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草甘膦杂草及其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13种抗草甘膦杂草的发生、发展,并从草甘膦的吸收、输导和分布,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的活性以及抗药性遗传等方面对其抗性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中国在未来出现抗草甘膦杂草的潜在风险性,并提出了延缓杂草对草甘膦抗性发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杂草对草甘膦的抗性及抗性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草甘膦现状、杂草抗性、抗性机制及抗性治理等几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几点看法。力求提高草甘膦管理水平延长其使用年限,促进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杂草科学》2012,(2):60-60
在阿根廷,一种新的杂草品种Bradley发展出了抗草甘膦除草剂的特性。国家杂草抗性知识网REM已经发出预警,提醒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Bradley已发展出抗药性。据REM称,这是禾本科杂草中出现的第六个抗性品种,其余还包括假高梁(Sorghumhalepense)、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  相似文献   

4.
耐草甘膦菜豆耐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液谱测定耐性、感性菜豆叶片对草甘膦的吸收及草甘膦传导入根中的量。耐性、感性菜豆吸收、传导草甘膦无差异。耐性、感性菜豆 EPSP合成酶提取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3.0 0 mg/ m L和 3.0 8mg/ m L ,EPSP合成酶的比活性分别为 2 .13nmol· min-1· mg-1蛋白和 1.97nmol· min-1· mg-1蛋白 ,但耐性、感性菜豆 EPSP合成酶比活性被草甘膦不同浓度抑制的差异大 ,抑制耐性菜豆 EPSP合成酶活性的草甘膦浓度 I50 为 19.2μmol/ L ,而感性的 I50 为 6 .3μmol/ L。两种菜豆对草甘膦的耐性差异在于各自的 EPSP合成酶比活性被草甘膦的抑制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草甘膦抗性杂草的田间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的大兴区北藏村镇巴园子村的苦菜、节节草对草甘膦不敏感,防效仅为40%~60%;顺义区木林镇魏家店村的马唐对草甘膦不敏感,防效仅70%;通州区潞城镇小营村的藜对草甘膦不敏感,防效仅50%;延庆县井庄镇二司村的黄花蒿、刺儿菜、狗尾草、苦荬菜对草甘膦不敏感,防效仅40%~60%;延庆县农场的黄花蒿、刺儿菜、紫花地丁、苦荬菜对草甘膦不敏感,防效仅30%~50%;山东省淄博的铁苋菜对草甘膦不敏感,防效为70%;滕州的小飞蓬、苘麻、葎草对草甘膦不敏感,防效为40%~60%;广西的杂草对草甘膦都比较敏感,防效都在88%以上;其他杂草对草甘膦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前,抗草甘膦杂草问题日趋严重。通过检索国内外抗草甘膦杂草的检测方法,总结出常用检测方法和其他检测方法,进行了简单概述,为抗草甘膦杂草检测体系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耐性菜豆根尖为材料,以λgt10为载体获得了4.8×105个重组噬菌体的cDNA文库。以植物EPSP合成酶基因保守序列合成二段探针,经噬菌体原位杂交筛选出了阳性克隆,并进行了酶切鉴定。测定 cDNA 序列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其中编码长1569个核苷酸,共编码523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与已发表的其它植物成熟EPSP合成酶氨基酸序列相比具有很高的同源性(≥84.8%),但进入叶绿体运输肽的氨基酸同源性低。以耐性菜豆EPSP合成酶的cDNA序列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感性菜豆EPSP合成酶cDNA片段,并克隆于pUC18质粒上,经测定序列并比较发现:感性菜豆EPSP合成酶cDNA核苷酸序列1737位碱基为G,而耐性的为C,从而表达出的513位氨基酸残基感性的为E,耐性的为Q,表明两种菜豆EPSP合成酶cDNA核苷酸序列一位点的差异是它们对草甘膦耐性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草甘膦作用机制和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甘膦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应用最广泛和最优秀的除草剂之一。然而,由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广泛商业化导致草甘膦使用量迅速增长,杂草抗药性发生,这不仅对草甘膦的药效发挥和未来可持续应用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现代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本文通过对草甘膦的作用机理、草甘膦抗性杂草发展现状和抗性机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草甘膦的抗性研究和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抗草甘膦杂草及其检测方法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甘膦在世界范围的多年大量使用已经引起了抗草甘膦杂草的产生。本文针对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21种抗草甘膦杂草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抗草甘膦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分别从整株生物测定及生物化学等方面介绍了抗草甘膦杂草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为抗草甘膦杂草检测方法的发展及其抗性监测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江苏沛县苹果种植面积有较大增加,但草害是影响苹果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探明南京红太阳集团生产的50%草甘膦WP在苹果园的最佳用药量及除草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03年本站对其进行了小区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杂草抗性的日益严重已成为化学药剂除草的一大障碍。本文综述了最新杂草抗性的发展,抗性机理,抗性杂草的识别、鉴定及评价等,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治理措施,试图为解决杂草抗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农药,因为在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田中过度依赖其除草,耐草甘膦杂草将演替成优势种群。耐受性杂草不但增加了杂草防除难度和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因过量使用草甘膦而出现一系列生态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对草甘膦特性、耐草甘膦杂草现状和耐受机制等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抗除草剂作物商业化种植后制定杂草治理策略奠定基础,也为草甘膦在转基因作物田高效安全地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草甘膦喷施土壤后对作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剂量的35%草甘膦水剂在壤土和砂土条件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L.) Merr.、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小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L.、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L.和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等7种作物的叶色、叶长、叶宽、植株鲜重和光合作用等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标签剂量(1 575 g/hm~2)下施用于壤土时,草甘膦对茄子的叶长和叶宽影响显著,对其他6种作物的各测定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砂土条件使用时,除对小麦和茄子的叶色、番茄的叶宽、小白菜和番茄的鲜重方面有显著影响外,对玉米、大豆和甘蓝都安全。在2倍标签剂量(3 150 g/hm~2)下,在壤土和砂土条件下使用时,除对茄子在叶色、叶长、叶宽和鲜重4个指标都有显著影响外,对番茄的光合效率也有显著影响,同时对其他作物的其他指标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了田旋花不同组织、不同叶龄的EPSP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草甘膦对EPSP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旋花EPSPS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量差异显著,在叶的表达量高于茎和根;该基因在9叶期的表达量最高,是3叶期的1.5倍;在草甘膦处理后,田旋花EPSPS基因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处理后24h达最大值。随草甘膦剂量增加,该基因的表达量升高。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Glyphosate-resistant (GR) crop technology has dramatically impacted agriculture. The adoption of GR systems in canola, maize, cotton, soybean and sugar beets has been widespread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weed scientists are concerned that growers' current herbicide programs and weed management tactics will affect their sustain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Without proper management, the potential for weed populations to express a high degree of resistance to glyphosate will adversely impact the utility of glyphosate. In 2005, weed scientists from six universities initiated a long-term research study to assess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five other articles in this series. Over 150 fields of at least 10 ha were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a long-term field-scale study, and each field was split in half. On one-half the grower continued using the current weed management program; on the other half the grower used academic-recommended herbicide resistance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Fiel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2006-2008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he two weed management programs on weed populations, diversity, seedbank, crop yields and economic returns. This long-term study will provide invaluable data for determining the sustain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of diversified weed management programs designed to lower the risk of evolving weed resistance to glyphos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