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矮败基因源育成冬小麦新品系陇麦108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108是应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单基因(MS2)和显性矮秆基因(Rht10)连锁控制的“矮败”小麦基因源为育种工具选育而成。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础丰富,包含欧、亚、美三大洲16个品种(系),该品系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优良性状,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六倍体小黑麦矮秆突变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倍体小黑麦“冬/春”杂交组合“6713.12/STIER‘S’”F6代种子经^60Coγ射线处理,在M2代分离出少数半矮秆突变体,其中3个单矮秆突变体系统在M4代分离出少烤矮杆突变体,在M7代选育出7个矮秆突变体株系。这些突变体与原亲本“6713.12/STIER‘S’”F6在一些性状上有所不同,株高和育性的差异尤其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3.
利用5×4格子方的20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研究了株高,千粒重等6个性状的显性程度,亲子关系,配合力及遗传力,结合本研究结果,重点对蚰包,农林10号衍生物冬协2号和G-230,以及矮变一号等几个矮秆亲本及其组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正> 在小麦高产品种选育中,株高和产量性状是选育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对于株高性状的选育引起了普遍重视,不少育种单位选用矮秆亲本与丰产品种杂交,培育高产矮秆、抗倒伏的品种.但在矮秆选育中,常会出现矮秆与青干、抗病、丰产、早熟等的矛盾;产量性状之间也往往存在着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矮秆种质是大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一些不良性状使得育种中可被广泛使用的大麦矮秆种质的数量较少。利用已鉴定的矮秆大麦品种矮秆齐、尺八大麦和浙皮1号为对照,本研究鉴定了17大麦品种的株高,筛选到16份大麦矮秆种质,其中特矮秆种质11份、普通矮秆种质5份。在16份大麦矮秆种质中,尺八大麦、红原黑青稞和机械裸等7份矮秆种质携带矮秆基因uzu,Himalaya Hrmdaya和印度矮生分别携带矮秆基因br或sdw。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6份矮秆种质种具有1或多个优良性状,且株高与低单穗粒重、低结实率或低百粒重等性状没有关联性,可用作矮化育种亲本。在16份矮秆种质中,91G-318、Himalaya Hrmdaya和加久等6份矮秆材料携带br、sdw或其他未知矮秆基因,可作为中国大麦矮化育种的新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6.
从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冬小麦邯6172诱变SP2代群体中筛选出6个矮秆突变株,对各SP3株系株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矮秆突变性状在SP3能充分表达,6个突变株系株高范围在51.25~61.54 cm,较原始亲本降低了5.43~15.72 cm,降低幅度为8.11%~23.47%。方差分析各矮秆突变系与原始亲本的株高差异,结果显示均达极显著水平。SP3株高性状稳定株系比例较低,只有6172SP矮3株系内株高差异不显著,占观察突变系总数的16.67%,其余突变株系株高仍在分离。在以改良株高为目标的小麦航天诱变后代选育中,SP3代要注重田间性状观察,依不同变异群体性状表现,可分别采取以株系为单位混合收获和以单株收获的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选用4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与5个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F1代株高的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穗下节长的优势最高。洛麦9851矮和西南05配合力较好,不仅后代株高降低,且改善了株高结构,是组配矮秆、大穗杂交组合较为理想的矮秆亲本;洛麦99045虽然降低了后代株高且改善了株高结构,但后代穗子较小;河北矮3后代基部节间增长,组合配制时不可用。杂交后代株高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对其表现的影响是次要的。各性状遗传力较高,表明其后代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深入了解冬小麦矮源开95016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在2004年度研究的基础上(“开95016”为隐性矮秆基因控制),2005~2006年对“开95016”的矮秆遗传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开95016”与7个高秆亲本“豫麦2号”、“郑麦9023”、“豫麦18”、“周麦17”、“小冰麦”、“豫麦49”、“周麦13”的杂交F2代分离表明,“开95016”株高受2对以上矮秆基因控制,对各组合回交世代BC1和BC2的株高分离结果进行x2检验,BC1的矮秆株数与半矮秆株数之比为3:1,BC2的半矮秆株数与高秆株数之比1:3。因此,“开95016”的矮秆性状受2对主效隐性矮秆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地处华北北部冬麦区的边缘,是无霜期最短的晚熟冬麦区,自然条件严酷,对种植的冬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品种的抗寒性、抗倒伏性、早熟性、抗病性及丰产性等几个关键性状要求过硬,否则很难适应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种植结构及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初步鉴定表明,新引进CIMMYT小麦种质,保持了原有的矮秆、繁茂、穗多、抗倒等优点;对原有的缺点,如抗白粉、赤霉病,易早衰等性状有明显的改进,可望成为我们育种的一个重要亲本来源。文中还对如何利用这些种质作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小麦矮化效应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4年度在晚播条件下,以北京地区的新老品种及相对较好的矮秆亲本为实验材料,分析该地区小麦育种中的矮化效应。本文不对矮化效应及大面积育种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许农5号(组合号为9416)是许昌市农科所根据亲本性状互补的原则和基因分离、重组、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用穗大粒多、结实性好、耐旱、抗倒、早熟、丰产但抗病性稍差、后期早衰、熟相不好的亲本材料豫麦15号(周8846)作母本,用矮秆大穗、株型紧凑、结实性好、后期灌浆快、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花生油脂O/L比率及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8亲本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油酸、亚油酸、O/L比率的MSg/MSs比值最高,表明三个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且其广义遗传力均在90%以上,说明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其次是生育期、主茎高、饱果数、单株产量等性状。鲁花10号、天等大隆的O/L比率一般配合力较高,可作为高O/L比率亲本利用;花37、辐8707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可作为丰产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矮秆种质山农矮330的农艺性状与矮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山农矮330的综合农艺性状及矮秆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山农矮330成穗能力强,小穗数多,结实性好,穗粒数多,且综合抗病性较好;携带一对不完全显性矮秆基因,对赤霉酸反应敏感,用其作矮秆亲本时致矮率在20%-30%,对后代的产量性状无明显的不利影响,其矮秆基因的表达受不同遗传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测定冬小麦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基础上,研究了14个杂交组合的F2代性状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亲本间遗传距离与F2代的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和株高等的表型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主茎穗长和主茎穗粒重的表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亲本遗传距离与F2代性状均值无明显关系,但亲本的自身性状表现与F2代性状均值有关。  相似文献   

16.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突变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sd-g基因非等位,而与云南矮秆粳稻雪禾矮早的矮秆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籼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e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麦17号是河南省周口市农科所利用三轮阶梯聚合杂交技术创造的核心亲本,采用三交方式选育而成。2003年获得国家新品种权保护,20014年分别通过国审和省审。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4008号。其突出优点是:高产、早熟、矮秆、抗倒、抗病、穗层整齐、落黄好,适合加工馒头。  相似文献   

18.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鲁麦15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麦15号是利用由核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育种工具和基础亲本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础丰富,包括欧、亚、美三大洲的18个品种(系),育种方法新颖独特,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多方面的突出优良性状,为我国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空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2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a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矮秆资源82-3自交系为父本与高秆自交系W1杂交,通过对双亲、F1和F2等不同群体穗部性状调查,分析82-3穗部性状在不同世代的遗传.结果表明,矮秆自交系82-3除穗轴较粗外,穗部其他各性状表现稳定,且优于亲本W1,F1超亲优势明显,尤其穗重和穗粒重,超亲优势率分别达46.98%和59.51%,F2表现正态分布且超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