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选择肉质优良地方品种金华猪、金华猪与引进瘦肉型猪杂交品种以及国外瘦肉型品种大约克等,屠宰测定其背最长肌中肌苷酸、肌内脂肪以及氨基酸含量,探讨不同品种对肌肉风味物质以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品种金华猪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国外瘦肉型品种和杂交品种(P0.05),肌内脂肪酸含量则是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在测定7个猪品种背最长肌的16种氨基酸中除亮氨酸外,品种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金华猪背最长肌中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均高于国外瘦肉型品种大约克;杜洛克×金华和长白×金华的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均高于金华猪,但是3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7个品种中杜金×长大猪的谷氨酸含量为最高,显著高于长×大猪(P0.05),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使用索氏抽提法,参考国标GB/T 9695.1—2008/ISO 1444:1996《肉与肉制品—游离脂肪含量的测定》,使用乙醚抽提单块肌肉待测样中脂肪。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和二元猪肌内脂肪含量均与杜洛克母猪存在显著差异;而长白猪、杜洛克母猪两个品种间和三元猪之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长白猪和大白猪两个品种与二元猪和三元猪间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长白猪、大白猪和二元猪公母间,公猪的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高于母猪。其中长大去势公猪与长大母猪的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长白公猪和长白母猪、大白公猪和大白母猪、大长去势公猪和大长母猪,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东北民猪的优良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民猪起源于东北的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是我国华北型地方猪种的主要代表。东北民猪是我国优良地方品种,具有繁殖性能高、产仔数多、泌乳量大,适应性强、肉质坚实、肌肉颜色鲜红、肌间脂肪含量高、大理石花纹分布均匀等优良特点,无PSE肉发生。其良好的生产性能、较强的适应性、优良的肉脂品质是其他品种猪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4.
一、影响猪肉品质下降的因素 (一)猪的品种(1)外来猪种:引进猪种虽然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和胴体瘦肉率高等优点,但肉质普遍不及我国地方猪种,特别是皮特兰,其PSE肉(生理异常肉)的发生率较高,杜洛克、大白猪等品种虽然PSE肉的发生率较低,但其肉色、肌间脂肪含量均不及我国地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PCR-RFLPs标记技术,对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三元杂交群体DLY共113头个体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内含子Ⅰ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BsmΙ酶切位点具有多态性,并分为3种基因型(即AA、BB和AB型),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AA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的高于基因型AB和BB(P<0.01)。  相似文献   

6.
猪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研究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利用PCR-RFLP(HinfⅠ、MspⅠ、HaeⅢ、Hinf*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共148头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在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中对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在HinfⅠ和MspⅠ位点上,所有4个猪群都存在多态;在HaeⅢ位点上,除雅南猪只出现单态外,其余3个猪群都出现多态;在Hinf*Ⅰ位点上,除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出现多态外,其余3个猪群只表现单态。(2)4个位点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各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最小二乘均值关系即HhHH,bbBbBB,AaAA,DDDddd。结合H-FABP基因的生理功能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可在特定的群体中将其作为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
前  言肌内脂肪积聚在肌肉的内肌束膜内。肌内脂肪的沉积是有规律的,它决定着肌肉大理石纹的程度。一定量的肌内脂肪是改善肌肉烹制后的适口性所必需的。肌内脂肪还导致结蒂组织松散,从而可提高肌肉的多汁性和嫩度。肌内脂肪的含量很重要,其化学成分也很重要。脂肪的化学成分随动物种类(Souci等,1994;Enser等,1996;Enser等,1998)和品种(Kellogg,1977;Malmfors等,1978;Nurnberg等,1995)以及随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环境因素中,饲料的类型和饲喂水平是极为重要的两种因素(Leibetsender…  相似文献   

8.
为培育优质猪品系,提高猪肉品质,本试验探索了陆川猪与杜洛克猪正反交F1代及其亲本陆川猪肌内脂肪含量和UCP3基因表达差异。试验分别选取陆川猪、陆川猪与杜洛克猪正反交F1代各8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肌肉中UCP3基因mRNA在不同品种猪中的表达量,并测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以分析UCP3基因的表达量与脂肪和眼肌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组猪在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和UCP3基因mRNA表达量上均差异显著(P<0.05),且正反交F1代均遗传了杜洛克猪体型大、陆川猪肌内脂肪含量高的优势,UCP3基因的表达量与猪眼肌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初步推断UCP3基因可作为影响猪脂肪性状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9.
猪肌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改善肉质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包括养猪科学、肉类科学、动物遗传、育种、饲料、解剖、组织、生理、生化等领域内的科学家都关心和研究肉的品质这一重大课题。影响猪肌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饲料、营养、饲养方式、屠宰前运输和处理等。本文仅就猪的品种、基因、饲料和营养对肉质的影响及改善肉质的方法作一介绍。1品种、品系及其杂种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及改善肉质的方法不同的猪品种、品系及其杂种,在肉品质方面是有差别的。1.1国外品种之间比较杜洛克猪在众多的引入猪种中,氟烷基因频率低,约2%,具有较高的肌内脂肪含量为4.29%,因肌内脂肪与口感…  相似文献   

10.
<正>内江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农业部于2000年将其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地方品种资源之一,是发展四川省地方特色养猪业的重要品种资源。内江猪不仅肉质风味好,而且肌肉系水力、嫩度、肌肉脂肪含量、蛋白质等主要肉质指标也明显优于长白、大约克等外种猪,是良好的肉质基因库。内江猪适应性强,对高寒气候环境和极端不良营养条件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耐受力;配合力好,杂交优势明显;母性好,发情明显,基本无繁殖障  相似文献   

11.
深县猪肉质及营养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国外猪种杜洛克和中国地方猪深县猪体重 95 kg 的阉割公猪各 5 头,比较 2 个猪品种背最长肌之间肉质、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差异。结果表明:杜洛克猪的肌内水分、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粗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于深县猪(P<0.01);杜洛克猪背最长肌中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半光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呈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低于深县猪(P<0.01);杜洛克猪背最长肌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棕榈酸、豆蔻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低于深县猪(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含量低于深县猪(P<0.01),而油酸没有显著性差异;杜洛克猪背最长肌中微量元素钾、锶、铜、锌、硅和铬含量均低于深县猪(P<0.01),镍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中国地方猪深县猪在肉质及营养价值方面优于瘦肉型的杜洛克猪,为深县猪的品种资源保护和肉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测定湘沙猪配套系父系猪巴克夏和大约克的肌肉品质,在两个品种肥育试验结束后,每个品种分别选择6头猪进行肉质和肉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巴克夏猪大理石纹等级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肌内脂肪含量比大约克猪高1.64个百分点。巴克夏猪肌肉水分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大约克猪低0.66个百分点(P0.05)、1.20个百分点(P0.01),而粗脂肪含量比大约克猪高4.40个百分点(P0.01)。大约克猪背最长肌中α-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巴克夏猪(P0.05);大约克猪背最长肌钾和镁的含量高于巴克夏猪,分别比巴克夏猪高0.02个百分点(P0.05)和13.50 mg/kg(P0.01);巴克夏猪背最长肌钠和锌的含量高于大约克猪,分别比大约克猪高54.83 mg/kg(P0.01)和1.93 mg/kg(P0.05)。  相似文献   

13.
猪肉品质及营养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猪肉品质主要包括肉的感官品质、深加工品质、营养价值、卫生品质等四个方面 ,其中最容易引起消费者重视的是感官品质 ,如肌肉的颜色、系水力、嫩度、大理石纹、香味、多汁性等 ,营养调控也主要在这几方面发挥作用。1 肌肉中的脂肪含量由于脂肪是肌肉香味的来源 ,故脂肪含量直接影响到肉的风味。肌肉脂肪含量越高 ,肉的口感越好 ,通常猪眼肌肌肉脂肪的含量在 0 5 %~2 5 %之间。肌肉中脂肪通常被分为肌间脂和肌内脂 (肌肉内脂肪 ) ,前者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 ,其含量的多少与肌肉的多汁性、大理石纹等有关(Mottram等 ,1 986)。大理…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5,(5)
为了解川藏黑猪和杜长大猪血清中瘦素的发育性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不同体重梯度(90 kg、110 kg和130 kg)的川藏黑猪和杜长大猪血清中瘦素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藏黑猪在90 kg、110 kg和130 kg体重时血清中瘦素含量分别为1 106.39 ng/L、1 168.04 ng/L和1 146.10 ng/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3.72%、4.41%和4.96%;杜长大猪在90 kg、110 kg和130 kg体重时血清中瘦素含量分别为1 032.52 ng/L、1 002.24 ng/L和1 006.96 ng/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00%、2.50%和2.61%。90 kg、110 kg和130 kg体重时川藏黑猪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猪。血清中瘦素含量,在品种内不同体重梯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猪种间,90 kg梯度两猪种间差异不显著,110 kg、130 kg梯度川藏黑猪均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猪(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瘦素含量与肌内脂肪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瘦素可能通过血液对猪肌内脂肪的沉积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杂交1代猪肌内脂肪代谢酶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及其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以5个体重组(20、35、50、70和90 kg)的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的杂交1代猪(简称野杜F1代猪,各40头,公、母各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肌肉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与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肉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肌肉组织中HSL和MDH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野杜F1代猪HSL活性均高于莱芜黑猪的活性(90 kg除外),且在35 kg时,野杜F1代猪和莱芜黑猪差异极显著(P<0.01);肌肉组织中的MDH活性变化,野杜F1代猪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活性最高点在70 kg;在90 kg时野杜F1代猪中MDH活性极显著低于莱芜黑猪(P<0.01)。不同体重阶段,肌肉嫩度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野杜F1代猪90 kg时肌肉组织中MDH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P<0.01),HSL和MDH的活性与肌肉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提示,肌肉组织中的HSL和MDH对肌内脂肪的沉积量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其活性调节肌内脂肪的含量,且肌内脂肪的沉积量与肌肉嫩度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共轭亚油酸 (CL A)对猪肉脂肪酸组成 ,脂质氧化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 2 0头猪喂给含CL A 0 %、1%、2 .5 %和 5 %的日粮 ,饲喂 4周 ,10 5 kg屠宰。宰后 2 4 h取背最长肌处的肉样 ,3cm厚的里肌肉条充氧包装 ,4℃下冷藏 7d。肉样分析最终 p H、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肉色 (L*a*b*)和系水力。日粮添加 CL A降低猪肉中肌内脂肪的亚油酸浓度 ,提高共轭亚油酸浓度 (P<0 .0 5 )。随日粮 CL A水平增加肌肉中 CL A浓度增加但在贮藏期内无变化。对照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比喂给 CL A猪群的高 (P<0 .0 5 )。喂给 CL A日粮的肌内脂肪含量高 ,且猪肉失水力下降。日粮中的 CL A提高了冷藏期间猪肉颜色的稳定性。喂给 CL A的 5 % 7d后的猪群其肉灰白 (L*)和暗红 (b*)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果表明 ,由于饲喂 CL A日粮导致的肌内脂肪含量增加 ,使肌肉的系水力增加 ,同时肌肉的脂质氧化受抑制 ,肉色稳定性提高 ,脂肪酸组成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动物肌肉脂肪过氧化程度的影响,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热处理后3种肉肌内脂肪过氧化反应终产物丙二醛生成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间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和肌内脂肪含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3种肉的肌纤维形貌研究炒、蒸、烤三种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羊、猪肉肌内脂肪过氧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炒制后羊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牛、猪肉(P0.05),蒸煮后牛、羊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高于猪肉(P0.05),烤制后牛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羊、猪肉(P0.05);牛、羊、猪肉肌内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依次为52.60、38.49、39.81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依次为56.61、54.63、44.73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2.70、4.90、5.56g/100g;猪肉肌内脂肪含量(30.03g/100g)显著高于牛、羊肉(P0.05),羊肉肌内脂肪含量(20.48g/100g)显著高于牛肉(8.31g/100g)(P0.05);牛和羊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紧密,猪肌纤维排列结构则较为松散。热处理温度是影响脂质过氧化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肌纤维排列结构影响肌内脂肪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荣昌猪是世界八大、我国三大优良地方猪种之一,以原产重庆市荣昌区而得名。荣昌猪具有肌内脂肪含量高和肉质优良的优点,其生鲜肉是市场上的高端分割肉产品。然而,商品荣昌猪出栏量一直存在缺口,大量外种猪肉冒充荣昌猪肉充斥市场并高价销售,严重影响了荣昌当地猪品牌价值的打造和提升。因此,业内亟需一种有效、便捷的鉴别荣昌猪肉与其他猪肉的方法,而开发基于肌肉挥发性化合物差异的无损鉴别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但目前关于商品荣昌猪与外种猪及其他土杂猪肌肉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研究还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19.
黄练  骆璐  董春霞 《中国猪业》2014,9(11):36-39
猪肌内脂肪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猪肉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本文在简述猪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和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基因(ADD1)等肌内脂肪沉积主要候选基因以及micro RNAs对猪肌内脂肪沉积和代谢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利用基因调控改善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几个主效基因和QTL对猪肉品质和胴体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几个主效基因和QTL对猪肉品质和胴体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阐述了氟烷敏感基因、酸肉基因、肌肉含量基因、肌肉内脂肪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肌纤维的候选基因对猪的肌肉糖元、蛋白质含量、背膘厚度、腰肌面积、公猪膻味、肌肉内脂肪含量、肉品质、腹脂率、烹调损失率、PH1、PHu值、屠宰率、胴体长(cm)、胴体瘦肉率、滴水损失、加工率(%)、酸肉率(%)、多汁评分、风味评分、嫩度评分、大理石状评分等经济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