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土壤培养试验方法,通过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不同量的硫酸钴和磷酸二氢钾,分析研究了有效钴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状况。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有效钴和速效磷含量分别随着硫酸钴和磷酸二氢钾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浓度的钴磷配施下,土壤中有效钴(速效磷)含量随着磷(钴)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2)30天内,土壤中有效钴和速效磷含量都随时间的延续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的有效钴含量趋于一致,而速效磷含量仍在减少。(3)在土壤中钴和磷存在拮抗关系,原因可能是两者形成了低溶性的钴的磷酸盐。  相似文献   

2.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采自我国北方7省(区)的39个石灰性土样的8项基本性质(CaCO_3<0.01mm物理粘粒、<0.001mm粘粒、游离Fe_2O_3、pH、有机质、速效磷和全磷)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磷酸吸收系数(PAC)、固磷百分率和磷肥指数(PFI)作了测定,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石灰性土壤的主要固磷基质是<0.01mm物理粘粒,而不是CaCO_3。  相似文献   

4.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40,自引:3,他引:140  
本文提出了一个适用于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新体系。它的特点是将石灰性土壤中的磷酸钙盐分成三种类型:⑴磷酸二钙型;⑵磷酸八钙型;⑶磷灰石型。并用混合浸提剂浸提磷酸铁盐。磷酸铝盐和闭蓄态磷酸盐的浸提方法与张守敬的土壤磷的分级体系同。新体系的三级磷酸钙盐之和相当于张的分级体系的NH#-4Cl和H#-2SO#-4溶性磷,非闭蓄态磷酸铁盐与闭蓄态磷酸盐之和,在这两个体系中也基本相当。但在张的体系中,磷酸钙盐绝大部分都进入H#-2SO#-4浸提液一级,而非闭蓄态的磷酸铁盐大多被混入闭蓄态磷酸盐之中。  相似文献   

5.
笔者探索了石灰性土壤中Ca—P的分级测定方法,使Ca—P总量提取率高于张守敬法的41.3%、苏联的53.5%。相关分析证明,其有效性亦以笔者的方法(r=0.680)为优,从而使该法成为判断石灰性土壤储磷能力的可靠手段,也为土壤肥力的研究和土壤基层分类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的研究始于1906年,30年代Fisher、Homas(1935)、Dean(1938)等提出几种分级方法,试剂包括HOAC—NaOAC、HOAC、H_2SO_4、NaOH等,后继也有一些学者(Ghani 1943,William 1950)进行了研究。直至1957年,由张守敬和Jackson研究推出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分级方案,将土壤无机磷分为NH_4Cl—P、Al—P、Fe—P、R—P、Ca—P几级,比较清楚地阐述了土壤无机磷的化学形态和性质,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肯定张一杰分级方法的同时,William、Syers(1971、1972)等及苏联一些学者(1971)也指出其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其进行了系列修改。Ginzburg和Lebedera(1971)按照无机磷溶解度大  相似文献   

7.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两种无机磷分级测试方法对鲁西北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蒋柏藩等把土壤中的Ca-P分为3级能更好地说明潮土中各级磷的有效性,真实地反映Al-P的情况:在潮土中磷以无机磷为主,约占全磷总量的94.22%;无机磷中以Ca-P类磷酸盐占主导地位,约占全磷总量的72.76%;Ca2的含量虽少,但对作物的有效性较高,Ca8-P和Al-P是土壤的缓效磷源,Fe-P的有效性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Ca10-P只能是潜在磷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山西中部和中西部盆地与丘陵区26个石灰性土壤的磷素总量及其形态差异,并利用通径分析分析了不同磷素形态与速效磷的关系,以了解供试土壤利用状况对土壤磷素总量、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无机、有机磷总量均差异明显,无机磷以Ca-P为主,有机磷以MLOP为主。大棚石灰性褐土无机磷中Ca2-P、Ca8-P和Al-P显著高于其它供试土壤,且Ca8-P含量超过Ca10-P,有机磷中MLOP显著高于其它供试土壤,且LOP和MROP含量也较高。无机形态磷与速效磷均显著正相关,除HROP外,其余有机形态磷与速效磷均为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Ca2-P对速效磷的直接影响达显著水平,其余无机形态磷的间接影响均达显著水平;MLOP和LOP对速效磷的直接影响均达显著水平,LOP和MROP的间接影响都达显著水平,HROP既无直接影响,也无间接影响。利用管理强度特别是施肥不同是导致供试石灰性土壤有机和无机磷总量及其不同形态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通径分析不同形态磷素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更为简单明确。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北方石灰性土壤地区,土壤磷普遍缺乏已成为作物增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上壤磷研究将围绕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土壤无机磷形念、转化及其有效利用等方面地研究。这些研究将使磷肥的施用趋向经济合埋。1 研究历史概况本世纪初土壤磷研究简单,一般将土壤中的磷分为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等,对这几类磷的认识肤浅。土壤磷分级研究是1935年 Fisher、1937年 Dean 两人较早提出,他们将土壤磷分为三级:酸碱溶性无机磷、难溶  相似文献   

10.
用加0.015N NH4F和不加0.015N NH4F的0.25N、0.5N和1.0N HOAC浸提浸提酸性、石灰性土壤的有效磷,土液比1:10和1:5(v/v),浸提时间分别为5、15和30分钟。所测定的78个土壤浸提出的磷浓度范围约为5-150ug/ml(NaHCO3法),其中40个土壤的pH在4.2 ̄6.9,38个土壤的pHd 7-9.2。结果表明,酸性土壤及含NH4F的浸提液浸提5分钟,测  相似文献   

11.
选用18种性质不同的石灰性土壤,研究磷素吸附特性。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能满意地描述石灰性土壤的磷素吸附特性。不同土类间的最大吸附量,最大缓冲容量及吸附能有较大差异。同时对用磷素吸附平衡预测施磷量的理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灌漠土的磷素吸附特性与供磷缓冲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良好地描述灌漠土对磷素的吸附,相关系数在0.8以上。根据Langmuir方程计算的标准磷素需要量与土壤吸湿水、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最大缓冲容量(Mb)和吸附反应自由能(△G°)与吸湿水、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高度正相关,与Olsen—P呈强负相关,与pH没有统计上显著的相关性。Mb和△G°间的相关系数达0.92。  相似文献   

13.
在盆栽模拟条件下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液体磷肥和固体颗粒磷肥及其不同施用方法对石灰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加工番茄磷素营养效应对不同磷源进行了肥效验证.结果表明,液体磷肥追施可以保持土壤中较高的Ca2-P和Ca8-P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磷肥向Al-P和Ca10-P的固定(P=0.05),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液肥追施处理的加工番茄生物量、吸磷量分别比固体肥料的高17.4;和64.4;,液肥追施处理的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指标比固体颗粒磷肥基施处理分别提高29.1;、22.2;和8.3;(P=0.05).通过液肥追施可减少磷的固定,显著提高加工番茄的生物量、磷素营养和加工番茄品质.因此,在石灰性土壤条件下酸性液体磷肥随水施用比固体传统的固体颗粒磷肥基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磷肥品种.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磷素累积与迁移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钙质紫色水稻土磷素累积与迁移的影响。【方法】以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鲜猪粪)、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氮磷肥(MNP)和有机肥+氮磷钾肥(MNPK)8种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钙质紫色水稻土磷素平衡、累积和去向状况,以及不同施肥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全磷、有效磷演变规律及土壤剖面(0-100 cm)全磷、有效磷迁移特征。【结果】钙质紫色水稻土33年不施用磷肥(CK和N)作物籽粒和秸秆磷素携出总量为613.12 kg·hm-2,种苗、根茬、雨水及灌溉水带入土壤总磷量为106.61 kg·hm-2,长期不施用磷肥土壤磷素表现出亏缺状况,年亏缺量为15.35 kg·hm-2,且土壤磷含量随种植年限延续而下降,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减少量为0.0011 g·kg-1、有效磷含量年均减少量为0.029 mg·kg-1;33年单施无机磷肥(NP和NPK)土壤磷素投入总量为1 880.03 kg·hm-2、作物携出磷量为1 275.40 kg·hm-2,有机肥处理(M和MN)土壤投入磷量为2 532.68 kg·hm-2、携出磷量为757.50 kg·hm-2;有机无机磷肥配施(MNP和MNPK)土壤投入和携出磷量分别为4 305.11和1 436.64 kg·hm-2;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磷素投入量都明显高于作物携出量,导致单施无机磷肥、单施有机磷肥和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处理土壤磷素年盈余量分别为18.32、53.79和86.92 kg·hm-2,年未知去向磷量分别为4.99、34.96和59.39 kg·hm-2,土壤全磷含量年增加量分别为0.015、0.0018和0.018 g·kg-1,有效磷含量年增加量分别为1.13、0.032和1.17 mg·kg-1。长期不施用磷肥钙质紫色水稻土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则相反;长期施用磷肥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土壤剖面都呈现出上下层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施用无机磷肥土壤磷素可迁移至60-80 cm土层,施用有机磷肥或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土壤磷素可迁移至100 cm以下;随着磷肥施用年限持续,土壤磷素迁移深度和迁移量将会更大,有机肥的施用促使磷素向土壤下层迁移。【结论】连续数年施用磷肥后,土壤磷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考虑减少磷肥用量,减少因有机肥过量施用导致的磷素快速积累和淋失。  相似文献   

15.
北京石灰性潮土长期轮作的磷肥合理运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中国农业大学昌平试验站11年肥料试验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北京地区潮上在长期轮作条件下,磷肥的施用与作物产量、肥料经济效益、磷肥迭加效应、土壤速效磷变化趋势以及作物对肥料和土壤磷的吸收比例等的关系,据此并结合近期研究进展提出:在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条件下,每年施磷肥(P2O5)112.5kg·hm-2,并作为冬小麦、春玉米基肥,是一个既能获得作物持续高产和肥料高效,又能维持或不断提高土壤供磷能力的优化磷肥运筹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土壤有效磷(Olsen P)的农学阈值及环境阈值是土壤磷素管理的重要依据,但不同阈值区间磷形态学特征尚不明确。研究黑土有效磷不同阈值区间的磷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土壤磷的转化过程,为优化有效磷管理和提高磷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吉林公主岭市9个有效磷含量不同(11、21、31、40、57、69、128、331、490 mg·kg-1)的农田耕层(0—20 cm)土壤,利用TIESSEN-Moir修正的HEDLEY磷分级法,对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进行分级,并分析其与土壤有机质(SOM)、C/P、铁铝氧化物等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明确土壤有效磷不同阈值区间的磷形态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 黑土磷库以无机磷为主,占比为71.25%—96.19%,有机磷占比较小,约为3.81%—28.75%。有效磷水平低于农学阈值(7.4—13 mg·kg-1)时,活性态磷(LP)占比最小(19.89%);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51.0—56.4 mg·kg-1)时,中活性态磷(ML-P)和稳定态磷(OP)占比接近,分别为36.03%和35.49%,均高于LP占比(28.48%);有效磷水平高于环境阈值时,LP占比最高(42.86%)。有效磷水平高于环境阈值时,土壤的LP、ML-P的含量显著高于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的土壤,树脂磷(Resin-P)是环境阈值前后区间变幅最大的磷形态。PAC、M3-Al、游离态铝(Ald)、络合态铁铝(Fep、Alp)、非晶质态铁铝(Feo、Alo)随有效磷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P随有效磷水平增加而显著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时,SOM和活性较高的无机态磷(Resin-P、NaHCO3-Pi、NaOH-P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磷水平高于环境阈值时,Fep+Alp与无机态磷(Resin-P、NaHCO3-Pi、NaOH-Pi、D.HCl-Pi、C.HCl-P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时,SOM和M3-Fe是影响黑土磷形态变化的关键因子,分别解释了全部变异的50.2%和24.1%;有效磷水平高于环境阈值时,Fep+Alp是造成磷形态差异的关键因子,解释了全部变异的68.1%。【结论】 活性态磷在有效磷水平低于农学阈值时占比最小,在有效磷水平超过环境阈值时,其占比最大,Resin-P是在环境阈值前后区间变幅最大的磷形态。SOM和M3-Fe是土壤有效磷水平低于环境阈值、Fep+Alp是高于环境阈值土壤影响磷形态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影响土壤磷库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响应关系,为黑土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依托于公主岭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选取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4个处理。取1990、2000和2010年的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性质,测定磷的吸附解吸值,并用 Langmuir方程拟合了磷的吸附曲线,计算磷最大吸附量(Qmax)、磷吸附常数(K)、最大缓冲容量(MBC)、磷吸附饱和度(DPS)以及土壤易解吸磷(RDP)。结果 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能很好的拟合土壤吸附磷和相应的平衡溶液磷浓度曲线(R 2=0.93—0.99)。不同施肥处理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差异。随试验年限的增加,不同处理各特征参数变化不尽相同,与1990年相比,2010年不施磷处理(CK和NK),Qmax值分别增加了1.83和1.61倍,MBC值分别增加了0.80%和49.40%,DPS值分别降低了92.04%和87.50%,RDP值分别降低了20.00%和82.83%;NPK处理Qmax和DPS值分别增加了81.39%和90.74%,MBC和 RDP值分别降低了79.37%和48.57%;NPKM处理Qmax和MBC值分别降低了33.35%和78.52%,DPS和RDP值分别增加了11.36倍和1.48倍。施肥21年后,与CK和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的Qmax值降低了64.66%和 49.52%,MBC值降低了81.87%和79.56%,DPS值增加了110和3.81倍,RDP值增加了4.36倍和78.57%。NPK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磷(Total-P)、有效磷(Olsen-P)、有机质(SOM)和CaCO3含量,降低了比表面积,维持pH、游离铁铝氧化物值不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SOM和Total-P是造成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全部变异的49.5%和18.7%(P<0.05)。 结论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可显著增加SOM和土壤中磷素累积,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加土壤对磷的解吸,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但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磷吸附饱和度,易引起磷素流失的风险,对于NPKM处理应考虑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投入量。  相似文献   

18.
南方红壤磷素化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我国红壤磷素的分类和有效化形式;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过程;影响磷素转化的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特性、土壤动物、酶类、利用方式、施肥等);探讨了我国南方酸性红壤的基本性质;磷素的研究现状以及增强磷素有效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壤磷素化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我国红壤磷素的分类和有效化形式;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过程;影响磷素转化的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特性、土壤动物、酶类、利用方式、施肥等);探讨了我国南方酸性红壤的基本性质;磷素的研究现状以及增强磷素有效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