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比较不同寄主植物繁蚜,继而繁育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的潜力,促进烟蚜茧蜂扩繁,从烟田采集供试烟蚜与烟蚜茧蜂,比较了烟草、萝卜、油菜和小白菜共4种常用寄主植物的繁蚜-繁蜂能力和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的寄生潜力。结果显示:(1)烟草和萝卜的单株繁蚜速率较快、繁蚜量大,表明两者的繁蚜能力强于小白菜和油菜;(2)4种寄主植物上的僵蚜羽化率没有显著差异,烟蚜茧蜂对烟草和萝卜繁育烟蚜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小白菜和油菜,表明在烟草和萝卜上繁蜂能力强于油菜和小白菜;(3)烟草上繁育的子代蜂寿命及其后足胫节长度均显著大于在其他3种寄主植物上繁育的寄生蜂的相应参数,表明烟草上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的营养状态优于在其他3种寄主植物上得到的烟蚜茧蜂。总体而言,烟草的繁蚜-繁蜂能力和子代烟蚜茧蜂的寄生潜力均强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更适用于烟蚜茧蜂扩繁;萝卜上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的寄生潜力不及烟草,但明显优于小白菜和油菜,可作为一种烟蚜茧蜂繁育的替代寄主植物,用于提纯、复壮烟蚜和烟蚜茧蜂。  相似文献   

2.
不同寄主植物上烟蚜DNA多态性的RAPD-PCR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RAPD-PCR技术研究了桃树、油菜和烟草上烟蚜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用相似性指数(SI)和Nei的遗传距离(D)及聚类分析对本研究筛选的三个引物OPX-04、OPX-06和OPX-19的扩增结果进行比较,除OPX-06的D值聚类可将各寄主植物上的烟蚜分开外,其余均可将样本分为两类,即来自桃树的烟蚜和来自油菜、烟草上的烟蚜。这说明与桃树的烟蚜相比,在DNA水平上,油菜上的烟蚜与烟草上的烟蚜更为接近。结果还表明,在烟蚜的体色方面,与黄绿色相比,红色与褐色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不同寄主植物上烟蚜DNA多态性的RAPD-PC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APD-PCR技术研究了桃树,油菜和烟草上烟蚜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用相似性指数和Nei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对本研究筛选的三个引物OPX-04,POX-06和OPX-19的扩增结果进行比较,除OPX-06的D值聚类可将各寄主植物上的烟蚜分开外,其余均可将样本分为两类,即来自桃树的烟蚜和来自油菜,烟草上的烟虾。  相似文献   

4.
烟草蚜虫又名桃蚜 ,是桐梓县烤烟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它不但直接危害烤烟 ,而且还是传播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的主要媒介。1 为害症状烟草蚜虫发生数量大 ,危害时间长 ,从烟草苗期开始直到大田采收都有为害。烟蚜以刺吸式口器吸收烟株叶、茎、花等部位的汁液 ,使被害烟株生长迟缓、叶片薄 ,严重时叶片向背面卷缩、变形 ,烟叶组织被破坏 ,烘烤后的烟叶缺乏光泽 ,容易破碎 ,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2 生活习性烟草蚜虫发生代数多 ,在全县每年发生 2 0代左右 ,主要以有翅蚜和无翅蚜在十字花科蔬菜和油菜上越冬 ,其次是以卵在桃、李、杏等果树上…  相似文献   

5.
周兴华 《广西植保》1997,10(4):20-22
根据调查和记载,广西烟草侵染性病害计34种,其中烟草青枯病、赤星病、蛙眼病、黑胫病、黄瓜花叶病毒病和气候斑病为广西烟草大田期,炭疽病为烟草苗床期的主要病害;广西烟草生长期的害虫有171种,其中主要害虫是烟蚜,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烟草夜蛾、棉铃虫、稻绿蝽等。  根据烟叶生产的特殊性和烟田生态系及烟草病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采取“抓前控中,注意后期”的策略,即选用抗耐病的优良品种,严格苗床和种子消毒,培育无病虫壮苗;合理轮作,特别是烟稻轮作;加强苗床…  相似文献   

6.
烟草丛枝症病害是由烟蚜和烟盲蝽等害虫传毒引起的病害。病原目前尚有争议 ,以前认为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 ,1998年有人提出我省的烟草丛枝病害与 1977年谈文、李金和报道的烟草丛枝症病害是不一样的病害 ,云南的烟草丛枝症病害可能是由一种新病毒引起的。对该病的防治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化学药剂 ,只有采取以“治虫防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 ,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现将主要综防措施介绍如下。1 培育无毒烟苗培育无毒烟苗是丛枝症病害综防的基础。为了把好这一关 ,播种前应以村为单位集中统一田块育苗 ,苗床经整理搭好…  相似文献   

7.
栽培措施对烟蚜和烟草花叶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蚜(Myzus persicae)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不同烟草品种、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影响。其中烤烟G140上的烟蚜发生量最多,病毒病发病率亦较高,NC89烟上蚜虫量少,病毒病发病率亦较低: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降低氮肥使用量可以减轻烟蚜特别是有翅蚜的发生。大田调查及罩笼试验,均表明有翅烟蚜发生量与烟草花叶病毒病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8349),进一步证明江苏烟区烟蚜是烟草黄瓜花叶病毒(CMV)的主要传播者。药剂试验表明,苗期连续用氧化乐果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烟蚜的危害,并能减轻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烟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75~1978年在云南玉溪烟区对烟蚜进行了研究。云南省的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具有明显的地区生态特征。全年均可以无翅和有翅孤雌胎生蚜在烤烟、油菜、十字花科蔬菜等植物上转迁交替繁殖为害,未发现性蚜和卵,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平均年发生代数20.9代,发育周期(25℃)7.6天,生殖前期1~2天,生殖期9~23天,生殖高峰期平均12天。母蚜一生平均产仔70头,每头每日平均产仔3.9天,寿命平均19.4天。在烤烟生长期连续释放烟蚜茧峰对控制烟蚜的发生,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邵武市烟田烟蚜及其天敌的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又名桃蚜。该虫食性杂,除为害烟草外,还为害其他170多种作物。在烟田,烟蚜的发生数量大,为害时间长,以若、成蚜聚集在烟株的叶背和幼嫩的组织上,刺吸汁液,使叶片卷缩、变形,烟株生长缓慢。被害烟叶烘烤后缺乏光泽,难于回潮,且易破碎。烟蚜分泌的蜜露又常导致烟叶诱发煤烟病,影响烟叶的品质。此外,烟蚜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媒介。烟蚜的为害成为烟叶生产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十几年来,对烟蚜的防治一般都采用化学农药,不但未减少烟田烟蚜的数量,而且使烟蚜产生抗性而更不易被杀死。这样,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天敌的重…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对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取食感染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株的适应性,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记录了烟蚜在感病烟株与健康烟株上的取食行为,并测定了烟蚜茧蜂对取食2种烟株烟蚜的寄生率以及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发育时间及性比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健康烟株相比,烟蚜在感染PVY烟株上的第1次刺探取食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且口针遇到阻力的次数(F波)和总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烟蚜在感病烟株木质部的吸食时间(G波)显著长于健康烟株。感病烟株上烟蚜在韧皮部阶段的分泌唾液时间(E1波)较在健康烟株上显著缩短,而被动吸食汁液时间(E2波)显著延长。烟蚜茧蜂寄生取食感染PVY烟株的烟蚜,虽然能成功完成其生活史,但适应性与寄生取食健康烟株烟蚜的蚜茧蜂存在差异。在感染PVY烟株上,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为33.67%,显著低于对照的64.67%;且僵蚜体重明显下降,羽化的成蜂个体较小;成蜂存活时间1.48 d也极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5 d。表明烟蚜茧蜂对取食感染PVY烟株烟蚜的适应性较低,PVY可通过烟蚜为介体间接降低烟蚜茧蜂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5点调查法,对江西省南昌市烟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烟蚜在烟草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呈双峰曲线,第1个蚜量高峰期出现在6月初。第2个蚜量高峰期出现在6月末至7月初,且蚜量雨后显著降低,雨后高温则又明显增加。烟青虫和斑须蝽在5月初开始发生,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线。烟青虫虫量高峰期出现在5月末至6月初,斑须蝽虫量高峰期则在6月中旬。烟田内主要天敌有烟蚜茧蜂、蜘蛛类、瓢虫和草蛉。天敌与烟蚜、烟青虫具一定的虫量跟随关系,其中烟蚜茧蜂和草蛉分别在烟草生长前后期与烟蚜跟随关系明显,蜘蛛则在烟青虫发生后与其跟随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烟草丛顶病(tobacco bushy top disease,TBTD)是一种由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TBTV)及其卫星RNA(tobacco bushy top virus satellite RNA,TBTVsatRNA)和烟草扭脉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TVDV)及其伴随RNA(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 associated RNA,TVDVaRNA)共同侵染引起的危险性病害,曾在云南很多烟区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对烟草丛顶病及其相关病原物在云南烟草上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力图对烟草丛顶病及其相关病原物的发生与分布进行追踪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2022年,烟草丛顶病在云南各大烟区仅零星发生,2019年以来已很难发现。烟草丛顶病的相关病原物主要在曾经暴发流行过病害的楚雄、保山和大理发现,且TBTV、TVDV、TBTVsatRNA和TVDVaRNA在烟草上并不总是同时被检出,其中引起烟草丛顶病典型症状的TBTV+TVDV+TBTVsatRNA+TVDVaRNA检出率在5%以下,TVDV的检出率最高,达30.44%,TBTVsatRNA的检出率最低,为7.68%。TBTV、TVDV、TBTVsatRNA和TVDVaRNA不能同时感染同一烟株可能是当前烟草丛顶病很少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 是为害烟草的重要害虫之一,分布范围广,寄主种类多,在我国各烟区发生普遍。蚜虫作为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常群集于烟株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直接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烟蚜还能携毒传播,造成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烟草蚀纹病、烟草丛枝病的发生和流行。蚜虫个体虽小,看似为害不大,但繁殖能力很强,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孤雌生殖可以很快产生新的蚜虫个体,若条件适宜,蚜虫会迅速繁殖为害,给烟株带来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混合侵染烟株对烟蚜取食行为的影响,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记录了烟蚜在健康烟株与CMV、PVY混合侵染后不同发病级别烟株上的取食波形。结果显示:烟蚜在健康烟株上的刺探次数最少,在感病烟株上的C波总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健康烟株;第1次到达韧皮部前的刺探次数,健康植株上仅为4.00次,3级感病烟株上的为健康烟株上的2倍;在健康烟株上E2波总持续时间为120.65 min,极显著大于2级和3级感病烟株;刺探过程中,感病烟株上的pd波出现次数均高于健康烟株,且pd波II-1和II-3亚波的持续时间也显著高于健康烟株。研究表明,CMV、PVY混合侵染烟株可降低寄主对烟蚜的适合度,且能促进烟蚜对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烟蚜是同翅目蚜科瘤蚜属,在我国各个植烟区为害严重,不仅直接影响烟株的健康生长,而且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媒介,蚜虫的为害大大降低了我国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结合烟叶生产和实践经验,介绍烟草蚜虫的发生特点和系统控制技术,为烟草蚜虫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7种不同的蔬菜作物作为寄主繁育烟蚜,筛选烟蚜替代寄主的最适作物。并测定了不同蔬菜作物上烟蚜茧蜂的羽化率。结果表明:白萝卜蚜虫生长繁殖速度优于其它作物,且单株载蚜量最大;蚜茧蜂在白萝卜上的羽化率略高于其它蔬菜作物;7种蔬菜作物上繁殖的蚜茧蜂回接烟草后,羽化率无显著差异。白萝卜可作为烟草繁殖烟蚜的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17.
烟蚜的新天敌—奇臀花金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是烟草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国各产烟省(区)广泛分布。其发生数量大,危害时间长,防治较困难。1999年5月下旬-6月中旬,在云南省宜良县九乡烟田调查,烟蚜的捕食性天敌除食蚜蝇、瓢虫、草蛉类外,还发现了一种新天敌一奇臀花金龟Campsiura mirabilis(Faldermann)。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主要烟区烟蚜种群解毒酶活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α-NA羧酸酯酶、β-NA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比较了云南5个主要烟区田间烟蚜种群的4种酶的活力频率分布,结果表明,云南5个烟区的烟蚜田间种群的α-NA羧酸酯酶、β-NA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高活力个体均以楚雄和昆明种群较高,昭通种群和丽江种群较低。谷胱甘肽转移酶在5个烟区烟蚜种群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烟草根黑腐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品种抗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根黑腐病由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 (Berk.et Br.)Ferr.)引起,主要为害烟株的根部,可使根部组织呈特异性黑色坏死而导致烟苗死亡或地上部分生长不良。该病是世界性的烟草病害,在各产烟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普遍发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云南等地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体色生物型烟蚜Myzus persicae取食行为的差异,明确其在烟田的分布特征,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测定了红色型、绿色型和褐色型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在烟草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红色型烟蚜刺探取食之前对烟草寄主所花费的识别时间最短,为2.20 min,极显著短于褐色型烟蚜的10.09 min。绿色型烟蚜在刺探过程中pd波平均持续时间为7.45 s,显著长于红色型烟蚜的6.85 s,极显著长于褐色型烟蚜的3.95 s,但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的pd波次数无显著差异。首次刺吸至第1次出现E2波所需时间,绿色型和褐色型烟蚜均约为红色型烟蚜的2倍。韧皮部取食阶段,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分泌唾液(E1波)的时间无显著差异;红色型烟蚜被动吸食汁液(E2波)时间为112.28 min,显著长于绿色型烟蚜的70.02 min和褐色型烟蚜的75.15 min。褐色型烟蚜在木质部主动摄取汁液(G波)的时间最短为8.58 min,与另外2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差异显著。表明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各自具有不同的取食策略,但总体而言红色型烟蚜对烟草的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