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合常德本地两季栽培的优质玉米品种,于2014年对8个玉米品种进行了春、秋两季播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春播株高及产量均较高,帮豪玉108、福单2号两季抗性均较强,同玉11更适宜本地春季栽培,早熟品种浚单20更适宜本地春季密植,吉湘2188、帮豪玉108适宜本地春秋两季栽培。  相似文献   

2.
玉米在湖南春夏秋三季都可播种,除高寒山区外,夏播玉米常因病虫严重和夏秋长期干旱导致减产。春玉米 秋玉米 冬作,可以充分利用地力,提高产量。双季玉米对光热要求比双季水稻低,凡能种双季稻的地区都可种双季玉米,种水稻光热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也可通过品种搭配和育苗移栽种好双季玉米。其种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灌浆期不同阶段高温胁迫对春小麦籽粒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浆期短暂高温胁迫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为了明确灌浆期不同阶段短暂高温胁迫对春小麦籽粒生长的影响,以强筋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龙麦30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25℃/15℃)精确控温和人工温室形成绝对高温胁迫的条件下,分析了灌浆期不同阶段5d短暂高温胁迫对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期不同阶段短暂高温胁迫处理中,两个小麦品种均表现为:前期高温胁迫对粒重影响最大,达极显著水平(P0.01);随着高温胁迫处理时期的后移,粒重降低幅度逐渐减小;后期(花后25d)高温胁迫对粒重影响不显著。灌浆期缩短是导致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系J210对早播的适应性以及为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2006-2007年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程度早播(从10月18日到11月5日每2 d一个播期,共10个播期)对J210生育进程、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J210的生育进程随播期的提前而提前,全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随播期的提前而增长;10月18-30日间播种,单位面积穗数和粒数变化不明显,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差异也很小,但粒重随播期推迟而降低.而10月30日之后播种,单位面积穗数和粒数明显减少,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高;从产量看,以10月18日播种最高,但在10月28日之前播种减产不显著,在10月28日之后播种显著减产,10月18日播种比11月5日播种增产达29.92%.考虑到试验期间为暖冬年,认为J210在生产上的高产而又安全的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在进行更加高产的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选育时,可将育种材料的播期提前到10月20日左右,这样有利于育成更加适应早播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玉米籽粒灌浆速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闫淑琴 《杂粮作物》2006,26(4):285-287
综述了玉米籽粒灌浆速度与粒重、种质类型、外界条件以及脱水速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玉米籽粒灌浆速度、持续期与籽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但也有例外杂交种。百粒鲜重与授粉后的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百粒干重与授粉后的天数符合Logistic方程。不同类型玉米(普通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糯玉米、甜玉米)、不同熟期品种、不同紧凑型玉米以及不同类型玉米杂交其灌浆特性有较大差异。温度、光照、养分、水分是影响灌浆的四大因素。灌浆期间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比光照少温度低灌浆期短,百粒重提高。玉米灌浆速率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极为密切。籽粒含水率与灌浆天数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用籽粒含水率将籽粒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水分上升阶段、水分平稳阶段、水分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生产力对不同阶段夜间增温的反应,以对温度敏感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扬麦18(春性品种)和烟农19(半冬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可移动塑料增温棚,于2021-2022年对小麦进行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分蘖期-拔节期增温(WT-JN)、拔节期-孕穗期增温(WJ-BN)和孕穗期-开花期增温(WB-AN)]及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WT-JN和WJ-BN处理主要通过缩短小麦播种-开花的时长,延长灌浆期天数,增加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贡献率,进而提高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干物质在成熟期穗轴+颖壳和籽粒中的积累,降低了小麦茎鞘+叶片中的积累量,增产3.08%~7.62%。灌浆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两个品种的产量,而与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NH)相比,WT-JH和WJ-BH处理增产1.21%~6.05%。与不增温处理(NN)相比,在W...  相似文献   

7.
华南热带地区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分析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华南热带地区春秋两季玉米的9个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为华南热带地区选育玉米高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华南热带地区春秋两季选育玉米高产稳产品种应重视生育期较长、出籽率高和穗粗大等性状的选择,秃尖长应尽量避免。春季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秋季玉米穗位高的选择不容忽视,株高应尽量降低,穗行数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2022年罕见持续高温天气下湖南省一季稻及再生稻灌浆结实情况,对湖南省一季稻种植区域内常规稻和杂交稻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高温显著地降低了一季稻结实率,且对常规稻的影响大于杂交稻。同时,高温对一季稻结实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湖南省北部区域的结实率受高温影响较大,28°N以北区域的常规稻和杂交稻结实率分别比28°N以南区域降低了6.7和3.1个百分点。此外,高温对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籽粒灌浆结实和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头季和再生季分别于7月15日之前和9月1—17日齐穗的再生稻品种,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对再生稻两季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针对高温对湖南省一季稻和再生稻结实的影响以及再生稻生产现状,提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环境下高温胁迫对一季稻结实影响的策略:选育耐高温水稻品种;在经济效益相当的条件下,湖南省28°N以北地区选种杂交稻;由一季稻种植模式转变成再生稻种植模式,并搭配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小麦/春玉米/秋玉米”要实现三熟公顷产19500kg(其中小麦3000kg,春玉米10500kg,秋玉米6000kg)的指标,必须做到品种选择瞻前顾后,管理措施优化配套。小麦宜选用矮秆、抗倒、早熟高产品种“南大016—2894”或扬麦9号;春、秋两季玉米均应选用株型紧凑、透光性强的中熟品种掖单13。在技术措施上注重间作共生期的综合协调,处理好当季增产与全年高产的关系。小麦播幅不宜过密,空幅应达到95~100cm;春玉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促进早熟高产;秋玉米宜适期早播,7月15~20日播种为宜,其出苗后与春玉米的共生期掌握在10d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镁对小麦花后高温胁迫的缓解效应,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增温的方法,研究了灌浆期高温胁迫(昼/夜32/22℃)下施镁(0、10和20kg·hm~(-2))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的灌浆速率、粒重和产量,施用镁肥提高了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高温胁迫降低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收获指数,施镁对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量及收获指数有显著正效应。高温胁迫下施镁提高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了灌浆速率和粒重。孕穗期施镁能有效缓解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植株的伤害,有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灌浆期高温对小麦籽粒中淀粉粒发育的影响,选用新疆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为试验材料,在籽粒灌浆期设2个昼夜温度水平(24/17℃,37/28℃),研究高温对小麦籽粒发育、淀粉粒表观特性、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以及淀粉降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灌浆期高温胁迫使两个参试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缩短、籽粒瘦瘪,粒重明显下降。高温胁迫影响了A-和B-型淀粉粒的发育进程,从花后14 d开始淀粉粒表面出现孔洞,成熟期B-型淀粉粒数量明显减少。两个参试小麦品种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对高温的耐受性不同,新冬23号受影响较大。高温处理下两个小麦品种的AGPase和SSS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提前,SS酶活性明显降低;灌浆后期籽粒α-淀粉酶活性明显增强。花后高温胁迫打破了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酶和降解酶之间的平衡,α-淀粉酶活性增强导致淀粉粒表面出现孔洞,最终影响淀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了解籽粒灌浆特性、早熟性及N素积累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改良小麦(TriticumaestivumL.)籽粒体积和蛋白质含量。在4×4双列杂交的一系列F杂种及其亲本(包括中国品种和美国品种)中,发现早开花、长灌浆持续期、低灌浆速率和高蛋白质百分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用度-日法表示灌浆持续期后,消除了开花期和灌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且表明灌浆持续期较长(用天数表示)的早熟亲本实际上比晚抽穗亲本在灌浆期间需要的度-日少。不管用哪种方法表示灌浆参数,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有一个生理因素阻碍着高灌浆速率与长灌浆持续期的结合.粒重与灌浆速率显著相关而与灌浆持续期无多大关系,这为通过缩短灌浆期而不降低粒重的方法培育早熟品种提供了可能性.无论用天数还是用度-日法表示灌浆参数,籽粒蛋白质百分含量均与灌浆速率呈负相关,而与灌浆持续期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同时改良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是困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长灌浆持续期可能是有益的。用度-日法表示灌浆参数为消除温度变化对早熟性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原二作区大棚喷雾马铃薯微型薯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自引进喷雾栽培生产马铃薯微型薯技术后,连续两季进行中原二作区大棚喷雾栽培马铃薯品种及定植期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春、秋两季定植期不同,微型薯产量有很大的差异,秋季最高产量达到了39.47粒,比最差的多了12粒,春季两个定植期也达到了4.2粒。不同品种对微型薯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本试验以费乌瑞它和郑薯6号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威胁全球粮食安全。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对粮食需求的改变,玉米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高温胁迫对玉米生理生化特征及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本文对高温胁迫对与产量相关的玉米器官的生理生化影响和不同生育期高温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综述。高温胁迫对玉米细胞膜及抗氧化系统、叶片光合作用及相关酶活性、雄穗分支分化及花粉活力、雌穗吐丝及花丝活力、子粒内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均有负面影响;不同生育期高温胁迫对产量及产量构成有不同程度影响,玉米生育期对高温胁迫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开花期灌浆期穗期苗期。同一生育期高温胁迫在不同玉米品种间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春、秋季不同播种期对糯玉米采收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糯301为供试品种,通过3个地点春、秋季分期播种试验认为:①春玉米提早播种期对调节采收期的能力有限,特别是2月中旬至3月初播种太早的播期.②秋玉米播种期对调节采收期的能力较强,但应注意较迟播期不利于玉米正常成熟的风险.③春玉米与秋玉米鲜穗产量均随播期推迟而明显呈递减趋势.④综合各播种期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春糯玉米采用地膜覆盖育苗,中糯301以3月上旬播种的最为适宜,如考虑到分期分批采收,加工上市,适宜播种期可在2月下旬至3月底;秋糯玉米中糯301以7月上旬、中旬露地直播的最为适宜,如考虑到分期分批采收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区引进水稻品种(系)在江汉平原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南来源的35份常规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江汉平原分高温栽培期和缓温栽培期两期播种,对其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考察,评价其在本地区利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平均理论产量为520.1kg/667 m2,收获指数在0.5左右,全生育期110~120 d;整精米率达到国标1级的分别有26个(Ⅰ期播种)和35个(Ⅱ期播种);垩白度达到国标1级的分别有22个(Ⅰ期播种)和29个(Ⅱ期播种);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标优质的分别有31个(Ⅰ期播种)和34个(Ⅱ期播种)。桂育9号等15个品种(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现灌浆品质稳定,粤禾丝苗等4个品种(系)表现产量和品质双优。华南来源水稻品种(系)在江汉平原普遍表现出品质好、产量稳定、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但由于其在高温栽培期时部分品种(系)品质大幅度降低,因此其总体上更适于在缓温栽培期栽培,即作一季晚稻或双季晚稻栽培;产量和品质双优的品种(系)可以优先直接生产利用或作为育种材料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外源水杨酸(SA)对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以扬麦18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小麦抽穗期(SAHG)、开花期(SAAG)、花后5 d(SA5G)以及花后10 d(SA10G)对其喷施水杨酸(SA),在灌浆期(花后15~19 d)采用被动式模拟增温方法对其进行高温胁迫,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NN)相比,灌浆期高温胁迫(NG)显著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千粒重,不同时期喷施SA显著降低了高温胁迫下产量和千粒重的下降幅度,不同处理缓解效果表现为SAAG>SA5G>SA10G>SAHG。外源SA处理缓解了高温胁迫对小麦不同穗位强、弱势粒粒重的损害,对上部小穗及弱势粒粒重的影响较为显著,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的降低。喷施SA显著降低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下籽粒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降低幅度,提高了籽粒中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推测喷施SA通过调控小麦籽粒内源激素水平提高籽粒糖类物质含量,进而缓解高温胁迫对产量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种。结果表明,哈尔滨当地品种最迟播种时间为5月6日,能够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在5月6日后中熟品种产量高于晚熟品种,产量均呈降低趋势。若前期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播种推迟至5月中旬左右时,应选择中熟品种代替晚熟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安全。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不同筋型小麦高产种植筛选适宜的播期,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播期对两种筋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的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不尽相同。适期播种(10月7日)有利于改善济麦20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而早播(9月30日)有利于改善中麦8号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籽粒灌浆进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来看,济麦20以10月7日播种最优,而中麦8号以9月30日播种最优。  相似文献   

20.
灌浆期高温与干旱是影响小麦籽粒淀粉合成与积累的重要因素。为探讨灌浆期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及积累的影响机理,以郑麦366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盆栽和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特性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导致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高峰期提前,并不同程度抑制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干旱胁迫不同程度提高了 AGPL1、 AGP1-a、 AGP1-b、GBSSI、SSI、SSIIc、SSIIIb、BEI、BEIIb、 ISA2、PHOH基因的表达量,降低其余被测基因表达量;高温和干旱复合胁迫与单因素胁迫对被测指标的影响不尽相同,表明两者对某些指标存在互作效应。高温与干旱均导致成熟期籽粒直链、支链和总淀粉含量下降。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特性与淀粉积累密切相关。综上所述,高温与干旱改变了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使淀粉积累受抑,导致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