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3月生、5个来源不同桐花树母株的子代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不同桐花树母株其子代苗的苗高、分枝数和存活率的差异,探讨不同母株对子代苗生长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桐花树5个母株子代苗苗高均值为22.5cm,单株苗高变异比较大,总的变异系数37.2%,母株子代苗高平均值大小依次为:母株1>母株3>母株4=母株2>母株5;母株1的子代苗的分枝数最多(BN=3.6枝),而母株2子代苗的分枝数最少(BN=2.9枝),总平均为3.3枝.保存率总平均值为81.4%,变异程度在3个指标中最大(47.9%),其中来源母株1的苗保存率最大(SR=89.7%),而母株3苗的保存率最小(SR=74.6%),而母株2和母株5相差不大.因子分析表明:桐花树子代苗的苗高在区组重复之间差异显著(P<0.01),在分枝数上,母株因子效应显著(P<0.01),苗高和分枝数在区组与母株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桐花树生长以及适应性指标综合评估表明,以母株1子代苗生长适应性面表现优良,其次为母株5,母株3在排名靠后.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边坡陡坡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了乡土树种枫香、木荷、马尾松以及马甲子等4个树种直播种子造林试验研究,对木屑、稻草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3种处理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苗高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覆盖处理方式上看,表现为覆盖处理各树种直播苗平均成活率、平均保存率、苗高生长量均略高于对照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从不同树种来看,枫香、马尾松、马甲子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木荷的成活率,而枫香、马尾松、马甲子的保存率仅略高于木荷的保存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枫香、马尾松1、2年生苗高生长量均显著高于木荷、马甲子的苗高生长量,说明枫香、马尾松比木荷、马甲子更适合在边坡陡坡地生长。  相似文献   

3.
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和家系种子苗木培育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东拟单性木兰是优良的园林绿化和珍贵用材树种。2006年10月,收集湖南长沙12个和江西7个优良单株(家系)种子进行苗木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种子千粒重在84.75~187.10g之间,平均千粒重为132.1g,湘10最重。始发天数在18~87d之间,平均始发天数为27d,以湘11最长,赣1、赣3和赣6最短。场圃发芽率在43.6%~75.6%之间,平均场圃发芽率为56.16%,湘2最高,赣5最低,最高家系比最低家系的场圃发芽率高73.4%。出苗期在84~136d之间,平均出苗期为113d,湘11最长,湘8最短,最长家系出苗期比最短的多52d。苗木保存率在69.23%~93.60%之间,平均保存率86.22%,湘7最高,赣4和赣6最低;湘种源家系保存率86%,赣种源家系保存率74.29%。苗高生长家系间及重复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平均苗木高14.5cm,高生长在10.8~19.5cm之间,以湘7最高,达19.5cm,其次是湘9和湘4,赣种源家系平均苗高为11.2cm,湘种源家系平均苗高比赣种源高36.6%。千粒重与苗高、发芽率及保存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 1988年,我们进行了臭椿地膜覆盖埋根育苗试验,获得较好效果。苗高和地径分别比不盖膜提高21.6%和25.3%。一、试验方法试验设盖膜和不盖膜两种处理。株行距50×50厘米,随机区组排列,5次重复,每小区40株。每隔半个月定株测定苗高、地径。停止生长后测定单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短叶省藤和黄藤组培苗造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黄藤组培苗的适应性与保存率不低于实生苗,其造林的立地、整地、上层林木和种植措施等可与实生苗相同。黄藤组培苗能保持母株优良的生长特性,生长显著快于未经选择的实生苗。同时,组培丛芽苗的第1单芽的茎长生长快于第2单芽的茎长生长。短叶省藤的单芽高度与造林保存率有显著的相关性.高度大的单芽保存率高,反之则小。造林前的苗高分析表明,单芽苗和丛芽苗第1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15cm的比率接近,丛芽苗第2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10cm的比例接近,第3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5cm的比例接近。与黄藤相同,短叶省藤丛芽苗各单芽的生长速度也与造林前单芽的高度相关,苗高大的单芽生长快,苗高小的单芽生长慢。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浓度微生物肥溶液浸泡思茅松插穗基部后扦插,并对思茅松缓苗期扦插苗施肥,研究其对思茅松扦插苗保存率及缓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浓度对思茅松扦插苗保存率及缓苗期生长的影响显著;以4 000倍的微生物肥溶液浸泡思茅松插穗基部后扦插时,效果最佳,其扦插苗的平均保存率达84.44%;以4 000倍微生物肥溶液施肥的效果也最好,其扦插苗的苗高、地径、根长、侧根数的平均值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9.02 cm、0.41 cm、15.95 cm、11.33条。  相似文献   

7.
油茶芽亩造林,就是用刚出土、未展叶或刚展1—2片真叶的油茶芽苗直接上山造林的技术。1982年,我们用14个油茶家系的芽苗进行了芽苗造林和芽苗移栽圃地试验,移栽芽苗2000余株。年底对其中山地栽培的11个家系,抽样调查了180穴540株,穴穴有苗,株保存率80.6%,平均苗高13.5cm,地径粗0.30cm。这些苗木,到1984年就有13.0%开花。说明芽苗造林具有苗木保存率高、生长快,进入结果期早等突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2011~2012年利用中山杉的茎段作为外植体,采用不同浓度6-BA、NAA、IBA生长激素对其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试验设16个处理,每个处理接种50株,3次重复,观察中山杉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0.3 mg/L 6-BA+0.1 mg/L NAA,诱导率80%;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6-BA+0.2mg/L NAA,增殖倍数为4倍;生根培养基为1/2 MS +0.3 mg/L NAA +0.1 mg/L IBA,生根率达84%.移栽炼苗基质腐殖土加珍珠岩(1∶1)比例,盖膜保湿,温度(23±2)℃,湿度80%,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9.
对29个圆齿野鸦椿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的1年生苗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圆齿野鸦椿的苗高、地径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其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97.69%和55.48%;以苗高、地径年生长量为指标,初选出6个圆齿野鸦椿优良家系,平均苗高53.3 cm,平均地径6.49 mm,遗传增益分别为22....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不同栽培措施对速生杨根蘖苗生根的影响及最佳生根方案,以生长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兴安镇东里村1a生107速生杨根蘖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根蘖苗培土时苗高、培土厚度、GGR-6生根粉浓度、基部处理等措施对速生杨根蘖苗生根的影响,采用形态学观测、生物统计分析了影响根蘖苗生根的主要因素,并对生根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GGR-6生根粉对速生杨根蘖苗生根影响显著,其次为培土时苗高、基部处理,而培土厚度对根蘖苗生根影响较小;当速生杨根蘖苗生长到1m时,对基部进行环割处理,培土40cm后,施入GGR-6生根粉50mg/L,根蘖苗可达到最佳生根状态,根蘖苗单株平均生根数为23.62根,单株最长根长为70.67cm,单株平均根长为45.43cm。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轻基质与黄心土两种不同基质育苗效果,选用木荷(Schima superba)、桃花心木 (Swietenia mahagoni)、闽楠(Phoebe bourne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红桂木(Artocarpus nitidus) 5 个主要造林树种,开展轻基质与黄心土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轻基质苗保存率总体比黄心土苗高 1 个百分点;轻基质苗高、径生长量明显优于黄心土苗,平均苗高高出 16.3 cm,平均地径高出 0.3 cm;生 长节律比较显示:芽苗移栽后,轻基质苗比黄心土苗恢复快,高、径生长快,且苗木整齐均匀,轻基质 苗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分别比黄心土苗低 1 个和 5 个百分点。因此认为轻基质育出的种苗质量高。  相似文献   

12.
1984年5月在永吉县飞机播种樟子松280多公顷,今年4月调查平均苗高50cm,平均地径2.2cm,有苗频率76.8,保存率为50%。  相似文献   

13.
张春 《福建林业科技》2021,(2):15-18,24
于2017-2019年在福建省龙海林下国有林场翻钟工区开展交趾黄檀19个家系的扦插苗造林比较试验,分析早期生长性状.结果表明:造林1.5 a时,扦插苗试验林平均造林保存率为98.83%,实生苗(对照)保存率为95.57%;家系扦插苗平均地径3.89 cm、平均树高2.62 m,不同家系扦插苗在地径、树高间都存在极显著差...  相似文献   

14.
枫香是在观赏、药用、用材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且颇具潜力的造林绿化树种,为了加快培育优质的枫香苗木,笔者根据枫香的生长特性,采用不同的轻基质组配、不同的栽种密度和是否进行苗期大小苗分级的方法设置7个处理,对枫香苗木进行容器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使用LQ基质的处理组在种苗保存率、Ⅰ级苗率、合格苗出圃率、每平方米合格苗出圃数、平均苗高和平均地径等方面均高于使用SX基质或LZ基质的处理组。在轻基质组配和分盘处理相同的情况下,采用143株/m^2的密度培育枫香容器苗,较采用195株/m^2、238株/m^2密度培育枫香苗有着更高的保存率、Ⅰ级苗率和合格苗出圃率,且平均苗高、地径以及苗木整齐度也更优。而进行大小苗分级培养的处理组与未分级培养的处理组在种苗成活率、合格苗出圃率、每平方米合格苗出圃数等指标上差距不大,但进行分级处理后的大苗盘的Ⅰ级苗率远高于未分级组和小苗组。  相似文献   

15.
以美国紫薇10个家系1a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高生长节律,旨在为紫薇的选择育种研究提供参考。对各家系苗高生长进程分析表明,紫薇不同家系苗高年生长规律基本一致,呈现“慢-快-慢-快-慢”的生长节律,2个生长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至8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其苗高生长量约占全年生长量的40%.50%;对10个家系的苗高、地径生长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苗高、地径生长差异极显著,苗高、地径生长最大的2号、6号家系分别高出生长量最小的4号、7号家系150%和49%。各家系内单株之间也存在丰富的变异,苗高平均变异系数为30.9%,地径平均变异系数为22.35%。家系间、家系内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预示着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6.
对湘林系列5、14、15、18、40、166等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芽苗砧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6个无性系平均成活率和抽梢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6%-96.2%和71.3%-93.6%,平均苗高和地径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5-19.8cm和0.303-0.356cm,平均叶片数和冠幅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7-12.7片/株和7.3-8.6cm,平均根长和根幅变化范围分别为6.0-6.8cm和4.7-6.5cm。6个无性系平均成活率和抽梢率分别为85.O%和88.5%,分别大于对照5.0%和2.1%;平均苗高和地径分别为15.8cm和0.33cm,分别大于对照1.4cm和0.022cm;平均叶片数为10片/株,大于对照0.8片/株;平均冠幅、根长和根幅分别为8.0cm、6.5cm和5.4cm,分别大于对照0.43cm、0.25cm和0.78cm。湘林166和湘林5的芽苗砧嫁接苗生长表现较好,其平均成活率、抽梢率及苗高、地径、叶片数量、冠幅与根长等均较大;湘林15和湘林40则生长表现较差,其平均成活率、苗高、叶片数量等均略低于混合优良无性系(对照)苗。  相似文献   

17.
杉木分级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杉木不同苗木级别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及苗木在一年中的生长规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Ⅰ级苗成活率为78·8%,保存率为97.72%,Ⅱ级苗成活率为86.5%,保存率为94.8%,Ⅲ级苗成活率为90.O%,保存率为90.11%;Ⅰ级苗平均高生长量为152.6厘米,Ⅱ级苗平均高生长量为126.9厘米,Ⅲ级苗平均高生长量为89.4厘米;苗木在一年中出现二次高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10月,其中7月份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29.55%;地径在一年中有三次生长高峰,分别出现于3、5、9月份,其中5月份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20.08%。  相似文献   

18.
红锥容器育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开展以不同育苗基质与移苗阶段作组合和以不同断根方式与根部处理作组合的红锥容器苗育苗试验,对影响红锥容器育苗效果的因素组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红锥容器苗的成活及生长指标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不同育苗基质和不同断根方式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红泥营养杯下垫火烧土的处理对红锥容器育苗的苗木保存率和苗木高生长的影响效果最好,而以单纯红泥作为育苗基质的处理对其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最大.以在芽苗出土前进行切根处理对于红锥容器苗的苗木保存率、苗高及地径生长影响的效果最佳.但在芽苗出土前进行切根处理则对于其苗木根系的生长更有好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的遮荫(不遮荫处理、30%遮荫处理、50%遮荫处理、80%遮荫处理)对1年生红豆杉成苗保存率及生长量的影响。经方差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选择遮荫率达50%的遮荫物,对苗木保存率最好,可达88.5%;对1年生红豆杉苗高、地径、主根长3个生长指标表现最为显著,可在本地区红豆杉育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湖南、广西、浙江、广东、福建等5个省的36个马尾松半同胞优良家系自由授粉子代苗期生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马尾松家系苗的平均地径和苗高生长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平均苗木高生长、地径生长均以湖南、广东、广西3个种源的较好。不同家系之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也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高生长以GXGLN2号家系为最好,其次是HN29号、GD1号家系;地径生长以GD8号家系为最好,其次是HN7号、GXGLN2号家系。综合考虑高生长和地径生长,GXGLN2号家系表现最好。马尾松苗高与地径生长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