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阐述了阳高县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效益,探讨了退耕还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政策、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华 《林业调查规划》2014,39(5):115-118
滇西北是云南省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之一,实行退耕还林政策1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对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进行分析,认为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与现有物价水平不符,套种的规定过于保守,针对政策上的不足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作业设计不够规范、监管不力、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龙山县根据县情,明确退耕还林主体资格,鼓励多种主体实施退耕还林,调整退耕还林补助分配标准,建立健全符合龙山实际的苗木采购供应体系,强化县级项目管理职能,做到“九统一”及退耕还林与其它开发项目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探讨,取得了明显的项目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政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国家已累计安排退耕还林任务3.44亿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使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政策性非常强的项目,并且涉及面广,工作对象复杂多样,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对此开展了众多的研究;同时,国外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出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恢复等目的开展了类似我国的退耕…  相似文献   

5.
田敏 《山西林业科技》2010,39(3):47-48,60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社会性别与发展的视角研究了退耕还林政策对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介绍了男女村民在退耕还林政策中的受益情况,以及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社会性别分工的变化;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中土地权属、妇女地位变化等社会敏感性问题;最后提出了社会性别主流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在河南省实施15年来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存在的问题如补助标准低、缺乏管理、管护经费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实施。通过对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了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本身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评论,而且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草)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操作程序复杂、覆盖面大、和群众利益直接的系统工程,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政策意识,认真落实好相关政策,对于在试点基础上大规模地、健康有效地搞好退耕还林(草),真正收到预期效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宝鸡市三年来共退耕还林(草)41.8万亩,列入国家计划的29.41万亩,试点工作下在麟游、凤翔、眉县组实施。学好用好退耕还林(草)政策,通过实践,应抓住以下六个方面: 一、抓住一个中心 就是农户退耕还林(草)达到标准后,及时把国家补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对四川省实施退耕还林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实施退耕政策的难点,从退耕计划的制定、补助标准、树苗的栽种、粮食发放、林地林木权属和退耕额度的分配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剖析,提出了笔关于完善退耕政策在具体环节上的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退耕还林 (草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 ,它直接涉及到粮食产量、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 (草 )的必要性和矛盾性的基础上 ,对退耕还林 (草 )政策从外部经济性、效益的阶段性、退耕还林 (草 )后农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评析。指出目前我国西部退耕还林 (草 )试点工程出现了经济林比例过大、行政手段干预为主、退耕还林树种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 ,本文认为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退耕还林 (草 )政策能够持续实施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华  胡玉平 《中国林业》2001,(22):22-23
退耕还林还草实行“三补两免两落实”政策,解决了当前退耕后农民在一个时期内的生计问题,同时缓解了农民在农业税、生活需要上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地解决了造林种草种苗的费用。总的来讲,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较优惠,农民普遍欢迎,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但通过两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笔者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相关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完善:一、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应以实际水平面积为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求以实际的水平面积为准,但目前农户的承包面积并非是实际水平面积,而是传统的承包面积,是以指手为界或…  相似文献   

12.
陈本文 《中国林业》2011,(14):66-66
全国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明确补助政策以来,没有随着粮食价格和物价的上涨、国家对种粮补贴提高而调整,一直停留在12年前的标准,影响了退耕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建设的积极性和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对于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国家在1999年就进行了明确。  相似文献   

13.
姜贵勇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214-217
景东县2002~2005年,共实施退耕还林7 866.6hm2,国家共投入资金3 388万元。文章介绍了退耕还林实施的原则、兑现补助政策、严格退耕政策保障机制、造林技术等基本情况。总结了在工程实施中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必要性与实施区域的不协调、资金使用中的矛盾、工程的复杂性与政策的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工程实施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门大戈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张力小  何英 《林业科学》2002,38(1):130-135
退耕还林(草)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它直接涉及到粮食产量、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的必要性和矛盾性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草)政策从外部经济性、效益的阶段性、退耕还林(草)后农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评析。指出目前我国西部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出现了经济林比例过大、行政手段干预为主、退耕还林树种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最后,本文认为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退耕还林(草)政策能够持续实施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至今以经十多年了,现在退耕还林的实施早已度过了政府的补助期,现在正是退耕还林的成果进入了巩固的重要时期,要实施退耕还林措施还需要农业的配合,要保证其工程成效就必须要总结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此制定出政策,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6.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战略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黄山区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三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9.58万亩.工程的实施对于加快林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下一步退耕还林发展与巩固中,必须结合黄山区实际,用足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因地制宜抓好多种模式的抚育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合理实施退耕还林具有改善区域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目前在弥勒市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群众退耕还林的意愿下降、补助标准低、经济林占比高、毁林复耕风险大等问题,应采取提高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并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建立健全后续保障机制和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的协调合作等方法,引入现代化技术、设置完善的森林监管机制等措施,为退耕还林的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提出的,但该政策本身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主要针对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国务院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并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保康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加强政策引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