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人们对氮肥长期施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一直十分关注。因为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如能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但同时,如果土壤中无机氮过分积累也会引起环境问题。有的研究指出,施用无机氮并不能使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但土壤可矿化氮量有较显著的增加。这是由于单施无机氮肥而增加的少量土壤有机氮比原来土壤中的有机氮易于矿化所造成的结果。从而得出单施无机氮肥很难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这可能是由于农田中氮素有各种损失途径,这必然导致土壤氮素的积累速度很慢。这一结果为国内外大量长期试验所一致证实。可见土壤全氮含量因长期施用无机氮肥虽有增加但增加很小。  相似文献   

2.
植烟土壤供氮状况及烟叶含氮化合物与施氮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不同生育期的土壤供氮状况及烟叶含氮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无机氮肥对大幅度提高20cm土壤中NH4^ -N、NO3^--N和无机总氮的浓度只能维持较短时间;40cm土壤中NH4^ -N、NO3^--N和无机总氮的浓度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小;增施无机氮肥对上部叶烟碱、总氮、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氮素供应及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氮素固持、供应和损失情况。【方法】以连续19年不施肥(NF)、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和有机肥与化学氮、磷、钾配施(MNPK)田间定位试验处理为对象,设置施氮和未施氮微区,研究了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矿质态氮、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施用氮肥显著提高长期不施肥土壤(NF)矿质态氮含量(P<0.05),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收获期增幅分别为239%、70%和62%,在小麦收获时施用的氮肥约50%淋溶到30 cm土层以下。氮肥施用使NPK处理土壤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矿质态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6%和90%(P<0.05),但对MNPK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对NF处理SMBN无影响,使拔节期NPK和MNPK处理土壤SMB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8和3.4倍(P<0.05)。从拔节期到开花期,施用氮肥处理NPK和MNPK土壤SMBN显著降低49%和63%(P<0.05)。MNPK处理土壤小麦氮肥的利用率(69%)显著高于NF、NPK处理土壤(分别为5%和40%)。【结论】有机无机长期配施增强了土壤对氮肥的缓冲能力,协调了土壤中氮素固持、释放与作物吸收之间的关系,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1991~1992年通过室内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对水田土壤施用稻草和氮肥后对土壤无机氮(NH4-N+NO3-N)固定-矿化动态、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稻草后,无论是否配施氮肥,在1个月内未观察到土壤氮素的纯矿化现象,施用稻草10天左右对土壤无机氮的固定率达最大值,以后则逐渐减少。种稻条件下,水稻分蘖期后施稻草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高于单施氮肥处理,并一直保持到水稻收获;稻草还田提高了水稻植株吸氮总量,并提高了稻谷产量和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转化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评价不同施氮量下不同肥力土壤在小麦孕穗期的土壤活性氮组分(土壤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的转化与氮肥利用率的变化。【方法】以长期(37年)定位试验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贫瘠土壤-NF:长期不施肥;低肥力土壤-LF:长期施用化肥;中肥力土壤-MF:长期施用低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高肥力土壤-HF:长期施用高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利用15N示踪法,研究添加外源硫酸铵氮肥(N0:0、N1:135 kg·hm-2、N2:180 kg·hm-2)之后,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孕穗期)土壤活性氮组分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变化以及与土壤供氮效应之间的联系。【结果】随施氮量增加,不同肥力土壤的可溶性氮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处理最高,而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N2达到最大,N1最低;不同肥力土壤可溶性氮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贫瘠土壤,而微生物量氮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贫瘠土壤>低肥力土壤(P<0.05);施氮对不同肥力土壤可溶性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在低肥力土壤最大,而在高肥力土壤增幅最小。不同肥力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吸氮总量和吸15N量的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贫瘠土壤(P<0.05),其中,吸收15N量所占小麦吸收总氮的百分比大小变化为低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贫瘠土壤(P<0.05)。相同肥力不同处理下,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小麦吸氮量和吸15N肥料的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总体上施氮处理下小麦吸肥料氮所占吸收总氮的百分比的平均值为44%;各肥力土壤中肥料损失量均为贫瘠土壤>低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P<0.05),而且氮肥损失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2处理最大;土壤活性氮组分与土壤供氮、氮肥利用率、小麦吸氮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高肥力土壤上添加适宜氮量(135 kg·hm-2)利于土壤中活性氮组分的转化,能更好地协调土壤供氮与作物需氮间的关系,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施肥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重点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化学氮肥、耕作措施、秸秆还田以及施用化学除草剂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氮肥主要影响土壤速效氮含量;粉碎以后结合耕作秸秆、还田或者粉碎以后覆盖还田对土壤质量改善明显,整秸秆覆盖还田以及免耕条件下还田效果不明显;常规的深浅轮耕耕作可以增加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但是也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浅耕、少耕和免耕土壤无机氮含量相对于深浅轮耕明显降低,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深浅轮耕相比则明显提高。施用除草剂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降低,但是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7.
土壤无机氮残留与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土壤氮素有效性、氮肥减量施用等紧密关联,日益成为生态、环境、土壤和植物营养等学科十分关注的热点之一。氮肥(化肥和有机肥)是耕作土壤无机氮残留的主要来源,并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合理施肥等,可以调控土壤中残留无机氮含量。今后,可在最佳经济施氮量的确定和植物性硝化抑制剂等方面作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土壤无机氮残留与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土壤氮素有效性、氮肥减量施用等紧密关联,日益成为生态、环境、土壤和植物营养等学科十分关注的热点之一.氮肥(化肥和有机肥)是耕作土壤无机氮残留的主要来源,并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合理施肥等,可以调控土壤中残留无机氮含量.今后,可在最佳经济施氮量的确定和植物性硝化抑制剂等方面作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植烟土壤供氮状况与叶片烟碱含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用无机氮肥能够较大幅度提高0~20cm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并维持7周左右.其中在移栽后第3周,各处理NH4^ -N和NO3^-—N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1.09倍和10.29倍;施用无机氮肥对提高20~40cm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作用不大:在烟株移栽后0~7周,0~20cm土壤中NH4^ -N和NO3^-—N及20~40cm土壤中NO3^-—N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施氮量与0~40cm土壤平均无机氮含量及上部叶片烟碱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有机高氮肥的施用对菠菜生长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高氮肥的施用对菠菜生长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种有机高氮肥分别单施和配施,菠菜产量和累积吸氮量均较高,与单施尿素的处理相比,菠菜生长后期的长势更加旺盛,吸氮速率增加的更快;施用有机高氮肥能改善土壤氮素供应状况和供氮过程,在菠菜生长后期(播种后28~42d)为菠菜提供了充足的矿质氮;播种14d后,有机高氮肥的施用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幅度大于单施尿素处理,因此提高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上述结果表明,施用有机高氮肥有可能获得与施用化肥相当的产量,这为生产有机食品专用肥料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氮肥及其与秸秆配施在不同肥力土壤的固持及供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在有机物料和无机氮肥的配施条件下,研究氮素在土壤中的固持与释放过程,以期达到土壤供氮与作物需氮相一致的目的。【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不施肥,NF;施用氮磷钾化肥,NPK;厩肥与化肥配施,MNPK)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化学氮肥及其与秸秆配施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固持与供应。【结果】与未施氮肥(对照)相比,单施尿素对NF处理土壤小麦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而显著提高了NPK和MNPK处理土壤小麦籽粒产量;MNPK处理土壤氮肥利用率(67%)显著高于NPK(56%)和NF(19%)处理土壤。与施用氮肥处理相比,秸秆与尿素配施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但MNPK处理土壤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11%)仍显著高于NPK处理(7%);秸秆与尿素配施降低了当季小麦对施入氮素的吸收利用,小麦收获时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79%-88%施入的氮素未被吸收利用。【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在协调土壤氮素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期施氮引起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土壤碳固持,特别是增加有机碳累积、减少碳损失,对于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增施氮肥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作物增产措施,但氮肥投入对土壤碳的影响如何,一直没有报道。【方法】利用黄土高原旱地持续2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在每年施磷39 kg P2O5•hm-2条件下,设置0、45、90、135、180 kg N•hm-2 5个氮水平种植冬小麦,在小麦收获期采集0-40 cm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对旱地土壤总碳、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影响,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累积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氮肥用量对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旱地土壤不同土层总碳无显著变化,但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却随之增加,与不施氮肥相比,增幅可达7%-28%;0-4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含量也增加,增幅达31%-106%,但施氮量过高不利于有机碳累积。对不同形态土壤碳累积量与氮肥用量的回归分析表明,施氮量120 kg N•hm-2时,0-30 cm土层有机碳累积量达最高值36.6 Mg;施氮量161 kg N•hm-2时,0-4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累积量达最高值2.69 Mg;每千克肥料氮每年可使土壤有机碳增加1.34 kg•hm-2,轻质有机碳增加0.31 kg•hm-2;0-20 cm表层土壤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百分比也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相反,5-20 cm土层土壤无机碳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量180 kg N•hm-2时,无机碳累积量比不施氮减少2.8 Mg,每千克肥料氮每年可使无机碳减少0.67 kg•hm-2。【结论】在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虽不显著影响土壤的总碳数量,却显著地改变了旱地土壤碳的组成,即通过增加土壤的轻质有机碳,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累积量,同时降低了土壤的无机碳累积。因此,合理调控氮肥用量,不仅是旱地作物增产的关键措施,对增加土壤有机碳固持、培肥土壤也有重要意义。同时,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无机碳损失不容忽视,其潜在的农业、生态与环境效应需引起大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菜豆无公害栽培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的施用量对菜豆前期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有效氮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菜豆的前期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处理3达到最高,分别为8 690.4 kg/hm2,产值为32 222元/hm2,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氮的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效氮的含量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6 5.过量的施用氮肥会降低菜豆的前期产量和效益,菜豆露地栽培的最适宜施氮量是178 kg/hm2.[结论]施用氮肥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残留肥料氮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去向。【方法】采用15N标记田间微区试验法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下,施用的肥料氮在3种长期(19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不施肥土壤,No-F;施用氮、磷、钾化肥土壤,NPK;有机无机配施土壤,MNPK)连续3季作物收获后的去向。【结果】NPK和MNPK处理土壤3季作物对标记氮肥总利用率分别为57%和65%,均显著高于No-F处理土壤(28%)(P<0.05)。No-F、NPK和MNPK处理土壤随后两季(第二季和第三季)作物对第一季收获后残留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为17%、15%和8%,其中No-F处理土壤第三季作物对残留肥料氮的利用率为7%,显著高于NPK(2%)和MNPK处理(3%)。3季作物收获后,No-F、NPK和MNPK处理土壤施入氮肥在土壤和作物系统的总回收率分别为50%、77%和84%,损失率分别为50%、23%和16%。3季作物收获后三供试土壤标记氮肥残留率均约为20%,且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结论】长期平衡施肥尤其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可显著提高肥料氮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15.
控释氮肥对洋葱-棉花套作体系产量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12—2013年在济宁市鱼台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速效氮肥和控释氮肥在0、100、200、300 kg·hm-2 4个氮素水平下对洋葱-棉花套作体系产量及土壤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用量200、300 kg·hm-2时,速效氮肥和控释氮肥处理棉花产量显著高于氮素用量100 kg·hm-2处理;氮素用量100、200 kg·hm-2时,控释氮肥棉花产量较速效氮肥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7.3%和7.7%;施氮200 kg·hm-2的控释氮肥处理较氮素用量100 kg·hm-2的控释氮肥处理的籽棉显著增产14.5%,但与施氮300 kg·hm-2的控释氮肥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控释氮肥较速效氮肥更能提高0~20 cm土层NO-3-N的含量,但对土壤中NH+4-N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控释氮肥能够提高洋葱和棉花产量,施氮量为200 kg·hm-2的控释氮肥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施用氮肥对同时含有有机碳及无机碳石灰性土壤碳释放的影响,在陕西杨凌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施氮量(0、160、220 kg·hm~(-2))及其与硝化抑制剂(DCD)配合(N160、N220及N160+DCD、N220+DCD)对土壤pH值、矿质态氮含量和二氧化碳(CO_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pH;配施DCD后土壤pH降低幅度小于未加DCD处理;加入DCD使氮肥的硝化过程推迟了约20 d;未加DCD处理的土壤CO_2释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试验结束时(施肥37 d后)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最高达到167.1 g·m~(-2)。与N0处理相比,N160和N220处理的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0.9%和25.7%;N160+DCD和N220+DCD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比对应相同施氮量处理分别降低了13.5%和11.0%。上述结果说明施用氮肥会同时影响石灰性土壤有机碳及无机碳的释放,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无机碳的释放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玉米-蔬菜轮作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农区一种主要的旱地种植方式。为指导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于2020—2021年持续开展定位试验,探究控释氮肥及减氮处理对玉米-小白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残留、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CK,不施氮肥;U,常量施用普通尿素;CRU,施用等氮量的控释氮肥;90%CRU,施用控释氮肥,并较常量减氮10%;80%CRU,施用控释氮肥,并较常量减氮20%;70%CRU,施用控释氮肥,并较常量减氮30%。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玉米在减氮20%条件下未显著减产,小白菜在减氮30%时均未显著减产。与U处理相比,合理施用控释氮肥可使总氮流失量显著(P<0.05)降低25.3%~43.5%,以70%CRU处理的总氮流失量最少。径流水中的氮素流失主要以颗粒氮为主,占比60.0%~67.0%。与U处理相比,除70%CRU处理外,其他施用控释氮肥处理的玉米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80%CRU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9.4百分点。与U处理相比,施用控释氮肥0~80 cm各土层的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未显著增加,不会提高土壤无机氮的流失风险。综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对冬小麦季土壤易矿化态氮和微生物态氮的影响。[方法]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秸秆、氮肥和厩肥;单施氮肥;麦秸+氮肥;麦秸加倍+氮肥;麦秸+氮肥+厩肥;玉米秸秆+麦秸+氮肥;玉米秸秆+麦秸+氮肥+厩肥,以此来研究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对冬小麦季土壤易矿化态氮和微生物态氮的影响。[结果]在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下,冬小麦季土壤易矿化态氮和土壤微生物态氮数量均以冬前数量为最高,追施氮肥配施秸秆与厩肥对土壤易矿化态氮和土壤微生物态氮数量虽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结论]通过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能够增加冬前土壤矿化态氮和微生物态氮的含量,对补充冬小麦返青后土壤无机态氮的不足,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壤/植株硝态氮含量与棉花产量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2001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棉田土壤/植株硝态氮含量与棉花产量及其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明显提高土壤与植株中硝态氮含量,一定范围内土壤/植株硝态氮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播种期及苗期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与棉花产量显著相关(r=0.832-0.856);初花期植株硝态氮含量与氮肥施用量极显著相关(r=0.930-0.948),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曲线进行拟合(R^2=0.815-0.958);该研究初步表明初花期植株硝态氮含量可以作为棉花氮素营养状况的诊断指标,并用以推荐施肥。  相似文献   

20.
应用^15N示踪法研究叶菜的氮素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芹菜及其下茬油菜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及体内硝酸盐的积累。结果表明:芹菜的产量、总氮量、硝酸盐含量、植物吸收肥料氮的百分数、肥料氮对土壤氮的激发效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回收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施用硝酸铵比施用等氮量的硫铵、碳铵使芹菜产量、土壤有效氮的供给数量及对土壤氮的激发效应显著增加。增施有机肥、钾肥使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