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闲田里的养鱼技术冬闲田养鱼,是利用晚稻田收割后至翌年春早稻生长前稻田休闲期养鱼,一般是以养成鱼和鱼种为多。冬闲稻田长时间积水,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丰富,还有谷粒、草籽等残留,可成为鱼的好饵料,很适合养鱼。利用冬闲田养鱼能力池塘、水库培养大规模鱼种;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冬闲稻田养鱼既可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禾苗病虫害,减少来年的农药、化肥支出;春季种禾苗时可以免耕,节省人工,并可获得稻鱼双丰收。由于进行冬闲稻田养鱼有很多好处,我市种中稻的地区纷纷掀起了冬闲稻田养鱼热潮,但是多年来亩产鱼量都徘徊在70kg左右。为探索冬闲稻田养鱼高产技术,1900年我们做了高产试验。经过稻田工程改造、科学放养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田的条件 1999年9月我们利用拔贡镇北香村的两块田进行冬闲田养鱼试验。1号试验田面积为1亩…  相似文献   

3.
汪建体  梁辉 《科学养鱼》2001,(10):20-20
冬闲田养鱼是利用冬季闲置的稻田来养鱼。由于进行冬闲田养鱼有很多好处,我市种中稻的地区掀起了冬闲田养鱼热潮,但是多年来亩产鱼量都徘徊在70公斤左右。为探索冬闲田养鱼高产技术,1999年我们用拔贡镇北香村的两块田作冬闲田养鱼高产试验。经过稻田工程改造、科学放养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5亩稻田产鲜鱼940公斤,平均亩产188公斤。现将具体操作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田的条件1999年9月我们利用拔贡镇北香村的两块田进行冬闲田养鱼试验。1号试验田面积为1亩,2号试验田面积为4亩,两块田…  相似文献   

4.
利用冬闲田养鱼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冬闲田养鱼,既可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又可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稻田病虫害,节约农药、化肥支出,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等诸多优点,是冬季农民开发现有资源增收的极好途径,值得推广。现将冬闲田养鱼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胡凯 《内陆水产》1995,(10):14-14
冬闲稻田养鱼与种草操作技术晚稻收割后,到翌年插秧前,稻田有一段休闲时间,可用来养鱼、种草,提高冬闲稻田的利用率,增加收入。养鱼单位或农户不妨一试。冬闲稻田养鱼,即头年11月份放养鱼种,到次年5月收获成鱼或大规格鱼种,一般每667米2产鲜鱼在30公斤以...  相似文献   

6.
为推广冬闲田养鱼技术,提高稻田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在黄埠乡贤河村和客坊乡严田村进行了中稻制种田冬闲养鱼试验,试验面积346亩,经212天的饲养,共起水鲜鱼11245kg,平均亩产32.5kg。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利用冬闲田养鱼,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白于收稻时不排水,收稻后加深田水,使稻茬、稻根腐烂分解,变成养料,加上田中有杂草、落谷与一些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可为鱼类摄食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使养殖业、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我县冬闲稻田多,有霜期短,水源丰富...  相似文献   

8.
冬闲田养鱼(也称冬水田或浸冬田养鱼),是利用晚稻收割后至翌年春早稻生产以前这段稻田休闲期养鱼。这种养鱼方法简便易行,一般每亩产鱼20~30公斤,高的可达100公斤。那么怎样利用冬闲田养鱼呢?  相似文献   

9.
冬闲稻田养鱼是利用冬季稻田空闲阶段进行养鱼,从10月~11月水稻收割后至翌年5月~6月插秧前,养殖时间大约为7个月。冬闲稻田养鱼可以充分利用田间的天然基础饵料生物,提高稻田利用率,发挥水田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养鱼田块的准备1.田块的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条件好,保水能力强,能防洪、防旱的田块,其面积为0.3亩~5.0亩,可以是单季稻田或是制种田。2.稻田设施 水稻收割后即刻动工,一是分次加高加固田埂至高0.8m,保证水位0.5m以上;二是在水田紧接进水口的田角处,挖长方形、面积占全田总面积8%~12%…  相似文献   

10.
丘陵山区稻田灌溉基本是溪流水,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为冬闲田养鱼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当年10月份收割完单季稻或晚稻至翌年5月份单季稻或早稻插播前的冬闲田饲养成鱼或大规格鱼种,鱼体重可增长30%以上,且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现将冬闲田养鱼技术措施介绍如下。l养鱼田的选择一般应选择水源丰富,灌溉方便,阳光充足,保水力强的冬闲田。2养鱼田设施的建设单季稻或晚稻收割以后,不需翻耕田土,将四周田埂加高至60-80Cm,开好排灌水口,在排灌水口建好拦包设施。为了鱼类安全越冬,在稻田避风的一面,挖一个10-20of左右的鱼坑,…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武平县永平乡是单季稻生产区,每年的8月水稻收割后稻田一直闲置到翌年的5月上中旬,利用冬闲田养鱼有传统的习惯,但长期以来采取粗放粗养模式,产量只有30kg/亩~40kg/亩,养殖效益不高。为促进稻田养鱼的发展,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我们进行了以提高稻田养鱼产量和效益的试验,经过对稻田的改造、引进水禽养殖肥水、种植黑麦草和科学的放养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所谓冬闲稻田养鱼就是利用晚稻田收割后至翌年春早稻生产以前这段稻田休闲期养鱼.也有的在晚稻插秧后就放鱼种,养到春节前或翌年插秧前收鱼.这种养法,一般以养成鱼为多,产量较高.冬闲稻田多常年积水,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很丰富,很适合养鱼,现将技术要点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钱卓君 《科学养鱼》1997,(11):33-33
冬闲田养鱼,是利用晚稻收割后至翌年春早稻栽种以前这段稻田休闲期养鱼,这种养鱼方法简便易行,一般亩产鱼20~30公斤,高的可达100公斤。在宜兴沿湖沿河的水网地区均适宜从事此类养殖,既可增加收人,又可改善土壤肥力。具体做法如下:一、田块的选择和塑理养鱼回应选择不易干旱、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上质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避风向阳的田。养鱼稻田选择好后,还要对稻田进行适当的整理,在晚稻收割后翻耕一次,不需耙平,并用田泥加高田埂到0.6~0.7米,夯实,防止漏水和倒塌。二、放养前准备鱼种的放养前,应在冬闲田四周挖好围…  相似文献   

14.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稻田养鱼事业更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稻田养鱼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已有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四川郫县、陕西勉县的冬水田中养殖鲤鱼、草鱼、鲫鱼、鳝鱼等,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稻田养鱼始终是停留在个别的自发性生产阶段,技术难以提高,且大多是平板式养殖,单产很低。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稻田养鱼虽分布区域较广,主要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山区,那里缺少湖泊、池塘,不易食到鲜鱼,只能利用稻田养鱼来弥补鲜鱼不足,主要有利用稻田养鱼种和冬闲水田养食用鱼两种类型,平均亩产只有4.7公斤。 五…  相似文献   

15.
肖培弘 《内陆水产》2003,28(11):46-46
利用冬闲稻田养鱼既可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禾苗病虫害,减少来年的农药、化肥支出。另外春季种禾苗时可以免耕、节省人工,并可获得稻鱼双丰收。通过稻田工程改造、科学放养和管理,每667米~2可产商品鱼150~200千克,亩获纯利800元左右,投入产出之比为1:2,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冬闲稻田养鱼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武平县永平乡是单季稻生产区,每年的8月水稻收割后稻田一直闲置到翌年的5月上中旬,利用冬闲田养鱼有传统的习惯,但长期以来采取粗放粗养模式,产量只有30kg/亩~40kg/亩,养殖效益不高.为促进稻田养鱼的发展,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我们进行了以提高稻田养鱼产量和效益的试验,经过对稻田的改造、引进水禽养殖肥水、种植黑麦草和科学的放养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区进行冬闲田养鱼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平均亩产鲜鱼80千克,最高产量每亩产鱼200千克。冬闲田养鱼在我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稻田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广西桂西北山区农民有冬闲田的传统习惯,历史悠久,为改变传统的“人放天养、囤鱼过冬”冬闲田养鱼模式,培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2000年8月~2002年9月在广西桂西北山区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三个少数民族县实施了“山区冬闲田养鱼配套增产技术”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经过2年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现将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报告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一、冬闲田的选择及改造技术1.冬闲田的选择 选择水源丰富、四季常有水供给、保水保肥性较强、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稻田,最好是壤土土质的稻田;对沙壤性…  相似文献   

19.
上饶县地处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是双季稻的主要产区,为稻田养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县有悠久的养鱼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不但利用池塘养鱼,而且也有稻田养鱼的习惯。为进一步试验总结稻田养鱼经验,普及推广稻田养鱼,解决目前成鱼养殖中鱼种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稻田养鱼是立体生态农业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能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近些年来,祁东县稻田养鱼有了一定的规模,1993年达到8.51万亩。为了把稻田养鱼推向高产、高效的新阶段,去冬今春开展了高标准、规范化、永久性的鱼田工程建设示范。在祁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农业开发办、畜牧水产总站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