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文福 《农业与技术》2006,26(6):129-130
大豆褐杆病是由大豆疫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给美国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受害严重的品种几乎绝产,我国1991年发现以来,因其土壤传播积年流行的特点,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经农业中心7、8月份的调查,发现爱辉区的各乡镇均有零星发生,包括上年未见发病的个别山区、半山区,以托里木村最重,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10%。2004年8月初省植保站防治科来调查取土样,未能确认。8月11日,中心送鲜株样到省植保站防疫科做分子检测,证实了是大豆检疫性病害-褐秆病,全省都在陆续送样检测,目前只有佳木斯市郊和我们得到确认,并且我区的面积较大,分布较广,隐患最大。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大豆主产区,常年种植大豆面积近30万公顷。近年来,豆花叶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大部分地块均有发生,田间发病株率一般在4.8%左右,严重的达20%以上,大豆籽粒的褐(黑)斑粒率在10%以上,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我们采用精选种子、结合产趟及时拔除病株、使  相似文献   

3.
睢阳区是河南省夏玉米的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40000hm2。近几年睢阳区每年发生面积约1500hm2左右,占睢阳区种植面积的3-4%,病株率一般田块为10-20%,严重地块病株率达50%以上,严重影响了睢阳区玉米的生产。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夏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2005,(5):9-9
近年来,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大部分地块均有发生,田间发病株率一般在4.8%左右,严重的达20%以上,大豆籽粒褐(黑)斑粒率在10%以上,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我们采用精选种子、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蚜虫、药剂预防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在90%以上。一、发病原因1.种子带毒病原物为花叶病毒,病毒颗粒为线状。大豆花叶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种子,带毒种子长出的植株,成为田间再侵染的毒源,并且大豆花叶病毒很容易接触传染。感染病毒病的大豆种子,褐(黑)斑粒多…  相似文献   

5.
宾县大豆历年播种面积在85- 100万亩,是全国大豆生产基地县和高油大豆生产示范县,大豆生产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豆农的收入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抓好大豆生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是根腐病,据调查历年发病株率都在30- 40%,低洼地和重迎茬地块发病株率可达70%以上,最高死苗率在15%以上。尤其是土质粘重地块发病更重,为了更好防治根腐病,我们对根腐病发生规律进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在大连玉米栽培史上2008年是首次发病并呈严重流行性危害,全市病田率达80%以上,一般减产5%-10%,发病严重区域、地块病田率达100%,个别品种田间病株率高达30%-85%,减产幅度30%-70%,已成为大连地区除叶斑病外严重病毒性病害。通过对生产上某些典型性地块调查,初步掌握了粗缩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分布范围及发病趋势,总结了发病成因,确定了玉米粗缩病田间病株率达8%以上对玉米产量影响达显著水平的指标;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省是大豆种植比较广泛的省份。大豆根腐病是很多县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制约着各地市的大豆生产,不仅可导致大豆减产,常年可使大豆减产13.5%左右,而且还造成大豆含油量下降,近两年发病特别严重。2009年较重,田间病株率仍达到65.2%,病指达52.5%;2010年本地推广抗病品种,田间自然病株率仍达51%左右,病指达44.5,分别是常年1.3和1.1倍。一、发生概况  相似文献   

8.
大豆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豆农的收入和县域经的发展,因此抓好大豆生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影响豆生产的主要病害是根腐病,据调查历年发病株率都30~40%,低洼地和重迎茬地块发病株率可达70%以,最高死苗率在15%以上。尤其是土质粘重地块发病重,为了更好防治根腐病,我们对根腐病发生规律进了调查。济大在上更行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省讷河市大豆种植面积为25万亩。大豆根腐病是很多县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制约着讷河市的大豆生产,不仅可导致大豆减产,常年可使大豆减产13.5%左右,而且还造成大豆含油量下降,近两年发病特别严重。2009年较重,田间病株率仍达到65.2%,病指达52.5%;2010年本地推广抗病品种,田间自然病株率仍达51%左右,病指达44.5,分别是常年1.3和1.1倍。一、发生概况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大豆病虫害经常发生,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大豆菌核病、为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1.大豆褐杆病1.1症状识别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是大豆的主产区,近年来大豆病虫害经常发生,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针对大豆的病虫害等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一、大豆灰霉病: 大豆灰斑病是常发性病害,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一般地块减产10-15%,危害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叶片,病斑开始呈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径1-5毫米,有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发斑严重时叶片上布满斑点,相互合并使叶片干枯.  相似文献   

12.
<正>大豆是杜蒙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大豆病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要做好大豆生产,就要防治好大豆病害。根据大豆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笔者将大豆菌核病及大豆疫病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一、大豆菌核病及其防治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  相似文献   

13.
伊犁地区为新疆大豆主产区之一,播种面积占全疆总播面积的1/4以上。近年来,因从外地大量引进新品种(或育种材料),导致新的病害如大豆霜霉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细菌斑疹病等不断发生,已严重制约了大豆种植业的发展。大豆霜霉病2002年在伊犁首次发现,并迅速成为伊犁地区大豆生产中的主要病害,造成6-15%减产,豆粒被害率达到10%左右。2003年大豆菌核病在伊犁普遍发生;大豆细菌斑疹病则在2004年度新源县71团发生,发病率85%,严重田块病株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而大豆根腐病是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病害,一般土壤潮湿地块或多雨年份发病严重,病情指数较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因此,加强对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是根腐病,据调查历年发病株率都在30%~40%,低洼地和重迎茬地块发病株率可达70%以上,最高死苗率在15%以上。尤其是土质粘重地块发病更重,为了更好防治根腐病,我们对根腐病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大瓦根腐病在黑龙江省发生普遍,近几年存仝省发病较为严重,大豆重迎茬地及低沣地发病株率达35%,局部严重地块减产40%以上。为了摸清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史明 《现代农业》2011,(7):42-42
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是根腐病,据调查历年发病株率都在30%~40%,低洼地和重迎茬地块发病株率可达70%以上,最高死苗率在15%以上。尤其是土质粘重地块发病更重,为了更好防治根腐病,我们对根腐病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大豆细菌斑点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通河县大豆种植面积达2万hm^2,由于大豆细菌斑点病的流行,造成叶片提早脱落而减产和经济损失,一般减产18%~22%,严重地块病株率30%~50%。病害之所以严重流行,主要是气候条件和粗放栽培管理措施造成。为了更好掌握大豆细菌斑点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病原因,2004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今后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豆褐秆病是一种对大豆生产影响极大的病害,近年在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通常可使大豆减产30%~50%,严重的可使大豆绝产。2007年该病发生较重,田间死苗严重,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大。通过近年来对该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基本掌握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一、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病特点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