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不仅是影响乳品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还危害到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细胞内定植和对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使得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使用疫苗进行防制就成为首选。大量研究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识别并特异性的结合到组织、细胞的特定分子上是感染的关键,因此,阻断细菌的黏附和在黏膜表面的定植,可能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策略,为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是其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关键因素之一,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奶牛乳房中定植有关的的黏附素主要是ClfA、FnBPA和FnBPB3种。曾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表达调控的研究发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早期主要表达黏附素,之后才表达毒素和荚膜,所以人们认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进行干预,可以减少或阻止毒素和荚膜的表达,而以黏附素作为靶位进行疫苗研制可能是预防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有效途径。国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的研究历史相对较久,并且也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而国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对预防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乳品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疾病之一,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约有150多种,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由它引起的乳房炎很难治愈,而且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已经相当普遍,因此使用预防或治疗性疫苗防治乳房炎就成为首选。然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由许多不同的因子(如黏附素、荚膜等)决定,这使得制备非常有效的疫苗变得很困难。本文就这些致病因子在疫苗研制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奶牛乳房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乳腺组织炎症。其病原包括细菌、真菌、霉形体和病毒等,有150多种。临床上常见的主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约占整个乳房炎病例的90%以上。现阶段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措施主要是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以及改善牛舍的环境卫生,但是使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药残问题和费用过高问题及改善牛舍的环境卫生受饲养条件限制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奶牛养殖业的难题,而疫苗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最佳方法,文章就奶牛乳房炎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金黄色葡… 相似文献
5.
如何进行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的合理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是造成全球奶业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本文系统、直观地对研究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的科研结论进行量化总结和评估,目的是为奶牛乳房炎疫苗的研发提供新思路,为设计合理的奶牛乳房炎疫苗给动物评估试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Pubmed、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对"奶牛乳房炎疫苗"类的文章进行了合理的电子检索,然后对细菌疫苗、细菌类毒素疫苗、DNA-重组蛋白疫苗、单一的重组蛋白疫苗等方面的科研论文从试验设计、方法、疫苗类型和研究结果 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DNA、重组蛋白新技术的疫苗和传统的细菌疫苗已取得良好效果,疫苗可以成为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的最好或最有前景的一种途径。但是研究方法差异和双盲试验的缺乏阻碍对疫苗效果的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6.
7.
8.
奶牛乳房炎时常危害奶牛群,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所有细菌性乳房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占比极高。本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试验,从内蒙古手工奶酪中筛选到一株产细菌素的乳酸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形态特征,结合16S rRNA序列结果分析,鉴定菌株为Lacticaseibacillus saniviri,命名为LS-1。通过酶稳定性试验、酸碱稳定性试验、热稳定性试验,确定菌株LS-1的细菌素生物学特性。LS-1细菌素对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较敏感,经100℃水浴处理具有良好抑菌活性。LS-1细菌素经p H处理,p H为11.0时抑菌活性丧失。本研究所筛选的LS-1,丰富了产细菌素的菌种资源,其所产细菌素具有作为治疗奶牛乳房炎替抗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采集上海地区乳房炎患病乳样60 份,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表明:经分离鉴定,共检出8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3.33%;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次之,为50.00%,对头孢克洛、头孢唑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均为37.50%,对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25.00%,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10.
11.
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奶牛乳腺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影响奶牛业发展的重要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方法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乳腺炎.虽然已经研制了许多金黄色葡萄球茵疫苗,但是试验表明,这些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仍将继续搜索有效疫苗.目前,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集中在金黄色葡萄球茵的表面抗原上.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茵分泌的免疫原性蛋白而制成的疫苗可能具有高免疫效力,这些抗原将成为高效疫苗的候选者.同时,应用低毒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突变株,也可能成为预防乳房炎的一种新工具.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在对山东7个地区14个奶牛场临床型和隐性乳腺炎调查的基础上采集234头临床乳腺炎病牛乳样、241个隐性乳腺炎乳样并分别做了细菌学检查,结果表明:泌乳期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和棒状杆菌为主;干奶期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以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酵母菌为主;隐性乳腺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假单胞菌和棒状杆菌为主;厌氧菌在隐性乳腺炎、干奶期乳腺炎和干奶期乳腺炎乳样的捡出率分别为 5.82%,4.17%,10.16%;隐性乳腺炎、干奶期乳腺炎细菌的共感染率较高,与泌乳期乳腺炎病原菌的差异极显著(P<0.01),隐性乳腺炎与干奶期乳腺炎病原菌共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腺炎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对山东7个地区14个奶牛场临床型和隐性乳腺炎调查的基础上采集234头临床乳腺炎病牛乳样、241个隐性乳腺炎乳样并分别做了细菌学检查,结果表明:泌乳期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茼和棒状杆菌为主;干奶期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以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酵母茼为主;隐性乳腺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假单胞菌和棒状杆菌为主;厌氧菌在隐性乳腺炎、干奶期乳腺炎和干奶期乳腺炎乳样的检出率分别为5.82%,4.17%,10.16%;隐性乳腺炎、干奶期乳腺炎细菌的共感染率较高,与泌乳期乳腺炎病原菌的差异极显著(P〈0.01),隐性乳腺炎与干奶期乳腺炎病原菌共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S Pyörälä 《Reproduction in domestic animals》2008,43(S2):252-259
Transition from the dry period to lactation is a high risk period for the modern dairy cow. The biggest challenge at that time is mastitis. Environmental bacteria are the most problematic pathogens around parturition. Coliforms are able to cause severe infections in multiparous cows, and heifers are likely to be infected with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During the periparturient period, hormonal and other factors make the dairy cows more or less immunocompromised. A successful mastitis control programme is focused on the management of dry and calving cows and heifers. Clean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proper feeding and adequate supplementation of the diet with vitamins and trace elements are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good udder health. Strategies which would enhance closure of the teat canal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dry period and would protect teat end from bacteria until the keratin plug has formed decrease the risk for mastitis after calving. Dry cow therapy has been used with considerable success. Yet, a selective approach could be recommended rather than blanket therapy. Non-antibiotic approaches can be useful tools to prevent new infections during the dry period, in herds where the risk for environmental mastitis is high. Vaccination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means to support the immune defence of the dairy cow around parturition. In some countries, implement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core antigen vaccine has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coliform mastitis after calv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