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大葱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全贞 《河南农业》2008,(19):19-19
一、主要病害 (一)大葱褐斑病 1、症状。大葱褐斑病又称叶尖黄萎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易从上部开始。初为水浸状黄褐斑点,继而生成梭形病斑,一般长10~30mm,宽3~6mm,斑中部灰褐色,边缘褐色,斑面上易产生黑色小点,即子囊壳。严重时,几大病斑融合,导致叶片局部干枯。  相似文献   

2.
一、发病规律 1.圆斑病 由子囊菌亚门真菌的柿叶球腔菌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为害柿叶,也侵害柿蒂。发病初期在叶片上表现为大量浅褐色圆形小斑,小斑边缘模糊不清,以后扩大形成深褐色圆斑,直径1~8毫米,而以2~3毫米大小的圆斑居多,边缘黑褐色。一片叶常有100~500个病斑。随后叶片渐变红色,病斑周围出现黄绿色晕环,外圈往往有黄色晕。从叶片发病到落叶仅需5~7天。发病后期,病斑背面出现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子囊壳。柿树落叶后,果实变红、变软,风味淡,迅速脱落。病菌在病叶中越冬,第2年从气孔侵入。8-9月份开始出现病斑,9月为盛期,10月中下旬渐停。雨量大.树势弱.则发病重。  相似文献   

3.
一、症状特征:此病主要为害果实和新梢。果实发病初期,出现针头大深褐色斑点,后病斑扩大呈现近圆形、凹陷、病斑直径5~10mm。病斑中部密生灰色至黑色小粒点(分生狍子盘)。空气潮湿时病部涌出粉红色粘稠物(分生狍子团)。1个病果上一般有一至多个病斑,受害果易软化脱落;新梢发病初期,发生黑色小圆斑,后扩大呈椭圆形、褐色,中部凹陷纵裂,并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斑长10~20mm,宽7~12mm,新梢易从病部折断,严重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  相似文献   

4.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症状 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初期病部呈褪绿色水渍状小圆斑点,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近圆形、长条形的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至枯白色,边缘红褐色,病健部交界明显,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一般大小为6~13mm×4~8mm,有时长度超过20mm,宽度10-15mm。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两面长出黑色霉层,一些病斑中间破裂穿孔,严重时整株叶片布满病斑,呈撕裂状干枯坏死。  相似文献   

5.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4cm、宽9~12mm。椭圆形,具有古铜或青铜色光泽。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白绒斑多为横向波浪状。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又名钻心虫,箭秆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等旱粮作物,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世界性害虫。玉米螟在宽甸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一、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亚洲玉米螟雄蛾黄褐色,体长10~14mm,翅展20~26mm。喙发达。复眼黑色。前翅黄色,斑纹暗褐色。内横线明显、呈波状纹,有一小深褐色的环形斑及一肾形的褐斑,环形斑和肾形斑之间有一黄色小斑。  相似文献   

7.
李丽 《新农业》2023,(11):15-17
<正>随着人参种植面积的增加,人参的各种病害也呈日趋严重趋势,因为人参是入口药材,所以必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来防治,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1人参炭疽病症状:在叶上的病斑呈卵形,初为暗绿色小斑,后逐步增大,通常口径达2~5毫米,最大者高达15~20毫米。初病斑边界清楚,为黄褐色至黄色眼圈形。后期,在病斑的中央处逐步变为黄苍白,颜色稀薄而透亮,并产生若干深褐色小点,  相似文献   

8.
1.苹腐速克灵 春季和秋季用100~150倍液喷枝干。可杀灭、铲除枝干上的病原菌。对腐烂病病斑,不用刮皮。用刀竖向划割。涂抹2~3倍液.24小时可杀死病菌,病斑干缩,新组织愈合快,不复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金纹细蛾幼虫脱皮和头壳宽度的测量,测得幼虫龄期为5龄。1~5龄幼虫头壳宽(mm)分别为:0.17496±0.0096,0.237368±0.0057,0.28161±0.0026,0.312613±0.0029,0.377817±0.01;同时测量虫斑面积的大小,分析虫斑大小与龄期关系,1~5龄虫斑面积(mm2)范围分别是:0~9.42,11.775~54.95,42.39~119.32,51.025~146.8,51.025~149.15;且观察发现幼虫3龄前随着龄期的增长,虫斑在不断扩大,3龄后虫斑面积基本固定。因此,从虫斑外观特征上基本可以在田间鉴定金纹细蛾幼虫龄期。  相似文献   

10.
成虫长卵圆形,体长3.5~4.0毫米。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淡黄色斑,斑前方缺刻较小,鞘翅端半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幼虫体长6~9毫米,黄白色,前胸背板骨化色深,腹面末端有铲形骨化板。  相似文献   

11.
绿豆病害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绿豆叶斑病 (一)症状。该病是绿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以开花结荚期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褐色小点,扩展后形成边缘红褐色至红棕色、中间浅灰色至浅褐色的近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密生灰色霉层,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很快干枯。轻者减产20%~50%。严重的高达90%。  相似文献   

12.
病状山药叶斑病常见的有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煤斑病最初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约1~2厘米,有时汇合成大斑。褐缘白斑病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  相似文献   

13.
陈贤龙 《宁波农业科技》2009,(3):13-15,19,F0003
试验采用南美白对虾塘搭养漠斑牙鲆(Paralichthyste thosligma)的方法,以不同密度的漠斑牙鲆苗放人南美白对虾专养塘,比较鱼和虾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搭养漠斑牙鲆,不仅有利于南美白对虾健康生长,减少虾病发生,也有利于漠斑牙鲆个体生长发育。搭养塘对虾产量比未搭养塘增加984.9kg/hm2,增产30.7%。收入比纯养对虾的平均8.03万元/hm2增加41.2%,增效非常显著。对虾塘搭养漠斑牙鲆密度以500~750尾/hm2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高尚士 《新农业》2006,(12):12-12
月季的病害很多,其中以黑斑病发生最重,叶片、嫩枝、花梗都可受害。病斑通常出现在叶片表面,直径1.5~1.3毫米的圆斑,边缘纤毛状,黑色和深褐色,常常有黄色晕圈包围,手持扩大镜可见病斑上黑色疱状的小颗粒。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月季品种直到病斑大如分币时叶片也不脱落。幼嫩枝叶和花梗上产生紫色或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严重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叶片全部脱落,成为仅留顶部几张叶片的光杆。  相似文献   

15.
温变英 《油气储运》2006,(11):16-16
发病症状 1.幼苗染病。真叶较子叶敏感,子叶上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直径1~2毫米,淡黄色,薄而脆,容易破裂穿孔脱落,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圈,后期不明显。后期病部中央脱落、穿孔,边缘呈星状开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通径分析的原理,对1980~1992年大豆灰斑病的试验资料进行分析,力图剖析大豆灰斑病发生发展中各气象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在所选定的七个气象因子中,确定了大豆开花后20~35d之间降雨量、TRH日、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等为主导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行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形态特征成虫30~33mm,翅展75~80mm,上翅与体背具特殊的淡绿褐色与墨绿色大斑纹.前翅前缘顶角有一较大的三角形深绿色斑,后缘中部有块褐色斑。后翅红色,后缘角有墨绿色斑.翅反面黄绿色,各足腿节淡绿色。卵淡绿色。椭圆形。幼虫绿色,体长80mm,头部散生小白点,腹部两侧第一节开始有7个白色斜纹,  相似文献   

18.
对番茄叶霉病病斑产孢规律的研究表明:在保湿24h内,随着保湿时间的延长,病斑相对产孢量也随之增加;黑暗条件有利于病斑产孢;病斑产孢适宜温度为10~28℃。其中,在23℃时产孢量最大,4℃和35℃时病斑几乎不产孢;在80%~100%的相对湿度范围内病斑均可产孢,病斑产孢量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病斑相对产孢量随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却随着磷钾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减少;6~9龄的病斑产孢能力最强。叶霉病菌分生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在番茄植株株高30~100cm范围内,60cm株高处分生孢子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9.
对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传播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的病斑在温度为25~28℃时的产孢能力最强,而在30~35℃时的产孢能力较差;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量随着保湿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施氮、钾肥的植株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要小于不施肥及施磷肥的植株上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病斑在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明显高于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量;葱紫斑病的病斑在6~9日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日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日龄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病斑在夜间的的孢子释放量明显多于在白天的释放量。葱紫斑病在田间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通径分析的原理,对1980~1992年大豆灰斑病的试验资料进行分析,力图剖析大豆灰斑病发生发展各气象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在所选定的七个气象因子中,确定了大豆开花后20~35d之间降寸雨量,TRH日,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等为主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行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