性状表现与亲本关系密切,应注重高值亲本的选择,特别是产量性状更应注意选择大穗多粒亲本,以便配出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以8608S等7个不育系与同一父本821配组,用8608S为母本与不同的恢复系测交,用86优8号作对照,观察其F1的经济性状,计算竞争优势和超亲优势,并对8608S所配组合几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个同父不同母本组合中8608S/821产量的竞争优势为32.5%;8608S为母本所配组合中产量竞争优势最大的仍为8608S/821较对照增产61.5%,两者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8608S所配组合产量平均的竞争优势是37.7%,表明8608S的一般配合力很好;8608S所配组合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而每穗总粒数与产量表现出较小的负相关,穗长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个杂交组合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北方粳稻区有一定的杂种优势,9个主要经济性状平均值均大于大值亲本和对照品种。其中单株分蘖,穗粒数,千粒重,谷草比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相关分析证实,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1981和1982年,对600余个小麦单交组合进行了 F_1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生产力,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普遍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各类优势。其中以单株生产力的优势最强;2.在构成单株生产力的三因素中,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超亲和超标优势最高,具千粒重优势的组合所占比例最大,主穗粒数的各类优势相对较低;3.单株生产力及其构成三因素的各类优势在不同组合间有很大差异,尤以单株穗数的优势变化幅度最大,这些性状的表现又多与其双亲平均值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宁夏杂交粳稻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6个粳型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36个组合,分析亲本及F1代植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单株产量的平均优势最大,穗数的竞争优势最大,每穗总粒数的相对优势最大。不育系中216A、552A、中作59A、16A亲本的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较大,恢复系中FR796、98FR2亲本的穗数、单株产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较大。此外,216A×2002FR24、552A×98FR2、中作59A×2002FR.24、16A×2002FR11组合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金农2A为母本与生育期接近的5个父本进行配组,以汕优63作对照进行品比试验,考查金农2A配制组合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结构等性状及产量表现,并对金农2A配制组合的产量相关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金农2A配制组合产量高,杂种优势强,竞争优势为2.99%-14.36%,平均为7.96%,表明金农2A配合力好;配制组合的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穗长、结实率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9.
中矮秆高粱杂交种杂种优势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改良恢复系与不育作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15个中矮秆类型杂交种。对杂交种单株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叶面积、开花期、成熟期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厌上在组合间的分布各不相同。可将组合的分布分为两大类,即中亲值类型和超高亲类型。(2)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成熟期,穗长,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叶面积、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3)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千粒重和穗粒数。以这些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直接选择,并协调好与穗长的关系,可以选育出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三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汕型野败不育系汕A为母本,15个灿粳中间型恢复系为父本配制的三系亚种组合进行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系亚种间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穗数和结实率与对照相当,而千粒重呈显著负优势,杂种产量与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而这4个性状之间又呈极显著负偏相关,中间型父本的灿粳性与其杂种各主要农艺怀状的相关不显著,选育株型理想,千粒重稍大,穗粒结构合理的中间型恢复系是获得更经亚种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C815S等6个不育系与同一父本配组,用C815S为母本与不同的恢复系测交,分别用培两优288,两优培九作对照,观察其F1的产量、抗性、生育期、米质等性状优势,并对C815S所配组合几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个同父不同母本组合中C815S/288产量的对照优势为15.31%;C815S为母本所配组合中产量对照优势的最大值为33.33%,两者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表明C815S配合力好;C815S所配组合产量平均的对照优势是5.63%,表明C815S的一般配合力很好;C815S所配组合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且与千粒重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每穗总粒数与产量表现出较小的负相关,有效穗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9个春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的旗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了酶谱与F1代的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等产量性状及其优势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F1的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与其同工酶酶谱相关性较强,酶谱呈杂种酶谱或互补酶谱的其产量性状表现好,杂种优势强。酶谱呈无差别型或缺失型的产量性状差,且呈负优势;另外,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还与酶活性面积及其优势率呈下相关。其中,穗粒数、穗粒重及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测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淮南片大面积推广的 5个高产小麦品种与 5个优质小麦品种 ,采用 5×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研究了株高、单株穗数、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和沉降值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 ,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 >单株穗数 >主茎穗长 >单穗粒数 >沉降值。从平均优势的方向来看 ,株高、主茎穗长的正向优势所占比例 >>负向优势 ,单株穗数、单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正向优势所占比例略大于负向优势 ,沉降值的负向优势所占比例 >正向优势。株高、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的遗传均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 ,沉降值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选用吉林农业大学育成的11份超甜型玉米自交系做杂交亲本,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出30个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鲜穗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最强,穗长、鲜穗产量性状更容易受父母本和环境的影响,秃尖长的优势只表现在低亲阶段.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都表现出了很强的超高亲优势和超低亲优势。含糖量与小区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五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半矮秆杂种小麦存在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具有正向超亲效应的组合占76%,超亲优势平均为11.8%;以本地推广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超标组合为100%,超标优势平均24.86%;以新育成品种陕213为对照,超标组合为48%,平均超标优势8.75%;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超亲优势大小次序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优势较强是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一个特点。对8个农  相似文献   

16.
以福龙S2等5个不育系与同一父本配组,用福龙S2为母本与不同的恢复系测交,分别用培两优3号,汕优46作对照,观察其F1的株高、平均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并对福龙S2所配组合几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个同父异母组合中福龙S2/龙恢3号产量的对照优势为41.0%;福龙S2为母本所配组合中产量对照优势的最大值为18.2%,平均对照优势为5.9%,表明福龙S2配合力好;福龙S2所配组合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且与有效穗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有效穗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早籼杂交稻粒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6个籼稻不育系为母本和5个早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早籼杂交稻粒形与产量性状进行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谷粒长、谷粒宽、谷粒长宽比、谷粒长厚比、穗实粒数、穗空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谷粒宽厚比、穗数、单株产量主要受显性基因控制,穗总粒数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2)穗空粒数与谷粒长、谷粒长厚比,穗总粒数与谷粒厚,结实率与谷粒长、谷粒宽厚比、谷粒长厚比,千粒重与谷粒厚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正值或负值已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加性相关为主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3)各个性状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其中水稻F1单株产量的群体平均优势为24.5%,达极显著水平,群体超亲优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粳稻分子标记遗传分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62份水稻亲本材料,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配制988个组合,研究杂种一代的对照优势和超中亲优势。利用55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37对SSR引物,在62个粳稻品种间共检测出16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SSR引物检测出2~11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1个。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分子标记遗传差异与单株产量、穗数和穗粒数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3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与9个热带粳稻基因渗入恢复系组配27个杂交稻组合,对杂种优势和产量构成主要因素与亲本间的SSR和SSR-RAPD分子遗传距离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筛选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稻与热带粳稻渗入系的杂种后代中,多数组合的每穗实粒数、总粒数和穗长呈现正竞争优势;杂种比对照的产量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每穗结实粒数的增加.在产量构成要素中,每穗实粒数与亲本间的SSR和SSR-RAPD分子遗传距离显著相关,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之不显著相关,表明在籼稻与热带粳稻渗入系间的杂交稻组合中可以通过增加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增加杂种的每穗粒数,提高杂种的产量优势.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 "桂118S×T511"和"T1S×R138" 两个杂交水稻组合示范产量分别比对照特优63增16.3 %和6.7 %,其亲本间的SSR遗传距离分别为0.83和0.71,亲本间分子多态性分别达到51.4 %和42.8 %,表明适当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助于选育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  相似文献   

20.
高梁不同分类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份高梁不育系和24份恢复系组配的72个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高当众分类组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合表明,7种性状的总平均优势为121.5%。株高和穗长正优势占98.6%和97.1%,产量和产量组分在52.8-81.9%之间,出苗至50%开花日数负优势占87.5%不同分类组小区产量、穗粒重和粒数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除穗粒数外,顶尖族组和混合混组的平均超高亲优势水平和次数都高于都拉族组。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