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农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与粮食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风险是指由于多种灾害因子造成的农作物区域产量低于预期正常产量所产生的随机不确定性。根据山东省统计资料,在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类风险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了全省粮食生产情况、各种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以及农田成灾率与粮食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对粮食总产量影响最大.且发生频率最高。山东省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总量变化的首要因素,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在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影响着粮食作物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农田成灾率对粮食总产量具有明显影响,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自然灾害是山东省目前主要的粮食风险影响因素,对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未来几年,山东粮食总产量应该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95—2010年主要年份广西主要粮食(稻谷、玉米、大豆、薯类)产量与相关生产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动态分析,提出广西主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1995—2010年其中6个主要年份与粮食生产有关的7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相关生产因素的关联度为播种面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数量〉化肥施用量〉乡村从业人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农田总用电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估计2004—2012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总产量增长中种粮投入因素的影响及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率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生产中,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均远大于物质服务投入强度,劳动力成本强度的影响则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2004-2012年,尽管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逐渐下降,种粮投入对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增产率变化的贡献均在80%左右,播种面积减少是粮食增产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稻谷产量增长率变化中播种面积的贡献比重逐步加大,小麦增产率变化中播种面积的贡献比重则显著下降,而玉米的投入贡献比重变化不明显。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稳定和扩大播种面积是基础,保护耕地是关键,应针对不同作物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投入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三明市超级稻示范推广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超级稻推广的必要性福建是个缺粮省,近几年粮食自给率均在 50%左右,每年需调入粮食700-800万吨。调入粮食中玉米约占26%,稻谷、小麦约占 66%,饲料粮和口粮的缺口压力较大。2005 年全省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呈现播种面积和总产"双减"局面。其中粮播面积减少 61.58万亩,减幅2.8%;总产减少21.27万  相似文献   

5.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旱灾与水灾的成灾面积等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投入和气象因素等对粮食生产同样存在影响。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保障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及自然灾害数据,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量化分析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估计粮食灾损量并测算不同粮食作物灾损量与不同自然灾害间的关联系数,得出结论如下:1)1979-2012年间,粮食总灾损量年平均146.50万t。平均波动周期5.67 a,总体来看波动幅度不断减小,具体来看各周期振幅呈现减小、增加、减小的变化规律。2)1979-2012年间,小麦灾损率平均波动周期6.60 a,灾损平均变化率-0.33%;玉米灾损率平均波动周期3.67 a,玉米灾损平均变化率-0.43%。3)各类自然灾害对小麦、玉米的影响程度均表现为:旱灾风雹灾害水灾。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粮食总体生产状况的基础上,以玉米、稻谷、小麦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从产量结构、种植面积结构和单产水平变化三个视角,揭示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从以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为主,向以玉米和稻谷两种粮食作物为主的过渡,比较效益是玉米和稻谷在粮食生产中优势地位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生产结构不利于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应考虑通过建立新的耕作技术体系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8.
1995-201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1995-2014年统计年鉴,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量依次为 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粮食结构和粮食产量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通径分析显示,玉米对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贡献最大,稻谷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平均单产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地膜使用量和平均单产呈显著正相关,地膜使用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使平均单产对总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沈阳地区2009年稻谷、玉米的种植成本和粮食产量、质量,参照国家最低粮食收购价格,估算出了种植粮食的收益,分析了影响粮食销售收益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提高粮食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稻谷、小麦、玉米的收益、用工量及种植结构变化,稻谷中早晚稻与中稻种植结构变化,以及浙江与全国、南方与北方的比较,探讨了改革以来经济发展而引发的劳动力转移与种植粮食作物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影响。分析认为,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提高成为影响改革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预测未来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时,需要充分考虑劳动力转移与从事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增加这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9-1640,1642
根据山西省60多年来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对山西省粮食单产及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的波动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粮食单产波动与气象灾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西省粮食单产波动频繁;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大豆单产波动最大,玉米单产波动最小。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是山西省粮食单产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主要粮食品种中旱灾对玉米单产波动的影响最大;旱灾对粮食单产波动的影响有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张越  郭耀辉  赵颖文 《农学学报》2023,13(3):95-101
深入分析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增产空间格局、作物结构、贡献因素,为维系其增长态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主产区粮食稳步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分解为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2种因素,分析其增产格局及增产贡献因素。从主产区粮食增产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优于南方主产区,粮食增产重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增产结构上看,玉米为主要贡献品种,其次为小麦,稻谷贡献率最低;主产区粮食增产贡献因素来看,单产的贡献率高于播面的贡献率,且空间差异明显。分作物看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效应为正值,玉米大于稻谷,小麦的播种面积效应产生负向影响;3种作物的单产效应均为正值,小麦的单产效应最为显著,小麦>稻谷>玉米。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都对主产区粮食产量增加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主要依靠播面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挖掘优势作物,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土地产出;对于单产贡献显著的地区,要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区,形成集群化发展,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防止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国家将修订新的粮食质量标准,此标准预计在1999年9月下旬发布.据了解,新修订的标准有六项,即<小麦>、<优质小麦>、<稻谷>、<优质稻谷>、<玉米>、<优质玉米>.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叙述了吉林省农田自然环境、面源污染和耕地土壤退化现状,产地环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回顾了主要气象灾害、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退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了30年来,粮食产量波动规律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的关键技术措施,认为科学施肥,提高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生产力是解决粮食可持续的关键技术环节。粮食可持续关键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粮食品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85-2014年中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成本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对三种作物生产成本上升之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价格调整效应是驱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生产规模效应,而技术进步效应和效率改进效应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但技术进步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更明显。2)劳动、化肥和其他要素价格均表现出正的价格调整效应,其中劳动价格影响最大。3)三种作物均存在规模经济性,但稻谷的规模经济性有所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规模经济性有略微的提升。4)技术进步效应能降低生产成本,其中,稻谷的技术进步效应对成本的降低作用要高于小麦和玉米,但效率提升对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较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规模化种植、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推进小麦、玉米机械作业等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避免,可以尝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如套种)、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等来增加土地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6.
对稻谷、玉米及小麦霉菌限量标准建议数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提出贵州省粮食霉菌限量标准的建议数,为验证其可行性,再次对贵州省稻谷、玉米、小麦中霉菌相及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原建议标准和本次研究结果,建议粮食霉菌累计检出率限制水平范围:稻谷57.3%-69.0%、玉米36.4%-50.1%、小麦85.0%-117.0%。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高于国际公认粮食安全线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主要依靠国内生产,在国内粮源充裕、严格控制粮食出口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广西粮食生产演变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方法对1990-2007年广西粮食生产的演变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各年粮食总产占全国的比例相当稳定;全区粮食总体趋势为面积下降,单产提升,总产徘徊;农业结构调整是粮食面积下降的最根本原因;稻谷面积及其占粮食作物的比重波动下降,而玉米、大豆面积上升;玉米、大豆等旱粮的单产提高幅度明显高于水稻;35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对全区有决定性影响,左右着全区粮食走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4—2014年我国各省份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成本价格面板数据,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农田基本建设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农田基本建设能够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农田基本建设对劳动、资本和中间要素存在替代关系。从不同投资项目来看,机械、除涝和林网防护3个建设内容对粮食生产具有成本节约效应,灌溉设施建设则没有;从各地区来看,中部地区农田基本建设的成本节约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建议今后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应该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各部门应该积极合作努力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演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了重心演变规律,凝练了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年均移动距离28.03 km。分品种来看,稻谷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向东北移动;玉米和大豆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来回移动,呈现区间震荡特征;小麦的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稳定徘徊。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程度显著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