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咖啡短体线虫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单条线虫法提取DNA,rDNA-ITS-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ITS1、5.8S、ITS2和部分的18S和28S),将此片段纯化回收,克隆测序分析,与GenBank比对,结果为:该种群的基因序列与AY561436(基因库编号)的相似度为92.3%,与AB053485的相似度为91.3%.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该线虫为咖啡短体线虫.  相似文献   

2.
拟短体线虫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拟短体线虫新种(Pratylenchoides batatae n. sp.)根据采自河北省卢龙县前双庙的甘薯根部及根际土壤中的一个拟短体线虫种群进行描述和作图。新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唇区有5个唇环,侧区4条侧线并有网格纹,尾呈圆柱形、有24~26个体环,尾端圆、具粗纵纹。食道腺末端覆盖于肠背面,2个亚腹食道腺核均在背食道腺核之后,一个亚腹食道腺核位于食道-肠瓣门前的腹面、另一个位于食道-肠瓣门稍后。近似种为齿尾拟短体线虫(P. crenicauda),该种与新种的主要区别是:唇区3~4个唇环,侧区有6条侧线、无网纹,亚腹食道腺核一个在背食道腺核前、另一个在背食道腺核后。新种为两性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线虫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Plant》 2021年1月17日在线刊文,Zafar Handoo研究团队在来自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大豆土样中分离到短体线虫,经培养后发现其可侵染大豆并以其为寄主繁殖。该线虫群体为两性繁殖的短体线虫类群,进一步通过形态学研究并结合分子生物鉴定,确认该类群为不同于目前所有短体线虫的新种,以其发现地命名为达科他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dakotaensis n.sp)。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传统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山西省窖藏马铃薯和薯蓣块茎中的短体线虫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 表明,从马铃薯块茎中分离出的短体线虫形态学特征与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crib-neri一致,其SSU序列与P.scribneri美国群体相似性达99.8%.从薯蓣块茎中分离出的短体线虫...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标记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材线虫是极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生物,其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目前正在我国部分地区迅速扩展和蔓延,对我国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开展松材线虫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是了解其成功入侵和爆发成灾内在机理的重要途径。但迄今为止,尚未找到很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来检测松材线虫入侵种群的遗传变异。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对多态性引物组合的筛选,成功地建立了松材线虫的AFLP分子标记实验体系,并筛选出52对高效多态性的引物组合。应用4对引物对27个松材线虫种群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AFLP是进行松材线虫种群遗传学研究的一种很灵敏和可靠的分子标记。此外,本文还对AFLP技术在松材线虫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小麦孢囊线虫病(CCN,Heterodera avenae)已成为山东省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研究CCN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研究了山东省17地市34个群体的r DNA-ITS区,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中10个地市的27个种群做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r DNA-ITS系统发育树中,山东省34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与H.pratensis、H.australis及中国H.avenae群体亲缘关系较近。3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31条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菏泽、潍坊、烟台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枣庄、威海、淄博、滨州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M antel检测和聚类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并无显著的相关性,AM OV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的遗传变异中17.7%的变异发生在群体间,82.3%的变异发生在群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H.avenae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间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西部山区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揭示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起源及进化关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西部山区4个小麦产区的35个小麦白粉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ISSR和AFLP分析均将35个菌株分为3个组,组Ⅰ包括来自卢氏和灵宝的大部分菌株;组Ⅱ包括来自栾川、卢氏和巩义的菌株;组Ⅲ由4个地区的个别菌株组成,同时包含1个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获得的菌株。ISSR分析出菌株遗传距离分布在0.0139~0.6592之间,扩增多态性比率为64.83%,各菌株间的Shannon指数为0.2749;而AFLP分析所得的各菌株遗传距离变化幅度在0.1257~0.9322之间,扩增多态性比率为82.68%,各菌株间的Shannon指数为0.5100。可见,河南省小麦白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所用的2种方法均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AFLP分析小麦白粉菌群体表现出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长岭发垫刃线虫(Trichotylenchus changlingensis)的分布,2018年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6省(自治区)118个地块的玉米根际土壤中长岭发垫刃线虫进行分离及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自治区)20个地块的土样中分离到该线虫,分离比例为17.0%。同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离到的20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6条引物,扩增出9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3.5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4771,遗传变异的47.71%存在于种群间,52.29%存在于种群内。基因流(Nm)值为0.5479,说明所调查地区种群间存在基因流,基因流动较小,但种群间已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20个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群体间的遗传关系远近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明确西南地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水平,选用13对SSR引物对来自18个县(市)的221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PCR扩增,利用最长距离法和生物学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3对SSR引物均能扩增出一条大小相同且清晰的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高达100%。221个菌株在0.16相异水平上可划分为13个遗传宗谱,宗谱SCL01含205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92.76%,为优势宗谱;宗谱SCL02~SCL013为劣势宗谱,差异极大。在群体水平上,菌源丰富的8个区域稻瘟病菌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133,Shannon信息指数为0.3588,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间差异较大;这8个种群基于UPGMA法大都聚为一类,种群遗传谱系与地理区域分布呈一定相关性,群体遗传多样性均值为0.2518,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且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总遗传变异的59.37%存在于群体内。总体上,西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结构既有明显的优势宗谱,又存在许多复杂多变的特异性小宗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利用40个鉴别寄主对河南省5个小麦产区的44个单孢子堆纯化分离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毒性鉴定分析,并采用多基因家系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群体对Pm8、Pm1、Pm3a、Pm3b、Pm3c、Pm3f、Pm3e、Pm5、Pm6、Pm7、Pm17、Pm19、Pm34等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达到90%以上,已不能再作为抗源利用;对Pm12、Pm16、Pm21、Pm18、Pm2、Pm2+6、Pm2+MLD、Pm5(Mli)、Pm23、Pm30、Pm4a等基因的毒性频率低于15%,仍可以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河南省的小麦白粉病菌存在地理之间的差异,同时病菌在地区之间有自西南向东北/东方向的传播。表明省内群体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禾谷镰刀菌混合群(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的遗传多样性,利用4对E coRⅠ和M seⅠ引物对来自陕西省19个区县的162株小麦禾谷镰刀菌菌株进行了AFLP扩增。结果表明,4对引物均能扩增出数量不等的多态性条带,最少的6条,最多的20条,大部分扩增片段在100~750bp之间。利用NTSYS-2.1软件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禾谷镰刀菌可分为两大类群,即类群A和类群B。这两大类群的分化和地理来源有明确相关性,类群A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类群B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初步判断可能与两个地区生态环境和小麦主栽品种差异有关。各类群内的菌系与地理位置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一些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明确关系,而个别菌系与地理来源间的关系尚不能完全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各菌株与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春小麦育成品种、地方品种以及引进种质等共91份春小麦为材料,在干旱胁迫(雨养)和正常灌溉两种水分处理下,调查了11个农艺性状及其耐旱指数,计算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高,干旱胁迫与正常灌溉条件下分别为63.5%和51.5%,穗叶距次之,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分别为36.9%和36.3%;产量的耐旱指数与株高、穗下节长、穗叶距的耐旱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从0.99到2.48,平均为1.73,其中,不实小穗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48。根据表型性状将参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IV类群材料表现为对水分条件不敏感,适于在干旱条件下种植。总体来看,宁夏春小麦种质的遗传基础较狭窄,育种家应广泛搜集利用国内外小麦种质及小麦近缘物种,以拓宽现有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为选育突破性小麦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is a major legume crop, with Australia being the second largest producer worldwide. Pratylenchus neglectus is a root-lesion nematode that invades, feeds and reproduces in roots of pulse and cereal crops. In Australia, chickpea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are commonly grown in rotation and annual damage by P. neglectus accounts for large economic losses to both crops. Cultivated chickpea has narrow genetic diversity that limits the potential for improvement in resistance breeding. New collections of wild chickpea species, C. reticulatum and C. echinospermum, have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the previously limited world collection of wild Cicer germplasm and offer potential to wide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cultivated chickpea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cessions with good resistance. This research assessed 243 C. reticulatum and 86 C. echinospermum accessions for response to P. neglectus in replicated experiments under controlled glasshouse conditions from 2013 and 2014 collection missions that were received, tested and analysed in two experimental sets. Multi-experiment analyses showed lower P. neglectus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both sets of wild Cicer accessions tested than Australia's elite breeding cultivar PBA HatTrick a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p < 0.05. Provisional resistance ratings were given to all genotypes tested in both experimental sets, with C. reticulatum accessions CudiB_008B and Kayat_066 rated as resistant in both Set 1 and Set 2. New sources of resistance to P. neglectu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can be introgressed into commercial chickpea cultivars to improve their resistance to this nematode.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明确我国发生的玉米灰斑病菌地理差异及遗传结构,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对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分离自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16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通过ISSR标记筛选出10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81条DNA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 000 bp之间,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19~1.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9时,供试菌株被聚为2大类群,来自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菌株各自聚为一组,在DNA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认为是2类不同的致病类群。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西南各地区玉米灰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均为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标记可揭示出玉米灰斑病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性,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柑橘大实蝇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4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中国7省市的18个柑橘大实蝇地理种群进行标记,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供试柑橘大实蝇地理种群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19~30个,平均为23.06个,且4个微卫星位点(Bp125、BcuF 1.6、Bcac 5.10、Bcac 6.10)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14、9、8个。对18个柑橘大实蝇种群的哈迪—温伯格平衡测试结果显示,其卡方值的变化范围为5.582~∞,各种群间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为0.000~0.694)。表明中国柑橘大实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且不同种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明确我国烟草赤星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长柄链格孢菌A.longipes的地理差异与遗传结构,采用ISSR标记对分离自9个省市的135株烟草赤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建立的烟草赤星病菌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稳定性较好,筛选出17条多态性高且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192条谱带,其中有177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92.19%。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在0.67~1.00和0.66~1.00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3时可使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分别划分为5个和6个亚群,其中前者不同地理种群间表现出地理相关性,后者不同菌株随机分组。烟草赤星病菌种群的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丰富,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36和0.37,均存在遗传分化;群居每代迁移数分别为0.89和0.85,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2种烟草赤星病菌的遗传分化结构表现出相似性。表明我国烟草赤星病菌中的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二者进化方向相似,ISSR标记能较好地揭示烟草赤星病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性,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为害猕猴桃的一种毁灭性病害,1996年被列为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本研究对来源于我国7个受溃疡病为害最严重地区的21个Psa菌株进行重测序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将21个菌株分为三大类群;固定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群体的FST值均小于0.05;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菌株的Θπ值仅为3.74×10-6,且各群体间的差异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Psa在我国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低水平状态。基因流(Nm)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之间的Nm值均大于4,表明各群体病原菌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Tajima′s D中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群体的Tajima′s D值均大于0,暗示各群体都经历平衡选择;Ka/Ks分析结果显示Psa的大部分基因都受到纯化选择,仅有极少数的基因受到正选择。本研究揭示了中国7个受溃疡病危害最严重地区Psa的遗传多样性,并且获得大量基因组数据,可为病害防治、病原菌耐药性以及抗病植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为害猕猴桃的一种毁灭性病害,1996年被列为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本研究对来源于我国7个受溃疡病为害最严重地区的21个Psa菌株进行重测序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将21个菌株分为三大类群;固定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群体的FST值均小于0.05;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菌株的Θπ值仅为3.74×10-6,且各群体间的差异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Psa在我国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低水平状态。基因流(Nm)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之间的Nm值均大于4,表明各群体病原菌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Tajima′s D中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群体的Tajima′s D值均大于0,暗示各群体都经历平衡选择;Ka/Ks分析结果显示Psa的大部分基因都受到纯化选择,仅有极少数的基因受到正选择。本研究揭示了中国7个受溃疡病危害最严重地区Psa的遗传多样性,并且获得大量基因组数据,可为病害防治、病原菌耐药性以及抗病植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陇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实现陇南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目标,以遗传多样性为原则,组建以提高生产品种抗条锈基因丰富度、在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进行基因布局和持久抗性、慢条锈性、高温成株抗性等多种抗性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控制技术体系。利用Yr10、Yr12、Yr13、Yr16、Yr26、YrC591等有效抗条锈基因的载体品种、Flinor 等持久抗性品种及中四等其它抗源材料育成一批综合性状优良、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抗病品种和类型,其中2004年以来育成的10个品种产量性状有明显提高,在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增产7.3%~28.9%。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控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